针灸能不能祛寒?

健康   2024-11-18 21:41   江苏  
关于针灸不能祛寒这个问题,有的中医持肯定意见,也有持否定意见的。
那么针灸到底能不能祛寒? 首先要弄明白中医说的寒是什么?
中医的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而六淫一旦致人发病,皆为“邪气”,“寒气客于经络,则血凝而不流。”寒为邪,侵入人体,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症状百出,甚者致病危体弱。而中医无论中药还是针灸,都可以祛邪扶正,既能祛邪扶正,当然能够驱寒,而有人说针灸能祛邪不能祛寒,应该是基本的中医概念没有弄清楚,如此说法,未免有些“耸人听闻”,甚而可说是“自相矛盾”。
细思针灸理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曰:“针者,通其经脉,调其阴阳,以补虚泻实。”针灸之功,原本在于调阴阳,通经络,使气血运行无阻。寒为阴邪,其本质正是体内阳气不足所致。《黄帝内经》又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如太阳,暖照万物。阳虚则寒生,阳盛则寒消。针灸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刺激,疏通气血,温暖经脉,阳气振奋,寒邪自无立足之地。这就如同冬日炉火升起,寒意必散,何来不能祛寒之说?
《针灸甲乙经》中亦明确指出:“寒气入体,郁于腑脏,宜针以通之,火以灸之。”针灸的关键在于激发体内阳气,使气血流通,从根本上驱除寒邪。寒邪为阴,而针灸的作用正是阳克阴。犹如大雪覆盖的山坡,针灸之阳气如春日骄阳,虽看似柔和,却能一点点融化积雪。
寒如顽冰,阳气如春风。针灸的作用,正是唤醒体内潜藏的阳气,让其如春风般吹散阴霾。想象一条被冰封的小溪,寒气将流水冻成冰块,导致水道不畅。若将溪边柴薪点燃,让温热之气逐渐融化坚冰,小溪自会重新流淌。这,便是针灸祛寒的道理。人体阳气不足,寒邪阻滞经络,针灸通过经络的传导,将阳气激发,推动气血流通,寒邪自无处藏身。
寒邪侵体,会导致多种病症,如寒凝经络引发的疼痛、脾胃虚寒导致的腹泻、女性宫寒导致的不孕。这些病症在中医被视为寒邪为患的典型表现。针灸对此类病症疗效显著。《素问·刺法论》载:“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针灸不仅能够祛除寒邪,更能温阳补虚,以达到恢复阴阳平衡的目的。寒为邪,针灸既能祛邪,又为何独不能祛寒?这岂非“舍车而求马”般的论调?
更有古代医家明确指出针灸对寒邪的强大作用。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言:“凡阳虚而寒盛者,灸之则暖,针之则通,寒气散,邪不留。”此外,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详细论述了火针、温针以及艾灸在寒性病症治疗中的应用,指出:“寒者阴也,刺其阳以治之,火针为最。”这些论述明确表达了针灸在温阳散寒方面的优势与原理。
临床实践中,针灸祛寒补阳的实例更是屡见不鲜。寒性头痛,针刺风池、风府,或配合艾灸后,患者常觉头顶暖意渐升,头痛立减;脾胃虚寒者,针关元、足三里,脾胃阳气被激发,寒凉感消失,腹痛、泄泻症状明显缓解;女性因宫寒导致的不孕,通过针刺气海、三阴交等穴,配合温针或艾灸疗法,调经助孕,成效斐然。这些成功案例,既是针灸温阳之功的体现,也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明证。
若言针灸不能祛寒,岂不忽略了“温针”“火针”以及艾灸等针灸技法的作用?温针通过热力传导深入经络,激发阳气;艾灸更是以火生阳,驱散体内寒邪。《伤寒杂病论》中言:“灸能逐寒气而温脾胃,真阳复而病邪去。”此论将针灸与艾灸结合,明确寒邪的治疗根基在于阳气复振。
倘若寒邪不算邪,那风、湿、暑、燥、火这些“六淫”又当如何?若针灸能逐风散湿,为何偏偏不能祛寒?寒邪虽顽,但针灸的“阳气”如同春雷初响,虽看似温和,却有强大的内在力量,足以驱散阴寒,化解凝滞。忽视针灸的这一功效,无疑是对中医理论的不完整解读。
针灸调阴阳,祛寒邪,如水流冲开冰封,如火焰融化霜雪。无论是经典的文献,还是临床的实践,都证明了针灸在祛寒补阳方面的强大作用。这种作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体中医观念密切相关。寒为阴邪,针灸扶正以祛邪,温阳以散寒,此乃中医针灸之大道。倘若否认其功效,不仅是对经典医理的曲解,更是对中医整体理论的忽视。针灸祛寒,自古有据,岂容质疑?

内针宋杨
宋杨个人简介:出身于中医世家,安徽中医药大学毕业,执业中医师、中药师、安徽省基层名中医,界首市十佳名中医。针灸师承《黄帝内针》掌门人杨真海先生。致力于中医、中药、针灸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著作一部(合著),获发明专利三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