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我已经在践行内针之路上走过了九年的时光,一路走来,回首这些年,黄帝内针的学习与实践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医术如何精湛,医者始终要怀有一份敬畏之心!这份敬畏,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对每一次诊疗的负责,更是对那些将医术和智慧传承给我们的师长们的感恩。
敬畏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全心对待
“医者父母心。”古人常以这样的格言来告诫每一位医生:面对患者,要有如同父母对待孩子般的深切关怀和无私的爱。这句话在我行医的过程中不断被印证和加深。当我面对每一位病人,特别是那些被判“死刑”、几近绝望的病人时,我深刻地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病人的背后,都有一个等待被理解、被关爱的灵魂。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一个怀孕四个多月的妈妈突然右下腹疼痛剧烈,被紧急送往医院。经检查确诊为阑尾炎,医生建议先引产后手术。然而,如果手术,她就不得不进行引产,腹中的但面临的问题是:一旦引产,孩子将失去生命,面对这种情况,这位母亲陷入了无比的绝望。她一边承受着剧烈的疼痛,一边泪流满面地恳求医生:“请保住我的孩子……”
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敬畏和责任。那不仅是对这位母亲生命的敬畏,更是对她腹中尚未出生的孩子的敬畏。在她的亲戚找到我时,我决定尝试用黄帝内针的方法来帮助她。因为当时身上没带针,只好以指代针,为她按揉相关的穴位。仅仅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她的疼痛逐渐缓解,神色也慢慢平静下来。几次按揉之后,她已经不再感到痛苦,阑尾炎的症状也基本消失。
最终,这位妈妈不再需要手术,更不用担心伤害到她未出生的孩子。她满怀感激地看着我,泪水充盈了她的眼眶:“医生,谢谢你!你不仅救了我,还救了我的孩子。”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宁静。我知道,我做了我该做的,我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了她和她的孩子。
几个月后,这位妈妈平安顺利地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婴儿。我们的恩师杨真海先生得知此事后,亲切地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外号——“内针宝宝”。这个故事很快在内针同仁里流传开来。每每回想起这个案例,我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感激。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治疗,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信念的坚持。
敬畏师承:感恩传承的智慧和大爱
在黄帝内针的学习过程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医者,不仅要敬畏生命,还要敬畏师承。这种敬畏,源于对那些将一生所学倾囊相授的老师们的感激,更源于对中医文化代代相传的敬畏。
我至今难忘九年前恩师杨真海先生的教诲。他把黄帝内针这样一门古老的医术带到我们面前,传授给我们,用最真诚的心和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黄帝内针是中华民族的,不是我老杨家的!”这句话深深地植入我的内心。师父的这份大爱无疆的胸怀和无私分享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问师父:“为什么要公开这样一门本该秘传的针法?”他平静地答道:“因为这不是我的,而是属于整个民族的。这门针法不能埋没在一隅,应该让更多的医者掌握,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师父的这番话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我突然明白了:我们所学到的每一个针法、每一种理论,都是无数前辈先贤医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种传承的力量,犹如一条涓涓溪流,滋养着我们作为医者的心灵。
从那以后,每当我拿起针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师父的身影。他那双沉稳的手,那颗始终怀有敬畏的心,成了我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力量源泉。每一次面对疑难病症,我都会想起师父的教导:“要敬畏生命,敬畏法脉,”这句话不断提醒着我:医者不能自负于一时之功,更不能因为自认为经验丰富而失去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术的谦卑。师父说过:患者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用最真诚的心对待患者,帮助患者解决病痛。
传承与感恩:如何在行医中永葆初心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医生来跟随我学习内针。他对我说:“我已经在学校学习了许多理论,但临床时总感到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我对他说:“学习内针,首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知道每一针背后都有一个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每一个患者都是你的老师,每一个疾病都是你的教科书。只有怀着一颗善良之心,才能真正体悟到针道的奥妙。”
在黄帝内针的学习和实践中,我逐渐明白,真正的医者之道不仅在于治病救人,更在于如何把一颗敬畏之心贯彻始终。在面对生命的脆弱和未知时,在面对患者的期望与痛苦时,这份敬畏让我们保持清醒,让我们不敢轻视每一根针的落下。
我常告诫来求医的患者和年轻的医生们,医学从来都不是万能的,它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需要我们每一位医者保持谦逊和敬畏。对患者,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他们在用自己的信任成就我们的医术;对老师,我们更应怀有敬畏之心,因为是他们在为我们开拓前行的道路,把一生的心血无私地传承给我们。
在获利与初心之间寻找平衡
随着我对中医理解的不断加深,我意识到一个现实的问题:中医的成长不仅仅依靠情怀和奉献。作为中医人,我们必须面对市场的规则,因为只有获得合理的回报,中医的价值才能被更广泛地认可和接受,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
我一直认为,中医的发展不应是无利可图的。医者需要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需要衣食住行,需要家庭和生活的保障。合理的获利,既是医者劳动的尊严,也是中医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医者的劳动和智慧,理应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有志于此的人加入中医行业,也能激励中医从业者不断钻研和提升医术。
然而,面对现实的经济压力,如何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不失去那份对生命和师承的敬畏,是每一个中医人都必须面对的抉择。我们必须认识到,收益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每当面对患者时,我提醒自己:无论他们的经济状况如何,我的首要任务始终是用最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康复,而不是考虑从中能得到多少利益。
我相信,利益应当是服务的附加,而不是核心。唯有如此,中医才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既不被经济利益所左右,也不被无谓的情怀束缚。医者获利,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医的温暖和力量,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冷漠和逐利。
在十年的行医生涯中,我不断学习、实践和探索黄帝内针,不断被生命的力量和师承的智慧所感动。每一位患者的到来,每一次针下的诊疗,都是对我内心敬畏之心的磨练和考验。这份敬畏,让我在面对每一个病例时,始终保持着最真诚的态度和最纯粹的医者之心。
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我继续在这条医者之路上前行。怀着对师父的感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我相信,唯有敬畏生命,敬畏法脉,敬重师承,才能在中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才能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希望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