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一段婚姻的破裂与一场遗产的纷争,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李大姐与丈夫张某因一场深夜的暧昧邂逅,开启了长达 29 年的分居生活。而张某临终前将 400 万遗产全部捐给福利机构的决定,更是将这场婚姻的余波推向了法律的战场,法院又将如何在法理与情理之间找到平衡?
法律故事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深夜,月光洒在重庆的大街小巷。李大姐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下夜班回家。当她走近自家楼下时,一幕让她心碎的场景映入眼帘。丈夫张某正和牌友小芳站在楼下,两人亲密地说笑,举止间透着一种别样的亲昵。
“你们这是干啥?” 李大姐又惊又怒,声音不自觉地颤抖起来。
“没啥,就是打个牌,聊聊天。” 张某眼神闪躲,语气中带着一丝慌张。
从那一刻起,李大姐的心彻底凉了。当晚,她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毅然决然地搬去和儿子一起住,两人的分居生活就此拉开帷幕。此后,张某曾多次打电话给李大姐,试图挽回这段婚姻,提出复合的请求。但每次都被李大姐坚决拒绝。
“要离婚你就痛痛快快提出来,不离就别再来烦我!” 李大姐在电话里斩钉截铁地说。
然而,张某始终没有勇气提出离婚,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耗着。在这漫长的 29 年里,两人除了在儿子结婚的那个重要时刻见过一面,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
2023 年初,命运的重击再次降临。张某被查出肝癌晚期,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临终前,他找来了公证处的工作人员。
“我要把名下的房子和所有存款,一共 400 万,全部捐给福利机构。” 张某躺在床上,气息微弱但语气坚定。
公证员有些惊讶,谨慎地问道:“您有配偶和子女,您真的考虑清楚了吗?”
“我想清楚了,这是我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张某目光平静,没有丝毫犹豫。
张某去世后,李大姐和儿子才得知了他的这一决定。
“爸怎么能这样!” 儿子得知消息后,急得直跺脚,满脸的不可置信。
“这么多年他不管我们娘俩,临死了还要把钱都捐出去?” 李大姐想到这些年的委屈,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随后,李大姐和儿子找到福利机构,希望能协商解决此事。
“这是张先生的遗愿,我们必须尊重,严格按照他的要求执行。” 福利机构负责人态度坚决。
“可这些钱里有我妈这么多年该得的份额!” 儿子据理力争,试图为母亲争取权益。
李大姐擦了擦眼泪,哽咽着说:“我不是贪图他的钱,就是心里实在不甘心啊!”
无奈之下,一场围绕着婚姻、亲情与遗产的官司正式打响。
案情分析
从法律层面来看,这起案件涉及多个关键要点。依据《民法典》第 1062 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一般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尽管张某和李大姐分居长达 29 年,但在法律上,他们依然是夫妻关系,婚姻关系并未解除。
张某处分这 400 万遗产的行为,明显违反了《民法典》第 1143 条关于法定继承的规定。在法定继承中,配偶、子女都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依法享有必要份额的请求权。
在分居期间,张某所获得的财产,除非他能够证明这些财产属于其个人特有财产,否则,这些财产仍应归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这也就意味着,李大姐对这些财产同样享有共同所有权。
法院经过全面且细致的审理,最终作出了如下判决:
- 遗产分配方案
经认定,400 万元中有 280 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李大姐首先可获得 140 万,这是夫妻共同财产的一半。剩余的 260 万,则按以下比例进行分配:李大姐获得 65 万作为遗产份额,儿子获得 65 万遗产份额,福利机构获得 130 万剩余遗产。
- 判决依据
法院主要依据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属性认定原则,充分考虑配偶及子女的法定继承权,同时严格遵循遗嘱处分权的限制规定。法院认为,张某单方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是无效的。尽管两人分居时间漫长,但由于未办理离婚手续,李大姐的合法权益必须受到法律的保护。
这起案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网友评论道:“虽然张某的做法让人寒心,但法院的判决还是很公正的,兼顾了各方的权益。” 也有网友感慨:“29 年的分居,婚姻名存实亡,可法律还是给了被伤害一方应有的保障。” 这个案例深刻地提醒我们:分居并不等同于婚姻关系的终止;处分夫妻共同财产时,必须获得配偶的同意;遗嘱自由也要受到法律的限制;即便夫妻感情破裂,也不能轻易放弃自身的法律权益。法院的这一判决,既维护了李大姐和儿子的合法权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张某的遗愿,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与人性。倘若你身处这样的情况,你又会如何看待和处理呢?
免责声明: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不构成任何法律意见或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