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好的教育,是赴一趟“美的历程”

文摘   2025-02-01 10:01   云南  

李泽厚是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者。那是个有理想和热情的时代,工厂女工也要买美学书;每个大学生宿舍里,总能翻检出一本《美的历程》。而他,就是那一代青年的精神导师。


《美的历程》是他的代表作,是一本奇书、现象级的书。冯友兰评价说:“《美的历程》是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教育问题在本质上属于哲学范畴,说哲学是教育学之父也不为过。对于教育领域,他也发表过很多真知灼见,在他的文中、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教育的乌托邦。


教育学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核心学科


在未来,教育学会成为核心学科,教育心理学将成为核心课程。


人类要生存发展,生态环境跟人必须有个和谐关系,不能破坏,“人”本身也有一个内在自然的和谐关系,也不能破坏。人本身就是动物,是一个自然生态,这个“内在”包括人的情感、人的意愿、人的能力、人的欲望等。


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内在自然的一个学科,研究它的自然性和它的“人化”,亦即如何培育人。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教育心理学必定超过经济学、物理学。


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美好人性


怎样研究去真正树立人性?只有研究教育,研究人性,才能较好地消解这些问题。


教育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职业或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获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如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相互对待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发展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


现在我们还有五个工作日,身处农业和不发达地区的人们承受着更为过量的工作。如果有一天全球都实施了三天工作制,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到那个时候,人类会做些什么呢?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未来的严肃问题,教育课题会极为突出。


我们必须对此加以思考,要借助教育,做关于人性的教育,关于人类本体性的教育。


好学校有两件事最重要:

教师、图书馆


在整个中小学阶段,教师的魅力特别重要。教师的魅力在于把学科的魅力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有兴趣。启发学生,培养能力。


还有,图书馆很重要。任何一所学校的图书馆一定要有很多图书,很多好书。于文科是图书馆,于理科是实验室。


要给学生很多自由的时间,让他们对读书有兴趣,让他们选择、比较、判断,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和鼓励。学生对读书本身有兴趣,或者对做实验本身有兴趣,这个兴趣大于他去玩游戏。



学校应该有美的文化引领


文化有一百多个定义。吃饭也是文化,吃饭时用刀还是用筷子也是文化。什么叫文化?学校首先要搞清楚。


比如说,你的学校有什么样的一个文化氛围?氛围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是人的一种感受。学校的环境,教师的专业特点、授课方式和他的品德、修养,教师跟学生的交往,这些都和这个氛围有关系。


学校要把教育搞好,文化必须搞好。你是怎么培养人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问题。文化建设不是表层的事,而是非常深的工作,“教育—育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文化的其他方面。


填鸭式教学是最丑陋的教学


现在的教育体制问题太大,从幼儿园到大学,到研究生,到高校教师,问题太严重了。从中小学开始,搞那么多课程,把学生逼得那么紧,一些人才都被他搞傻了。


现在的学校,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用分数来评比,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是错误的,应该引导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科本身有兴趣,那是内在的兴趣,自己有兴趣,例如他对数学有兴趣、对物理有兴趣、对历史有兴趣,他本身觉得有意思,他愿意去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正是要引导学生这样。


评比是外在的,他几分,我几分,那是副产品。你学得好的话,你当然就考得好,也不一定每次都考得好,有偶然性。


但总之分数只是一个副产品,而且是最不重要的副产品,现在把副产品当成正产品,那是伤害学生。学习兴趣怎么能靠评比评出来呢?


我们要好好研究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的关键是怎样让儿童心理正常发展。心理发展、人格健全最重要,而现在那种填鸭式教学是最残忍的教学,它只能摧残青少年儿童的心理。


美育

始于教师上课的节奏、韵律、声调


美育最简单的一点,是注重形式感的建立。


美感就是形式的感觉,均衡、对称,人从这里面获得一种愉快的感觉,这就是美。具体到教学上,比如教师上课怎么注意上课的节奏、韵律,包括声调的抑扬顿挫,就跟读文章似的。


为什么中国的文章老是要朗读、要背诵?因为只有读出来才可体味到抑扬顿挫的形式美感,也就是说,教课过程要有起伏高低,课开始讲什么,怎么把它讲得很好,一堂课本身是有比例的,这些都是形式的问题,美育其实包含其中。


同时,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本身的形式就包含美育的问题。总之,通过形式感来具体把握,这是很重要的方面,可以做很多具体的研究。


这些研究如果能够普及到学校,对老师、学生大有好处,这才是真正符合教育心理的教育学。应该注意读教育心理学的书,研究如何具体应用,形式感如何融入其中,各有特色。这是善莫大焉,千秋万世之功。



教学之道


1. 做人文学术要一步一步。基本的是多争取自由时间,读书要广。一开始先选择较小的课题做透,严格训练自己。要大量阅读钻研已有文献,了解课题的历史背景和主题。做了专精研究后再由点到面。


2. 文章要简洁清晰地表达,言之有物,最好是有新见解。


3. 明确自己的个人定位。学术研究与个人的气质有关,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学术研究可以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但扎实的基本功是必需的。


4. 做关于中国的学问,要懂西方,当前的西方学术动态是不能忽略的,要有比较的视野。


5. 要自由独立思考,也要多和老师,包括同学讨论交流想法。要有问题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6. 看问题要有历史的眼光,这样可以看得更深更准。


7. 耐得住寂寞,方能有所成就。


如何培养有开拓精神、有创造性的人才


开拓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能力、素质。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让青年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却不注意培养他们的能力,忘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不学知识当然得不到能力,但知识本身并不代表能力。


有位科学家说过,科学发现就是选择,这就要善于判断。我们应当培养青年判断、选择的能力。对待知识本身,也需要选择。


在接受具体的知识时,青年人首先要注意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以创新为目标,而不应把任何东西都当知识来记,这样记的结果,只能使思维迟钝。


教育是让人类摆脱机器的支配


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质量,使人类往前跨进了一大步。但是科学技术也使许多人变成它的奴隶。这恐怕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如何摆脱机器的支配,这涉及“教育”。学校应当意识到:当今的教育是处于人类被物化、被异化的大环境下的教育。


我很欣赏杜威讲的一句话,他说学校对社会潮流应当有一种天然的免疫力,即与潮流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


现在社会潮流是物欲压倒一切,是物欲对人的异化,学校对异化应有一种免疫力,即应有一种批判性的认知。  


二十一世纪应当是教育学世纪,应当重新确立“意义”。通过教育,重新培养健康的人性,便是重新确立意义。


要兴国,先得兴人


真的要兴国,首先得兴人,用鲁迅的话说,便是先立人而后立国。而立人的关键是人文教育。以往的人文教育受到意识形态的冲击,如今在高科技时代的影子下,人文教育可能更无栖身之所。


只有体育、智育的教育,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而人文教育恰恰不能是功利主义的。它要着眼于民族与人类的长远前途。


如果谈功利,那么文学艺术是最没有用的,但这种“无用之用”,恰恰是百年大计。







往期精彩    

wangqi

●  资料包领取 | 校长各类讲话稿

  资料包领取 | 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践指南

  资料包领取 | 学校安全工具包

  2025年云南中小学开始施行课间15分钟,给学校带来哪些挑战?

●  2025寒假教师学习资源包(干货满满)

●  邀您关注!2024年度“云南教育大事”

●  新年福利|送给云南校长的效率手册,助力校长提高管理效率


来源 | 《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等,有删减
编辑 | 新世纪
交流咨询 | 吴永春博士  13888641952(微信同号)
投稿方式 |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吴永春博士微信投稿
版权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后台留言联系。

云南校长界
云南校长界整合国内专业、权威的教育智库资源,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提供教育规划、教育评估、学校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培训等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