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是两个世界的相遇。我们要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们表达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节奏、方法、内容、场域。
国家课程
如何高质量落地?
如果深度研究国家课程,你会发现里面的空间大有可为。如何让国家课程方案成为学校的课程施工图,从目标到内容,到教学,到管理,再到评价落地?
比如分数学习,在小学阶段就只是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知道或者运用简单的分数运算,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具体到老师的课堂上,如何落地这样的任务?单个的老师凭着个人的理解,借助一本教参,随意性是很大的。所以它需要论证,需要大家聚在一起交流,需要大家一起无数次地寻找更好的处理方式。
怎么将课标细化到每一天、每一个课时,甚至是每一个孩子身上?就是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变成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课程,变成学校落地以后的真实样态。比如谢家湾学校的小梅花课程,它不是校本课程,而是国家课程融合吸纳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后,在谢家湾学校落地实施的课程体系。
所以国家课程怎么落地?在谢家湾学校,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将国家概述性的课标分解到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细化为不同水平要求。
那么用哪些内容来支撑它?我们在全面落实国家教材的同时,多一份报纸可不可以?多一份录音可不可以?多一个视频可不可以?就这样,我们研发出了400万字的全套学科丛书,整合学习内容,更具生活性、情境性、选择性。我们还开发了517个专题活动、200多个社团活动来丰富学校生活。
那么怎么学?在什么场域学?用什么理念、什么方法学?我们编写了240万字的教学建议,包括了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
学习方式是不是
课程改革的深水区?
目标很重要,内容很重要,那怎么教、怎么学重要不重要呢?太重要了。
《我们如何学习》这本书,我看之后特别触动,因为它改变了过去我们只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习过程的认知,而是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置身于学习流程当中,重视他的参与感、体验感、表达度、胜任感。里面有这样一个复杂的学习模型图,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内容、动机和外部环境等等,其间的互动方式也特别重要。
克努兹·伊列雷斯:复杂学习模型
北京大学伊成器教授在“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生命之书’,这就是我们的遗传信息,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老病死乃至喜怒哀乐。这本‘生命之书’里不仅有文字,也有各种标点符号。如果说文字就是我们熟悉的‘基因’,那我的研究对象就是‘标点符号’,专业术语叫作核酸修饰。”
核酸修饰起什么作用呢?他在颁奖典礼上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个相亲广告是这么介绍的:
身高1米75,年收入20万,人老实,话不多。
但是,哪怕完全不改变任何文字,只需要挪动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我们就会得到一句意思完全不一样的句子:
身高1米7,5年收入20万,人老,实话不多。
这启发我们,在资源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资源运用的方式会不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由此,我们认为目标很重要,内容很重要,但是从整体性、系统性思维的角度来讲,方式也特别重要,所以这二十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二十年的学习方式探索中,我们经历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目标、内容、管理、评价,以及学生生活的每一天的每一方面深度关联。
校本教研是不是
低负担高质量的关键杠杆?
如果说国家的课标是相对统一的,国家的教材也是相对统一的,那么让地域教育产生差异、让学校千差万别的关键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是当时丁薛祥副总理到谢家湾学校问的一个问题,当时怀进鹏部长的回答也很契合我们的感受,他说:那可能就是方法不同。
方法不同,校本教研起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校本教研的质量、速度、方向会不会影响学校的育人质量?
在谢家湾学校,我们教研的时间是上课时间的5倍,研究什么呢?除了研究学科课程,我们也研究在课程落地的过程里能不能转换形式。
我们研究能不能实施半日制课程:上午主要是集中学科课程,下午主要是社团和专题活动,30%的时间给孩子们进行个性化发展。通过这样的课程整合、课程融通、跨学科整合、跨学段整合,甚至学科、社会和生活的整合,节约了时间。
我们研究全天候错时错峰上课、错时错峰长短课、无铃声上课。十几年来,9点钟上课的小学部一直运行得很好。
我们研究不用讲台行不行,老师们能不能融进孩子们中间?
我们还研究孩子们的自助餐,虽然一整套的托盘、汤盅、盘碟、碗筷等等,每天会摔碎一箩筐,但是我们认为摔碎盘子的声音,那是孩子们成长的声音。
我们研究能不能把所有的教室都“打开”?我们的教室都是落地窗,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打开、观念打开、方法打开、场域打开、内心情感打开。在我们的学校里、餐厅里,可以上网、可以教研、可以阅读、可以聊天、也可以就餐。
我们还研究教室能不能改变。教室是孩子们生活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影响学习生态最重要的场域。在教室里面,我们看看这种以讲台为中心的布置,它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信息传递,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可用空间有多少?舒适度有多大?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改变,谢家湾的对话式的弧形课桌就由此诞生了,这样一种教室布置,创设了自主、松弛、开放、互动的常态学习场域。后来我也看到日本的一个研究显示,弧形的对话式课桌,更有利于孩子们的专注度提升。
再比如,语文的学习就只能是讲练背吗?语文的学习可不可以通过专题活动?由此,我们1-9年级都开设了辩论的系列课程。
我们还研究情绪生活能不能成为一门课,以及在情绪生活课里,我们探究哪些内容?有哪些话题是可以讨论的?
我们还研究体育课每天运动两小时是否可行。运行十几年来,我们小学部1,200节体育课不重样,“每天运动两小时”真正成为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校本教研在研究怎么激发学习,如何更科学地支持学习,如何让孩子们更加热烈地、更加冷静地、也更加执着地投入学习。谢家湾学校教研的时间是上课时间的5倍,就是为了让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表现学习、输出学习、主动学习成为一种学习的常态。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探索能不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学校的组织方式、治理方式进行一些改良。没有上下课铃声的谢家湾学校宁静、从容自在。孩子们从更多的自律当中学会了自主管理,从更多的自主当中更加自信和自强。
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都要更勇敢一点,因为这个时代需要有人站出来。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孩子们、更多的学校共同来引领和推动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