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年前,央视拍了一部纪录片,叫做《大国崛起》,主要说的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史。
崛起的明线之一是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资本的兴起,明线之二是血债累累的殖民扩张,为西方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原始资本积累。
进入了文明社会,各国都把殖民当做往事去描述,并且加以妆点和美化。
但是不容否认,殖民就是以掠夺的方式,获取对藩属国不平等的特权,攫取藩属国的廉价资源,把藩属国镶嵌在价值链的中低端,时不时拿捏一番。
进入近现代后,殖民有增无减,只是形式更加隐蔽、高超,甚至打着“为你好”的幌子霸凌。
比如著名的《中苏友好互助条约》,苏联不会承认,他们给予新中国技术与资金援助的前提,在于朝鲜战场上20万志愿者的生命,在于通过这份契约获得的种种不平等特权。
他们更愿意称之为对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慷慨“援助”。
当然,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国家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要走向全球化扩张的道路,塑造由自己主导的价值链分工,分摊国内的产能,实现对他国人民的收割。
比如这些年,关于对北境邻居以及人类祖先发源地这两块区域的密切交往和慷慨援助,究竟是正资产还是负资产的争论喋喋不休。
大家看到的,国内顶尖院校和军事院校的黑皮肤多起来了,国字号的基建队出海做项目的新闻资讯多起来了,各种峰会论坛多起来了。
一切主义的背后,其实也是生意。
我们的高等院校、军校培养当地酋长、军阀、大族的后代,待他们回去掌权,就能加深对国家命脉的控制能力、对资源的攫取力度,当掌控力足够强大时,或许也能像美国搅乱政局,时不时发动颜色的颠覆。
就像沪上的某些人,专门张罗中西部省份权势家庭子弟在沪上的上学、就业、看病事宜,一条龙的服务不是为了做慈善,他们的家庭要用当地的工程项目来兑换。
就像首善之地的一些熟络者,专门为地方上某些有头有脸的人物,网罗一些隐蔽渠道的勾兑、小范围圈子的融合交换,兑现位置不是无偿的,要用上位以后划拨的地方资源做代偿。
就如本世纪初的头十几年,美方在我们高校、传媒意形阵地的全方位渗透,美元基金大量涌入扶持新兴技术,甚至高级官员集中前往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
凭着强力的分化,精英阶层中升起了一波对西方深深认同的人士,其中就有不少暗通款曲、私相授受,比如不久前坠马的资深公募大佬。
我们以低息贷款,签署专款专用的协议,必须花国内银行的钱、用国内的基建队开展当地项目建设,而违约的代价则是本土的自然资源乃至国土。
尽管利率表面友好,但是逻辑等于前些年野蛮生长的地下高利贷,还不上钱的代价就是债权人以近乎强盗的方式将债务人的资产抄底掠夺。
就像美国赖以维持霸权的美元体系,美元旗下的任一藩属国只是美元的映射,他们压缩成本、壮大劳动力数量、扩大生产,最后都是在为美元输血,巩固霸主的地位。
货币的国际化需要通过援助来实现,东方版马歇尔计划的宏伟蓝图,就是以援建为底盘,配套各种复杂的金融设计,让他们的货币发行、人口生育等发展战略都成为东方的映射。
对比国内的转移支付、精准脱贫,尽管在强大的宏观调控下,这两项惠民之举依然保留公益无偿的属性,但是仍不避免地使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形成一个落差循环,一边虹吸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另一边成为过剩产能承接地和倾销地。
所谓的援助断不能搅动国内的蛋糕,因为外汇不能在国内花费,不如撬动金融的杠杆,学习西方的手势,玩一套斯文败类的游戏。
而窗口期也就在现在,随着传统宗主国这些年被国内外俗务牵扯精力、应接不暇,在“事大主义”政策下,抢占山头、自己当老板是最好的时机。
好话要说尽,上手得狠辣。
其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