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洛阳日报社的记者老师们,大海航行船头的瞭望者

文摘   2024-12-20 00:27   河南  

程奇老师离世四月祭



  (晚上睡不着,再写最后一篇,送给洛阳的无冕之王。)


欢迎点击下面文字阅读全文↓↓↓

  你是天上最亮的那颗星,程奇老师一路走好

     



   普利策曾说过: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程奇老师走了,千千万万个灯塔却伫立不倒,洛阳日报社这所黄浦军校曾培养出无数天之骄子。几乎全国的大报社都有洛报人的身影,包括畅冰冰、霍媛媛、周童几位老师至今仍奋战在地产前沿。

程奇老师

  

  我至今还能想起来大学生程奇老师第一天来报社报道时的画面。黄源娟主任把他介绍给文体部的编辑同仁们,李琦老师、贾秋祥老师、傅蕾老师和贺舒军老师微笑的点了点头。这个小伙子有点腼腆。

  

   1998年的洛阳日报社神一般的存在。定鼎路周公庙市场斜对面的这幢4层小楼诞生了无数走在时代前列的无冕之王。

  

   才女黄源娟开辟了《洛阳日报》文体版的一次元时代,在她的策划统筹下,几乎洛阳所有的文体活动,都有我们文体部人活跃的身影。李琦老师对大事件的把握游刃有余,甚至一个小标题都能画龙点睛。天大才子贾秋祥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贯通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当然他的组织才干最后在报人地产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贺舒军老师是洛阳市球迷协会的第一枝笔,他的足球长篇气势磅礴,既有《大河报》令狐一刀的快意恩仇,更有李承鹏笔下的强烈画面感。印象最深的是文体部几乎每月都有小聚,一杯小酒,两行热泪,三生有幸。

  

  我突然感觉我也成老学究了,套话一堆,上面的文字我自己看也索然无味。

  

  文体部和摄影部打交道最多,我和涂侃老师第一次合作是拍市摩托协会去吉利水库采风。没和张光辉老师有过交集,因为我这人话不多。后来矿山厂的潘炳郁老师也去了摄影部。其实很多新闻摄影作品严格意义上只能叫摆拍,难为了各位摄影老师。

  

  《洛阳晚报》体育版的周中全老师可以说是洛阳围棋的活字典,他低调谦逊,尽管日报和晚报在体育新闻报道上是一对冤家。但法国世界杯期间,周老师还是破例给我开了个小栏目,当然我用的笔名。我送稿子时,有时周中全老师在,有时周彦超老师在。二周时代的晚报文体版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尤其中全老师在围棋报道上的广度和深度。

周中全老师

  

  矿山厂去洛阳日报社的先驱不少,最早我还是读者时,冒昧给郑征老师写了一封信,郑老师很快给我寄了一张报社的专属贺卡。那张贺卡成为了一个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翅膀。

现在已是洛阳日报社副社长的郑征老师

    赵志伟老师是我唯一承认的师傅,在矿山厂报社时,我就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本领。后来老师去了洛阳日报社。

  

   报社有个地下小"广播站"。也就是记者同仁私下调侃的上不了桌面的话。我记得大概意思是说,在报社,男记者要不会喝,要不脸皮厚交际能力强,但象赵老师这样油盐不进的,早晚会被淘汰。

  


    我记得我的师傅赵志伟很勤奋,无论是跑新闻口还是当教育版编辑,后来当初那些笑话我师傅的人被狠狠打脸。

洛阳日报社要闻部主任赵志伟老师

 

   我和星期刊老师的相识纯属意外事件,我就记得《洛阳日报》来了一群年轻人,刘建新老师逐一介绍给我,这个是洛轴的温燕老师。这个是陈旭照老师。然后我就开始给刘建新老师的星期刊投点小豆腐块。突然某一天,刘老师说打算搞一期关于洛阳足球的路在何方的专版,张宝负责写评论,我负责采访洛阳所有国脚和教练。去鲍文杰父亲家的龙泉小区,我在走廊上睡着了,最后被下班的鲍处长叫醒。去洛阳最早女国脚王红娟母亲家,那是407厂的一个很小的破房子,听着王母说女儿在的河南女足每月工资就二三百,我的泪刷的夺眶而出。要不是我报道,洛阳人都没听说过王红娟。

洛阳日报社副社长刘建新老师慰问贫困群众

  

  后来《洛阳日报》那期关于洛阳足球反思的整版文章反响很大。后来结束临时工生涯的东少回到了工厂。

  

  总是在梦中会想起那些曾经打造了洛阳纸媒时代辉煌的名记们。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李向红老师,是河洛史学大家孙钦良老师,是去了《文汇报》的陈春济老师,是曾经在晚报副刊上浇灌过亚东这棵小苗的段惠老师、李梅冰老师……

  累了,不写了,天亮手术。手上刚扎上留置针。


  程奇兄弟,天堂里车来车往,你是最闪亮的那颗星。

  

  我们所有洛报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亚东这个报社曾经的边缘临时工,会继续在公众号的天地上发扬洛报人能吃苦、敢打硬仗的光荣传统,将愛洛阳宣传进行到底!







亚东观察
第三只眼看洛阳,传递最真实的呼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