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BCL中CD15的表达带来的思考

文摘   2025-01-16 14:04   湖北  
CD15不是一个罕见的抗体,大家应该都知道HL中常常用到,另外它还是个髓系标记,所以在HL中评估CD15的染色一定要注意内对照,背景中粒细胞通常染色较强,而RS细胞则相对较弱。如果粒细胞都没有染上色,不要轻易判断为瘤细胞阴性,要加外对照再重复重复,否则会影响最终诊断。这就是本人对CD15这个抗体的认知。但最近遇到一个DLBCL会诊病例,不知为何原单位也加做了CD15,居然也阳性,所以又好好查了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患者女,42岁,颈左多发肿大淋巴结,SUVmax31.7。取颈左淋巴结送病理:

低倍镜下淋巴结结构破坏,坏死较多还伴有纤维化,高倍镜下异常淋巴细胞胞体偏大,核仁明显,胞浆丰富,很多呈免疫母/浆母细胞形态。形态学首先考虑大B细胞淋巴瘤,果然CD20弥漫强阳性:

Ki67也很高,所以DLBCL的诊断没问题。但奇怪的是CD15  

低倍看虽然不是弥漫阳性,但呈棕黄色的区域也不在少数;高倍尽管着色不是非常强,但着色模式及定位都还可以,确实相当一部分瘤细胞阳性。
因为平常DLBCL都不会做CD15,所以看到上述染色很是稀奇。故而又翻书学习了相关内容,除了前面所说的CD15可以在粒细胞和CHLRS细胞表达,部分组织细胞及组织细胞肿瘤也可以阳性。

当然重点查了大B中的表达情况,大B有很多亚型,其他类型没提,只是在PMBL中提到罕见病例可表达CD15通常为核旁点状阳性模式再者就是介于BCHLB细胞淋巴瘤(简称灰区淋巴瘤),该类疾病通常局限于前纵隔肿块,也可累及锁骨上淋巴结并侵袭肺或胸膜。虽然原来罕见病例可不累及前纵隔,曾称为原发性纵隔外表现的纵隔灰区淋巴瘤(PEMGZL);此类病例通常表现为扩散性疾病,淋巴结、脾脏、肝脏和/或骨髓受累。但第五版WHO中仅将发生于纵隔的这种形态淋巴瘤正式更名为纵隔灰区淋巴瘤(MGZL),而将PEMGZL归类为DLBCLNOS。其中提到:MGZL临床、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介于PMBLCHL之间,形态像CHL的病例中仅少许CD15阳性,而形态像PMBL者通常CD30和CD15一致强阳性。但本例显然不符合上述所说类型,一是纵隔没事儿,不是PBML和MGZL;二者CD30表达也不好:

对应下CD15的低倍,CD30的棕黄色区域很少,只是右上角可见密集的灶性阳性区域,该区域高倍是有一些CD30阳性细胞。所以本例CD15的阳性细胞似乎与CD30表达关联不大。
文献中对DLBCL CD15表达情况的报道很少,仅2006年的一篇提到67DLBCL患者中,有3例患者CD15阳性,其中一例和本例类似,仅少许细胞表达CD30

分享这个病例的初衷是为了提醒大家:任何标记的表达范畴都不是完全绝对的,经常有人问xx类型淋巴瘤能表达xx标记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抗体种类太多,不会在所有肿瘤中都测试过,即便是测试过,也存在个体差异和肿瘤异质性。所以诊断时需要将各种标记综合判断,不能仅凭一个指标肯定或否定一种疾病。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看看大家日常工作中是否也遇到过比较稀罕的抗体表达情况?可以拿出来分享分享,共同扩宽下认知!

华夏病理网
华夏病理网,病理医学专业学术文化交流平台。我们关注病理医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支持病理学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促进临床与病理的联系交流,传播普及病理医学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