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建八局二公司牵头完成的《大跨度现浇连续梁智能控制研究与应用》,获评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右侧为拼版图片)
大跨度现浇连续梁
智能控制研究与应用
▲茌平特大桥跨徒骇河(70+120+70)米连续梁
《大跨度现浇连续梁智能控制研究与应用》针对大跨度连续梁施工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大跨度连续梁施工的智能控制技术,并在济郑高速铁路项目茌平特大桥跨徒骇河(70+120+70)米连续梁施工中成功应用,解决了挂篮施工运行状态缺乏可视化监测、冬期混凝土施工保温养护困难、预应力筋定位不准等诸多难题,对同类结构的施工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截至目前,该成果获中施企协第二届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一等成果、工程建造微创新技术大赛一等成果和山东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专利授权14项、软件著作权5项、省级工法2项,发表论文7篇。
课题组通过试验测试、计算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实桥应用等一系列综合手段,取得了以下关键技术创新:
01 挂篮智能监控技术
▲智能挂篮监控系统界面
▲数据监测管理平台
▲ 解决问题:挂篮施工运行状态缺乏可视化监测。
▲ 创新举措:以物联网感知技术和BIM模型为基础,构建挂篮三维施工场景平台,研发挂篮智能监测系统。
▲ 应用效果:实现了对挂篮受力情况和空间姿态的可视化管理和实时分析,有效保证了施工过程安全,又提高了施工效率,每节段行走的时间约减少2小时。
02 挂篮智能温控技术
▲模糊PID控制框图
▲连续梁智能温控
监控云平台
▲ 解决问题:冬期混凝土施工保温养护困难。
▲ 创新举措:基于自限温加热毯和磁吸式固定装置,创新建立外部电加热法的智能温控技术。
▲ 应用效果:实现了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和混凝土本身温控要素的实时跟踪及自动干预,解决了冬季混凝土强度增长缓慢的问题,保证混凝土质量,加快施工进度。
03 预应力孔道定位技术
▲预应力孔道模型
▲测点模型
▲ 解决问题:预应力筋定位不准。
▲ 创新举措:以 BIM 模型为载体,开发了预应力孔道坐标提取及孔道定位监测管理系统。
▲ 应用效果:解决了传统拉线定位措施带来的误差及预应力管道与梁体钢筋的碰撞问题,实现了孔道坐标精准提取,并与 BIM 模型快速交互,提高了预应力孔道定位效率,保障一次成优。
新闻深一度
中国铁道学会成立于1978年4月1日,是铁道行业唯一的全国性科技社团。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和原铁道部批准,自2002年开始,设立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在中国铁道行业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该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动铁路科技创新,提升我国铁路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促进铁路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每两年举办一次,是铁路行业和交通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奖项之一。
内容|中建八二融媒体中心
素材|基础设施公司
编辑|王连彪 宋石猛
审核|吕士东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