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这是第170篇原创内容,全文14291字】
晚上好!
今天给大家分享于洁老师的《致青年教师的信》。
于洁老师是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著名班主任,江苏省“2020最美班主任”,苏州名优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于洁沙龙”主持人,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有多部著作出版。
于洁老师主持的公众号“于洁沙龙2020”,它的介绍是这样的:
于洁沙龙2020主要分享“于洁沙龙”成员们的带班管理方法,希望能给全国各地的班主任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一起在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吧。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致青年教师的信》是于洁这位有着30年教学经验和29年做班主任经验的老教师和她刚加入教师队伍的儿子李润于关于教育教学的书信体对话录。
初为人师的李老师在一封封教学随笔中记录下了自己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他的母亲于洁老师对此给予了回应、建议和指导。
于洁、李润于母子二人围绕新教师的教学、班级管理和教师成长等话题,在一问一答间进行不断地探讨,一共写了44封书信。这些内容先是在《班主任之友》上连载,后结集出版。
在该书的序《年轻教师别慌张》的末尾,于洁老师这样说道:
如果你正年轻,刚走上工作岗位,捧起这本书,也许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也会在书中慢慢明白生源就是你的资源,难题就是你的课题,不知不觉中有了一颗笃定的心。
如果是这样,我们将特别开心。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于洁老师在书中多次强调的——老师要竭尽全力直到无能为力。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阅读《致青年教师的信》这本书后,对于洁老师的很多教育理念深表认同,被她的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智慧深深折服。故此推荐。
下面分享一些摘录,内容较多,欢迎收藏。
《序:青年教师别慌张》:
出了问题正好锻炼自己想个办法来解决。做班主任,做任何事,只有跌了几个筋斗才晓得路怎么走顺溜。
成功有成功的办法,失败有失败的经验。我这里真诚地对您说,您首先得什么事都去试试,才能找到最得心应手的。当您把您脑子中构思的方法付诸实践后,一定记得要记录下来,怎么安排位置的,遇到什么困难了,又有什么成效了。
在另一封求助信中,我又发现了年轻教师成长需要的重要东西——脚踏实地。
《遇到调皮的学生怎么办》:
遇到这样的学生,也是一种缘分。一个班级里,总有聪明乖巧轻松考高分的,总有成绩差行为差让人操碎心的。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心态就平衡很多了,只能慢慢来。
这样的做法,是给这样的学生一个清晰的信息:我可以对你放低要求,但是我永远不会对你没有要求,而且我一直在要求你每次进步一点点。不和别人比,但是要和你自己比。
总之是让他忙起来,消化他的负能量,引导到正能量上来。就像治水一样,重在疏浚,而不是堵塞。
《对学生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
实际上,教师的一言一行真的会给一个学生以莫大的影响。
你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去想孩子会怎么想,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记得我母亲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出现了问题,我不奢望他早上犯错,中午被我教育,晚上他就变成一个好学生。”
这也是教育中比较好玩的事,你永远猜不到学生的下一个样子。对教育对学生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是一个老师能够避免职业倦怠的好方法。
《撕掉对学生的标签》:
荷塘效应:假设第一天,池塘里有一片荷叶,一天后新长出两片,二天后新长出四片,三天后新长出八片,可能一直到第29天,我们也只看到池塘里依然只有一半的地方长有荷叶。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到第30天荷叶就掩盖整个池塘。
在29天的“临界点”之前,信息可能都处于缓慢的滋长期,难以引起人的注意,而一旦到了最后一天,瞬间爆发,其影响力将让人瞠目结舌。
因为知道这个荷塘理论,所以遇到一些难办的事情或者难教的学生,我心里是笃定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的过程会很漫长,而收获的时间不知道哪一天会到来,可我知道,只要一直坚持着做一些努力,收获迟早会到来。
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希望得到老师赏识的,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愿意学好这门功课也是常有的事。
《攻坚战与持久战在教育中是常态》:
这就是教育的有趣之处。你永远无法预测一个学生的未来。你以为他现在不可救药,也许有一天他很神气地站在你面前说他现在的成就;你以为他必定前途无量,也许有一天他因为种种原因而弃世。
教育的艰难之处在于你想要在短短的三年内让每一个学生呈现出全面发展、三好学生的样子。
从齐天大圣,到斗战胜佛,是一颗心的变化:从无所顾忌、意气风发、不可一世,到有所顾忌、三思后行、悲天悯人。就像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一样的。曾经的我们懂了一点点就觉得全懂了,到后来我们懂了很多却觉得自己不懂的实在太多了。
一个老师真正的成熟,绝不是在学生们面前颐指气使,而是放低姿态,蹲下身子,平等善良。这才是人与人相处的样子,这才是教育里最美的样子。
《要做有效的教育》:
少说话,多干事。这六个字,在我的工作中,是我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因为,我想做有效的教育。
我写下这些,是想告诉新教师:不要做无用功。小赖皮是不怕你的批评的,他知道你说完了也就没事了。他继续消磨你的耐心就是了。他坚持到底就是他胜利。
教师身上戾气变重,那么整个社会就毋庸多言了。毕竟教师是知识分子,是文雅之人,是整个社会阶层中道德修养相对很高的人。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师表,是教师该有的样子。
要让学生敬你爱你,一定记得“和学生好好说话”“少说话多干事”。
《学会与初中生打交道》:
对待“聪明人”,最好的表扬是在其能力范围内提出“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并为之搭建平台使他在众人面前有展示的机会。
让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某方面被老师欣赏和信任,并能感觉到老师在给他某方面的强化,这是对学生最好的奖励。
《一定不要用成绩去衡量一个学生》:
所有的教育方法,都源于一个不变的东西: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有时候,学生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一个老师是否真的有善心、爱心。
如果只有责任心,没有善心爱心,那么说出来的话就会带上尖刺,语气就是讽刺挖苦打击,学生会有屈辱的感觉;如果责任心加上善心、爱心,那么就算说出来的话不好听,学生也能感受到老师的爱之深恨之切,学生心里对老师只会有感激。
亲爱的儿子,所有的教育方法,都源于一个不变的东西: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哪怕你心里再不喜欢这个学生,你也要努力不让自己的话语带上冰渣子。这是一个老师必须要具备的修养。
《不放弃每个学生》:
成大事者,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长久的专注与毅力。
更何况老天从来都是公平人,关了门必定开个窗,书读不来其他某个方面也许就有什么天分,人的一生就是来寻找自己的某个天分的。
金盏花的花语是“别离”。于初中生而言,我们这些老师和学生的相聚,是短则一年长则三年后的别离。别离后,当学生想起你这个老师,是微笑着还是沉默不语?只要真心付出,曾经洒下过阳光雨露,我们终究还会见面,就像那一朵朵金盏花,是“为了再见的别离”。
《面对焦虑的家长》: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长做最好的自己。
告诉家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长做最好的自己。想要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就要在家庭中确定好某段时间,全家人都不玩手机,孩子在客厅桌子一端做作业,家长在另一端静静看书或者工作。确定某个时间段,全家一起做家务,让孩子参与家庭管理,才能清晰感受父母的辛苦不易,才有学习的动力。
有时候,要改变家长是极难的,变数很多;相对而言,改变一个学生的概率更高一些。
送你一句日本演员高仓健说过的话,虽然他说的这句话是谈他对电影的了解的,但是用在教育上也非常契合。他说:这是一日无法耕耘穷尽的田地,这是一日疏忽就会失去的田地。
《当师生拥有同一个秘密》: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乖乖听话,而是激发他们内心的能量,让他们对身处的世界充满勇气。
《成绩不好真的是因为懒惰吗》:
教育的艰难就在于要挖掘深层次的原因,而教育的有趣也就在这里。
粗心、懒惰、贪玩……这些词语,常常成为学生考不好的理由,其实,真的不一定。教育的艰难就在于要挖掘深层次的原因,而教育的有趣也就在这里。
《学生的学习一直原地踏步,怎么办》:
农民辛苦耕耘,也会遇到不良的种子,不好的土壤,天灾人祸,很有可能一年到头面朝土背朝天却颗粒无收。教育也是如此。有时候在一个学生身上付出了很多很多心血,却总是反反复复进进退退最后还是老样子。这是教育中最真实的状况。你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
《学生的学习和兴趣爱好发生冲突怎么引导》:
“成功之前做你该做的事,成功之后做你喜欢做的事。”
一个人在才华被人们公认之前想要靠外在的形象去先夺人眼球,那是比较浅薄的,唯有才华被人公认后,他的外在形象才会被人津津乐道并成为他的标志。
也许这样的谈话依然是蜻蜓点水无济于事。但是,你一定要记住一件事: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的谈话内容,不能永远是重默重默重默。
《不要一直夸学生“聪明”》:
《菜根谭》说:“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屏藩。”
但是对于本来就比较聪明灵活的孩子,我们的赞扬应该是“你很努力,很勤奋”。不然,我们的表扬就是一种固定型思维,而不是成长型思维。如何赞扬一个学生也需要因材施教。
《讲台边上的“特殊座位”》:
很多老师感慨:不敢再批评学生了,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批评的后果是什么。
不要说批评,有时候换个座位都是有很大的风险的。尤其是坐到讲台边上,这种特殊座位,一个不小心,学生和家长都会很不高兴,觉得老师歧视差生了。
若真是歧视,完全可以丢在教室最后面,管你听不听,何苦放到眼皮子底下来惹自己生气?
可是不知怎么了,原本应该学生、家长、老师同一个目标同一条心的,变成了彼此不信任甚至是对立面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大概就是“我真的是为了你好,你却觉得我是在害你”吧。
就算是批评,也是对事不对人,这是采用批评教育法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才会明白批评背后隐藏的老师的苦心。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真正的学习一定不是单一地读读背背,而是听说读写辩的五结合。
我深知,这样的孩子有着敏感而细腻的内心,她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去想一天,会因为嘲笑而自卑很多天。
知识不等于分数,知识不等于学问,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不等于能力。
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个人或者仅有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还需要与同学讨论和争辩。在辩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主张和观点,激发灵感,找到新思路。真正的学习一定不是单一地读读背背,而是听说读写辩的五结合。
以语文而言,作为语文老师,千万不要给学生一个印象:语文就是每天老师讲点东西然后第二天默写词语、古诗文、知识点。
以语文中的赏析某个句子为例。第一步考虑用了什么修辞,第二步考虑句子写了什么人或者什么东西,第三步考虑写了这个人或者东西的什么特质,第四步考虑是否有作者的某种情绪渗透在字里行间,第五步考虑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独特之处,第六步考虑这个句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联……
同时,作为老师一定要记住,对学生最大的帮助是教师用专业水平去真正解决学生面临的一些困难,哪怕你的帮助微乎其微,也是对学生的真心真意。
除了小妮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我也还想对你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好书的,就像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需要用开花来证明自己的美好。有一些学生读书不行但是其他方面非常好,有些学生读书成绩很好但是其他方面木愣愣的。原因各不相同。他们刚读初一,人生才是一个开始,他们的未来永远是我们无法猜测的。
比起那些被老师和家长批评几句就动不动要跳楼的男孩女孩,比起那些青春叛逆动不动就要打骂自己父母的男孩女孩,这样的学生简直是珍品。所以永远不要只用眼前的成绩去看待一个学生。
《为学生量身定做优秀卡》:
与家长沟通,家长说小菜很喜欢上我的课,因为风趣。家长是在夸奖我,但我背后出了一身冷汗,不禁想起了老教师们经常对我们说,有趣在上课是不可缺少的,但有些学生可能只记住了有趣好笑的地方,而不去记住真正应该去记住的知识点,导致一种“看戏”的行为。
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强,教师的引领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永远不要忘记,一个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对学生最有效的影响。也许很小,也许很大,也许影响一生。
《班上有爱耍小聪明的孩子,怎么办》:
托尔斯泰说过,真正的聪明人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情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的弱点。而耍小聪明的人特点只有一个:自欺欺人。
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
《如何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
不要小看初一的孩子,这个年龄段可以和他们谈谈人生了。有时候,内心真正把孩子当成一个可以平等交谈的大人,孩子也就真的慢慢成长成熟了。
一个老师如果欣赏一个学生,并且这种欣赏被学生感觉到,这种欣赏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厌弃被学生感觉到,这种厌弃也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让学生向更加糟糕的方面崩溃。
这也是一种欣赏的力量,来自一个很优秀的同学,我想小坤内心也会有喜悦感的。被一个优秀的同学看得起,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奋进的力量。
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些同学的桌子角上我贴了标签纸,上面写着“成功还有一个名字叫努力”“为了理想奋斗,虽苦犹甜”“就算遍体鳞伤,也要赢得漂亮”“我相信,我可以”“我要变得优秀”之类的简短有力的句子,这些句子是我写好在贴纸上,然后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一个句子或者学生自己想一个励志的句子贴上去的。
很多小懒惰、小放任变成大懒惰、大放任,都是因为一个人独处,缺乏监督。
我尝试过一种方法,收效很好。让小坤这样的学生自己选一门觉得能学好一点的功课向任课老师申请做课代表(反正课代表多一个也没关系),或者班主任向任课老师推荐他做课代表,帮助老师收发作业或者做课前准备。
我也要提醒的是,对于一个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而言,反反复复是很正常的,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要记住:有些学生我们可能永远要不到他的好成绩,但是我们可以稍微改变一点点他的精神状态。
《好学上进成绩却不好的学生,怎么办》:
期末考试考砸了,教师采取的是帮他分析试卷,这样做其实孩子很被动。建议教师可以让孩子自己分析失利原因,引导孩子学会反思,因为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有部分学生看起来很勤奋,可是学习的效率却很低下,仍然采用小学里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语文,殊不知现在的语文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
矛盾的性格背后,一定和家庭有较大关系。
有时候我想,教育工作的有趣和魅力就在这里。带着好奇的心态去观察去研究,就像李时珍尝百草一样,一旦找到了,能够对症下药,有所效果,内心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用这种笨方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唐老师感慨道:“表扬学生的一个小小的点,还真是能带给学生一天好心情,学习上也能主动一些。比批评的效果要好。”“主要还是学生能感觉到老师的善意。”我说。
从那以后,我常用“半”个来奖励。一块饼干,我一掰二,我一半,学生一半;一个苹果,一切二,我一半学生一半……这就是自己人才会发生的事。奖品不在于多少,更在于情谊。
有时候,我们其实并不能解决别人遇到的难题,但是我们认真地倾听了,也站在对方的角度表达了我们的理解和同情,这已经很能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了。
你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带着善意还是带着鄙夷,学生日久知情。所以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方法,不同的老师采用,效果有时截然不同。与其拼命去想有什么办法,不如用最笨的办法——真心对待。
有的家长确实很不给力,要么打一顿骂一顿,要么不闻不问不管,但你知道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自身性格和格局可能就是这样,在教育孩子上有心无力导致无心无力,但是这并不妨碍你继续竭尽全力教育他们的孩子直到你也无能无力。
《从不调皮,就是学不好的学生怎么办》:
教书的时间长了,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一个没有任何选拔完全按照学区划分招收的班级里,最后能考上四星级高中的也就那么几个学生,绝大部分的进入三星级高中或者职高。这些绝大部分的学生陪伴着那几个学生读完了初中。而我们教书,是按照那几个学生的标准教的。
人在世间不只有读书和考试,不擅长读书,但也许有更擅长的地方。读书读到最后越来越沮丧,这是极糟糕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道:“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我们平时也发现,很多学生做语文阅读题失分率很高,原因就是没有仔细阅读,而是一目十行,大约地看看就开始答题目了。我想让小严更加仔细地阅读原文和题目,而不是老师让他直接去订正题目,效果会截然不同。
我很艰难地打出下面一行字:不是每个学生都是读书的料。说这样的话,需要勇气,也容易被拍砖。但教书这么多年来,我真的是这样想的。
《遇到不自律的学优生怎么办》:
如果一个老师的某些举动可以彻底改变一个学生,教育就显得太简单了。还是那句话“反复抓,抓反复”。
有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是某一个方面的天才,只是很多人一生没有发现自己,更没有被人发现;少数人的天赋在很小的时候就显山露水。只可惜,有天赋和优秀是两回事。
所有的改变都是如此艰难,如果一个老师的某些举动可以彻底改变一个学生,教育就显得太简单了。还是那句话“反复抓,抓反复”。一个教师要变得优秀,也是一样的,除了需要一定的灵气,也是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
《遇到偏科的学生怎么办》:
毕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功课上还是看菜吃饭的。喜欢的越来越喜欢,不喜欢的越来越不喜欢。
文科的东西,都是比较零碎的知识点,听课效率不高,是会丢三落四的。似听非听,下了课也就丢在脑后了。
如果每次老师都是批评她:“你看看,你数学不错,语文不好。”那么就是亲手把这个学生从语文上推开。
教师要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在课堂上采用开火车、上黑板、小伙伴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听课积极性,把课堂变得紧张又有趣。
我特别提醒:新教师的底气是从备课这一环开始的。备好了课,就上好了课,师生之间就能慢慢心有灵犀。如果没有备好课,课堂提问很可能出现学生站起来一个个像木头,教师心里恼火,整个课堂就变得僵硬不堪。
《遇到恋爱的女生怎么办》:
老师们都叹气,“早恋”这个事情,越阻止越无法阻止,现如今老师也为难,找她谈话或者告诉家长吧,说不定就闹出个跳楼自杀割腕自杀离家出走啥的大事来。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把握搞定,只能任其自然。更何况这个年龄的孩子,下结论说是“早恋”,肯定有人拍砖。
一个女孩陷入“恋爱”中,她一定不是故意的,哪个少女不怀春?谈不上什么错。错误的时间?“爱情”来了,是不管天崩地裂的。经历过的人都能理解。不要再去追究小涵“恋爱”的那一段经历,就让它慢慢沉淀在小涵的心里,成为一种过往,一种说不清的滋味,那也是人走向成熟路上的一段乡间小路。
我想很郑重地告诉自己也告诉大家一句话:现在的学生,和从前不一样了。从前读书加简单的玩耍;现在的孩子各种心思。
因为网络信息的发达,孩子们的世界已经非常接近于成人世界,甚至还有了二次元世界。对于学生们的各种表现,作为老师,必须加强学习研究,处理问题时尊重第一,真心第一。也许你不能理解接受他们的世界,但这就是他们的世界。无论哪个世界,尊重和真心是每个人都想要的。永远不要觉得学生是你的麻烦。他们是与你同行一段人生路的人。
《三个方法帮孩子度过叛逆期》:
教师要理解他,尊重他。记住:他其实是在和自己过不去,就算他冒出来的“不想做”是冲着老师说的,但并不代表他是针对老师的,他不是和老师过不去。
可能有老师会说:要是他一个也不做呢?那就只当他不会做,给他讲解一下。青春期叛逆的学生是一只火药桶,一不小心就要炸。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去做那个点燃引线的傻瓜。
记得曾经有个男孩在学校里因为调皮受重伤进了医院,出院后家长和学校以及班主任一次次交涉赔偿问题,双方非常不愉快。后来这个男孩休学结束后来到我的班级学习,开学的第二天我找了个时间请他和我坐在空教室里聊聊,我说:“你当时一定很疼吧?”男孩突然哭了起来,说:“老师,从来没有人来问我这个问题,我当时觉得我自己要死了……”那一天,我坐在那里听他和我细细讲述他经历的一切,让他把积聚了很久的心理情绪倾吐干净。也正是这一次谈话,让他觉得我是一个真正关心他的人,我们后来的相处非常和谐。
在上课前和他有一次商量过程:“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今天语文课上能够表扬你一次,怎么样?”“你上个学期课堂发言不错,这个学期你好久没有给我惊喜了,今天课堂上试试来一次精彩发言如何?”“我今天有点累,需要你关心我一下,我觉得上学期你对我真的很好的,你今天想办法给我点安慰,好吗?”“我一直记得你和我上个学期的师生默契,很高兴能有你这样一个学生,就算成绩不是很好我也还是很欣赏你的,这个学期我想和你一起努力,把成绩再提高一些,好吗?”
“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一起记住泰戈尔的箴言吧。
《我们为什么会冤枉学生》:
真正的“师道尊严”是什么呢?《礼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是“师道尊严”的出处。
亲爱的儿子,当你走上教师岗位后,你会越来越发现,你每一天的日子都在发生着一些你从前不曾经历过的事情。
在未来的从教生涯中,你会渐渐明白教育永远是有遗憾的。当时那刻,我们的一些处理方式到几年以后再回想,总会生出遗憾悔意,会想:“唉,如果当时我……就好了。”甚至有些学生老早已经毕业了,已经无法再追回到时光隧道里对他说一声抱歉。
《课代表们不省心怎么办》:
如果教室离办公室很近,那么老师的办公桌上同样可以贴标签,学生到校后自己交作业到老师办公桌上。(我现在用的就是这个方法,每次花几分钟时间查一下有谁缺交,立即去教室讨要,如果没做就利用下课时间到我办公室补做,不会做的我来教。所以我的语文作业是没有人缺交的。)
教师不能认命了课代表以后,就把他们当牛当马使唤了。稍有不到位就挑剔指责,这样会挫伤课代表的工作积极性。
《帮“佛系”的孩子,找到更好的自己》:
作业也不认真写,每个问题的答案很简洁,却都是那种答案中最容易达到的一点,有时甚至这一点都达不到,干脆瞎答,所以他的成绩在班级里的中下游,而乐天派的他似乎是无所谓,总是一笑而过,仿佛和他没有任何的关系。
“你今天上课时讲小话、做小动作我看到了,我挺难过的,因为这些行为都是不好的,会削弱你在我心中的良好形象。其实,你是一个很好的学生,你在某某方面是很好的,我希望看到你优秀的那一面多多呈现。我是欣赏你的某某方面的,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看到你优秀的那一面,那样的你才是真正的你,才会赢得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我看到了——可我不喜欢——我喜欢看你别的”,是我会和王小毛沟通的三部曲。
亲爱的儿子,我还想告诉你,那些一直逗别人开心的人,自己内心是不开心的,很容易得抑郁症。一旦脱离了别人的视线,会非常落寞。他会迷茫于不知道自己是谁,会觉得空虚,于是只好一次次“搞事情”逗乐别人。
《身上长着很多“刺”的学生》:
情商低的人会有哪些显著的表现呢?喜怒形于色;任性;无视别人的感受;总感觉全世界欠了他;感觉全世界就他是对的;感觉他是世界中心;把气撒到不相干的人身上;不会将心比心,总是摆着一张臭脸;怎么对他好他都没有感觉的,就是觉得他是该得的,是你欠着他的;完全没有感恩心的……
喜怒形于色的人其实是不厉害的。厉害的都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比起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学生,小鱼算是小傻瓜一个了,他一点也不懂得圆滑,不懂人情世故。
当你任性时,我不予理睬,其他人也不予理睬,让你一拳砸在棉花里,自觉无趣;当你愿意用正常的途径好好解决问题时,我就表扬你的通情达理。
也有老师指出,小鱼这样的学生还会欺软怕硬,遇到凶过他的强过他的同学或者老师,他就不敢耍小性子,甚至还会讨好。这也是有可能的,毕竟现在学生中的“斯德哥尔摩效应”现象还是很普遍的(看到凶的老师上课就很乖,不凶的老师来上课就各种走神、讲话、小动作、不尊重)。因此老师还要好好修炼自己强大的气场,提升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建立威信,让学生对自己心服口服。
《新教师如何才能服众》:
凡要学生做到者,教师本人首先要做到。
不要在任何时候掉以轻心,不要去想当然地认为他们能够自律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我们接触到的大量的班干部,要么只顾自己学习不大愿意管理班级学生,有时候是能力问题,有时候是老好人;要么是趾高气扬,管理方法粗暴,在班级里不得民心;要么是无法自律,在学生中威信不高,难以服众。
教师甚至教育,被“好心”“绑架”的事太多了,有时真的身不由己。
我们在教育中要特别注意自己不要陷入“一白遮百丑”的泥淖。
教育急不来,一着急就焦了学生焦了自己;这个“熬”字,很大程度上就是严于律己,时间长了,成了自己的习惯,也成了学生们的榜样。
《遇到“慢孩子”怎么办》:
永远不要抱着哪天天上掉馅饼的侥幸。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每天和他们拉锯战的时候心里反而坦然多了。“来吧,慢慢磨,反正我是不会放弃你们的。”一种悲壮的伟大感油然而生。
开”这个字,我相信总有一天“慢孩子”会有属于自己的“开挂”的生活。也许开车很溜,也许开个小面馆忙得热火朝天,也许开个公司赚得钵满盆满,也许抱着自己的孩子享受着温馨的亲情……但我头脑清醒,很多“开”不会“开”在我手里。
为什么我说教育是度人度己,是因为教书29年来,我学会了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心态:努力地去帮助学生,这是度人。不苛求自己能够改变所有的学生,只是去尽力而为直到我无力再为,然后我释然,放过了自己。这是度己。教育,就是一场人生的修炼。尽力而为才有小欢喜。
《课堂,不妨来次大胆的尝试》:
曾经因为学校组织外出参观结果高速上大巴车尾部起火无法跟上大部队,带着学生下了高速敲开农户的门一起用灶头炒饭吃。
而一个教师的良苦用心并不是会被学生在当时那刻完全理解的,更谈不上感激。不要说十几岁的学生了,就算是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够真正体会到别人带给自己的善意。所以,只要我觉得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有意义的,那就无问西东,只管去做了。
《怎么把握师生关系的度》:
课堂上是师生,课下可以是亲人、朋友。
学生敬你、爱你、心里有你,才会分享给你好吃的东西。若是敬你、怕你、远离你,大概你只能看着他们吃东西。亲爱的儿子,师生关系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成年人与少年的关系。原则性是必须有的,弹性也是有的。
想起小时候跳的橡皮筋,太紧会绊住人,太松会垂地上,只有在一定的松紧度上才能唱着好听的童谣跳着欢乐的皮筋舞蹈。
《面对自暴自弃的学生,怎么办》:
我对自己说: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我采用的方式是“走动教学”。只要不板书,我会一直在教室里走动,一边讲课,一边关注那几个容易睡觉的看闲书的发呆的,看他要睡着了,就拉他起来站一会儿醒一醒,再拍拍他肩膀让他坐下去听课;看见发呆的,敲敲他桌子提醒他专心听课;在看闲书的,就站在他身边讲课,直到他收起闲书开始听课为止。所有这些提醒,轻微到不影响其他学生,不影响我嘴上的讲课。悄无声息地开始又悄无声息地停止。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教室的前门是一块磁贴板,默写过关者就贴一颗星,这样一种显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星星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换来美食,哪怕只是一小块葱油饼,学生也很喜欢。因为这就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面谈的地点很重要,我一般会选择操场。人在一个开放式的无人干扰的场所,蓝天白云草地,更容易放开心胸轻松交流。师生绕着操场一边走一边聊聊天。教师不盛气凌人,不追问为何自暴自弃,不句句空洞的大道理。
有时候,学生是很讲义气的人,你看得起我,我就听你的。笔谈的内容很重要,千万不要一本正经冠冕堂皇。写出来的东西若你自己看了都不动心,又如何会让学生动心?
同样,我想直白地告诉你:我从来不期望自己的一封书信能够点石成金,文字的力量巨大,但还不至于大到能够瞬间改变一个人。我只是用这样的方式,向一个自暴自弃的学生清晰地传递了我的一个信号:我不想放弃你,我一直在努力,请你也不要放弃你自己。
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赏识、发现自己的某种价值,是很高的精神层次的需求。一个老师对学生某方面亮点的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积极性,以点带面激发出对于其他事物的积极性。
亲爱的儿子,写到这里,我想最直白地告诉你:每个班级总有那么一群学生是考不上高中的。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当你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却依然选择热爱生活。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教育注定是艰难的,这是教育真实的本质,可我们这些做教师的,依然要竭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在每个学生离开我们之前,我们的教育对他们永不放弃。哪怕我们的心里,早已经无数次地想要放弃。
《当学生因家庭阴影而放弃学习,怎么办》:
做了父母,孩子一顿早饭总要尽量弄好。一个家庭的温馨,有时就在一饭一衣上。不管夫妻闹怎么样的矛盾,但是你们的身份不仅仅是夫妻,更是父母,不要夫妻没做成,父母也做得不像,以后老了孩子怎么孝顺你?爱情不合适不等于亲情要割舍。
每个人终究有自己的路要走,也许你的很多努力终究无法换来学生的改变,那也就坦然接受这样的结局。教师要学会让自己的眼睛看到一些美好的快乐的东西。在教师自己情绪低迷的时候,学会让自己振作起来,快乐起来。
最近你收到了一封来自学生的信,你第一时间和我分享,看了真是喜悦。你所做的一切,学生都看在眼里的,所以只管努力去做一些事吧,只要心里想着是为学生好的,就只管做,不问结果。
《教师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还记得你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对你说:“你不要和某某玩了,你们老师告诉我这个某某是你们班级成绩倒数第一。”你脸上的表情我至今记忆犹新,夹杂着不可置信与失望:“妈妈,我没想到你也是那样的人。”
“举个例子,每天班级里都会有个老人来收空饮料瓶,好多成绩好的学生都是远远地直接把瓶子丢进老人的垃圾袋里,某某却是把瓶子递给老人的。”你愤愤地为某某打抱不平。“我错了,接受你的批评。某某人品不错,你可以向他学习;功课上你可以向其他很认真的同学学习。”我说。
但往往又是这样一些学生,劳动时最积极,帮老师干活时最出力,运动会上能争分,若干年后和老师亲亲热热客客气气很尊重的样子的,也是他们。
我曾经很努力很努力地帮助过这样一些学生,用到了十八般武艺,想要提高一点他们学习的兴趣,却常常是有一点点起色了又很快来个大滑坡,搞得前功尽弃。而后来,他们就那样毕业了。于是我安慰自己,也许他们真的只能平安毕业就好了。
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继续盯着,在他能够提升的那一点点上盯着,多一分是一分;在学习以外的地方,让他找到一点存在感和幸福感。起码做到一条:不门缝里看人,把TA看扁了。
《当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怎么办》:
一年来,当我写下一篇篇教育叙事,把一个个事故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听,我很担心读者会产生一种误解,似乎我的职业生涯第一年走得很顺,似乎我这个人特别阳光开朗、天塌下来也能笑眯眯地顶着,似乎我有个做老教师的母亲我就能兵来将挡万事不愁。
我常常认为自己很幸运,因为我的同学被分配到了高中,早上5点爬起来,晚上很晚才回到宿舍睡觉,在我抱怨的时候,他也在向我倒苦水,我们俩只能执手相看泪眼……
母亲说教育是度人度己。我想她说出这样的话来,一定也和我们一样经历了教育的九九八十一难,才有了今天的笃定坦然。
离开无忧无虑的大学校园,走上一个职业岗位,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是离开一个可以躲雨的地方,从此,自己就是那个屋檐了。
爱学生,需要勇气、努力、智慧;承认自己的爱而不得,更需要勇气。我们的职业倦怠感,源自内心的挫败感。
王尔德说:“挫败,是灵魂的试炼场。”
有很多事情、很多感受,是无法诉说的,任何言语都无法安慰,因为事是自己的事,感受是自己的感受,这世界上,除非你真的同样经历,否则真的没有感同身受。
在初读《西游记》时,我总觉得沙僧这个人是多余的,存在感很低,没有悟空的天赋能力,也没有八戒的幽默搞怪。人到中年,才发现他才是最接近我们的人。
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说:“当我们对痛苦无能为力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那些痛苦慢慢走远。你会在拐角遇到幸福。”
马尔克斯说:“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要压抑自己。人生的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二是欲望得到了满足。”他的话用到教育中,也很贴切。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所以的的确确,你能够发现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有着无数闪光点,虽然有多有少,但是只要抓住机会,不断地去观察学生,总有惊喜发现。
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
有老师说:“不谈分数,每个学生都挺可爱的。”也许不看分数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人眼。
而我们做了老师,却时常因为自己是传授知识的身份,小看了学生的能力,放大了学生的缺点。
也许我们和学生多用这样一些话说话,会让学生感觉我们是用人眼看他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理解,换了我也许也会和你一样。”“我有个建议,你看行不行?”教育应该是完整的,不能仅停留在学校课堂上讲解知识;师生应该是平等的,不能用牛眼鹅眼看待学生的优缺点;师生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那就用一双善于发现的人眼来看待学生的一切吧。
《后记:世上无难事,最难是坚持》:
母亲说:“真实的东西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沙龙成员也许不知道,我这个编外人员是他们的教育叙事的第一读者。
她笃悠悠地告诉我:“咱们这样的母子共写,国内很难找出第二个哦。”“《班主任之友》说给我们开专栏,干不干?”“要真是答应了,那真的要坚持哦,不然人家栏目要开天窗的,那是严重的工作事故了。”“咱俩互相督促吧,我比你忙,更容易掉链子哦。
亲爱的读者朋友,与其说是你们在看我的教育叙事,不如说是你们激励了我这只菜鸟的飞翔。在这些教育叙事中,我把最真实的慌张、窘迫、无奈、不知所措,都展现在你们面前,也把我自己的探索、实践、小成功、小失败,和盘托出。
为了自习课的纪律,软的硬的都用过,还是没用,说白了就是没有因为气场,学生看你年轻欺负你。私底下哭过好几次,觉得自己很没用,一个纪律都管不好。等自己做了老教师才知道,自习课的纪律是天下老师的疑难杂症,能管好的真的很少。
菜鸟的我也曾听见过老教师背后的议论,有些话尖酸刻薄很是难听;也曾被同为年轻教师的伙伴误解,以为我想要爬上去当官。
如今,眼睛一眨,自己成了教了30年的老教师,做了29年的老班主任。两万五千里长征走到了哪一程?
出版了《一线教师最头痛的问题见招拆招》,用最真实的案例和点评告诉年轻教师不要慌张,你遇到的问题我们都遇到过,跟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印刷了《农村地区班主任工作实操手册》,把有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一一罗列,把处理步骤按照次序一个一个告诉年轻教师。
年轻的教师们,不要怕。也许你做得不错,一出手挺顺利,那真是幸运,值得珍惜;也许你做得很不顺,甚至被领导批评指责、被同事背后议论、被老教师说三道四,没有关系;我知道你早出晚归,我知道你费尽心思,我知道你心里很委屈很焦虑,都没有关系。谁不是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呢?谁不是一路摸爬滚打满身泥浆的呢?
年轻教师,强大你的内心,坚持你的努力,学习你的同事,付出你的心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共勉!
参考资料:
于洁,李润于:《致青年教师的信》,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
感谢您抽出
.
.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