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您可以随时阅览↑↑
草绿+少许胭脂
24.翠绿色:
酞青蓝+藤黄+少许翡翠绿
25.褐色:
赭石+墨
26.檀香色:
藤黄+朱膘+少许三绿
27.蓝灰色:
花青+白粉+少许三青
28.豆沙色:
胭脂+朱膘+少许花青
29.土红色:
朱膘+少许胭脂
30.青绿色:
草绿+少许酞青蓝
31.四绿色:
三绿+白粉
32.青灰色:
花青+少许墨+白色
33.蓝色:
酞青蓝+三青
34.朱红色:
朱膘+曙红
35.紫青色:
胭脂+少许酞青蓝
36.粉黄色:
藤黄+白色
37.绿色:
草绿+翡翠绿
38.赭红色:
朱磦+墨+少许曙红
39.土黄色:
墨+藤黄+朱磦+微量三绿
40.青蓝色:
石青+酞青蓝
41.淡橘红色:
朱磦+少许曙红
42.赭黄色:
藤黄+少许赭石,画枇杷果、葫芦用色。
43.暖灰色:
淡土红色+少许墨(画鸽子暗部颜色)
44.粉紫色:
胭脂+白粉+少许酞青蓝
45.朱红:
曙红+藤黄(樱桃、柿子根据需要藤黄用量非常少或不用)
各种颜色+水可以使其变深或变淡
一、笔中调色法
一笔中蘸二三种颜色,当笔落在纸上,就能产生一气呵成的色彩效果。如画牡丹嫩叶时,需要调藤黄调花青再调胭脂,方能画出娇嫩的感觉。
二、碟中调色法
毛笔在盘中调色,把颜料混匀再画,如此画出的效果才会显得均匀或有渐层变化。 比如画牡丹的花瓣,就是先把曙红和赭石在盘中调和。
三、纸中调色法
就是罩色法。即在原来的颜色上、再罩一层颜色。如在上好色后,发现色彩太浮、太艳、太淡、太薄,就可以用罩色法,使色彩看起来更厚重,层次更丰富。但用来罩染的颜色,以透明的植物性颜料较佳。 比如画一片比较大的叶子,先用毛笔调花青加少许墨,画出叶片的形状,上边在罩染一层藤黄,这样层次更加丰富了。
国画调色的特点:
对比强烈:国画中常用对比强烈的原色,如红、黄、蓝、白、黑等。特别是黑白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如大青绿山水画中使用大片石绿、石青,用泥金勾勒轮廓,形成金碧辉煌的画面1。
水天不着色:水和天一般不着色,借用纸的空白来表现。古人所谓“以素为云,借地为雪”,通过空白表现云水的存在,不画云和水,却能表现出云水的存在1。
主观色彩:国画的调色常具有画家的主观色彩,甚至可以抛弃描绘对象本身的颜色。例如,传统的黑竹实际上是黑色的,而苏东坡用朱砂画竹,称为朱竹,这种调色完全是画家感情的倾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清新明快:国画的用色相对单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着色多从物象固有的本色出发,不计较光的影响和变化。虽然有时着色有浓、淡、干、湿之别,但目的是为了破除板滞,使颜色本身有丰富的变化,产生生动的韵味1。
对比与协调:国画注重色彩的对比关系,通过缓冲色的使用来缓和矛盾。例如,含灰色的色彩与任何一种极浓、艳丽的色彩配合都是协调的,从而达到“浓而不艳,艳而不俗”的效果2。
墨色的运用:墨在国画中既是黑色也非黑色,墨色与各色都有对比与协调的两重性。墨竹、墨牡丹等常常使人感到有红、绿、紫、蓝的含意,既可感到冷也可感到暖2。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
国画调色注意事项:
避免三原色混合:在调色时尽量避免三原色(红、黄、蓝)的直接混合,因为这样容易产生彩度低的混浊色彩。例如,画嫩叶时可以同时蘸两种对比色来画出娇嫩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