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翔 | 吴桥仙人庵的传说

文摘   2024-11-11 20:04   江苏  

仙人庵的传说
吴桥  王鸣翔

作者王鸣翔先生:1958年生,原吴桥镇财政所所长。江都文史专家。退休后,他积极参与镇志编纂,夜编镇志大纲,白天走村入户,搜集史料。他仍担任镇文联副主席和诗词协会会长,组织老年知识分子创作诗词,开展文史研究,200多首作品被国家、省、市、区级刊物发表。担任《吴桥诗词选编》《吴桥镇志》主编。

仙人庵位于吴桥镇谢桥社区南侧。据传,明朝宣德之前即已建成,当时庵名不叫仙人庵,具体名称已无从考证。仙人庵名字的形成,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庄人世代相传,庵堂当初落成时,不知何故,正殿中供奉着几座神像,惟独中间空着一个位置。有一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隆冬之夜,忽然雷声隆隆,闪电如彩虹般在庵顶盘旋,天地呈现异象。天明后,庵主拜佛,忽见神像中间原本空着的位置上,端坐着一具年轻女子肉身,双手合十,眉目低垂,仿佛入定一般,庵主大惊失色。俄顷,有庄民来报,言称前庄有一为富不仁的大户夫妇夜里被雷劈死,其置身猪窠隔壁窝棚内收养的童养媳也不见了踪影。庵主引其到正殿观看,庄民一见,顿时跌坐在地,言称端坐女子即是那大户人家的童养媳。此事传出,轰动四方,人们纷纷猜测,一说童养媳乃上天仙女,可能因错被上帝罚往人间,现受难期满,复归仙位;二说仙女受上帝委托,化身苦难女子到人间体察民情,惩恶扬善。众说纷纭,不一而论,倒是善男信女朝拜者络绎不绝,纷纷捐资,塑以金身供奉。从此,庵名改为仙人庵。关于这个童养媳,这一带地方民间还流传着不少故事。


据传,这个童养媳无父无母,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孤身一人来到这个村庄,被庄中一个大户人家收做童养媳。庄人不知道她究竟来自何方,多大岁数,她也从来闭口不提。再说收养童养媳的大户,家有良田几十亩,却十分刻薄阴毒,为了省钱,从来不用长工,而是以雇佣短工为主,在庄上口碑很差。当初他们收养童养媳,其实是没安好心,而是将她作为劳动工具,让她住窝棚、吃剩饭、干最苦、最累、最脏的活。自从童养媳进门后,就成了这大户人家不花钱的长工。大户全家人稍有不如意处,就拿她撒气,非打即骂,小小年纪的童养媳被折磨得骨瘦如柴。

童养媳虽然过着非人的生活,精气神却好,表面上看上去有点傻里傻气,但身上往往显着一股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灵气,隐隐约约透着一种神通。她住的窝棚四面通风,隆冬时节,冰天雪地,常见她捧雪进窝棚当燃料供暖;盛夏溽暑,天气炎热,常见她吸气唤风趋热气。每逢下雨,她总是用一件破褂子挂在窝棚顶端,雨就进不来。由于吃不饱,就偷偷到泔水缸里掏食,曾有人见她吃过甲壳虫,问她是何滋味,她笑着说是美味,庄人大惑不解,视为神人。也有人认为她长期受尽折磨,精神失常,处于半疯癫状态。尽管如此,庄人从不欺负她。有时看她可怜,施以衣食,她从不接受,总是笑笑婉拒。

后来,在她身上出现的怪异现象增多,加上大户虐待童养媳程度加深,庄人曾派年长者和大户交涉,要他们家不要肆无忌惮虐待童养媳,而要以善为本,改过自新,否则必遭天谴。但大户夫妇置若罔闻,仍然我行我素,最终遭至雷劈,正应了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古训。

明朝末年,清兵入主中原,扬州遍地战火硝烟,仙人庵也难逃被毁厄运。民国初年,村民又在原址上捐资建庵。直到新中国建立,此庵仍存,后被当地政府改建为学校,名为仙人小学。其校歌中有“仙人驻足”一词,即为此典故。

抗战期间,陈毅将军从江南指挥挺进纵队过江进驻吴桥镇,曾在仙人庵内办过短期干部培训班,校歌中有“将军勒马”一词,即由此而来。学校所在之处的庄名,一直叫做仙人庄。

丁中广祥听文化
以声音之美,传文化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