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听说了吗?现今超市里卖的娃娃菜可不敢随便买,据说都是让甲醛泡过的!”小李刚拎着娃娃菜迈进家门,耳边就传来了对门阿姨的惊呼。他一时愣怔,满心疑惑地回应:“阿姨,这话当真?我这可是刚从大超市买回来的,应该不至于这样吧。甲醛不是有害物质吗,怎么会用来泡娃娃菜呢?”
阿姨摇了摇头,神色凝重:“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对这些事情不了解。以前新闻上都报道过的,为了延长保质期,那些商贩可是不择手段。
这难道是真的吗?”
甲醛,作为一种无色气体,带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其来源多种多样。在新装修的房屋里,人造板材、胶水、涂料以及油漆等建材是甲醛释放的主要源头。同时,家具、地毯和窗帘等家居用品也会缓慢释放出甲醛。而在户外环境中,化工、纺织以及木材加工等工业生产过程同样会排放甲醛。值得注意的是,甲醛具有持久性和普遍性,其释放周期可长达15年之久。不同浓度的甲醛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轻微的刺鼻气味、眼红、咽干,到严重的肺水肿,甚至可能导致死亡。高浓度的甲醛对神经、免疫以及消化系统均存在毒害,且有研究表明甲醛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长期暴露于甲醛环境中,还可能引发慢性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诱发哮喘,甚至导致鼻咽癌。因此,甲醛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归类为一类致癌物质,对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的危害尤为严重。
鱼肉以其低热量、富含被誉为“脑黄金”的营养成分及作为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而广受青睐,其鲜美滋味使其成为众多家庭的餐桌常客,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在此需特别提醒,对于那些外观异常“光鲜夺目”的鱼类应持谨慎态度。有不良商家为达到防腐保鲜目的,先将鱼浸泡于甲醛溶液之中,随后再喷洒洗衣粉液以保持鱼体完整无损、色泽诱人。然而,甲醛潜藏着致癌的风险,此类鱼类的危害不言而喻!想要辨别是否遭遇“甲醛鱼”,有一简单诀窍:购鱼之际,不妨先将鱼提起,靠近鼻尖轻嗅,若鱼经过甲醛处理,便会散发出刺鼻难闻的气味。白菜以其鲜美的口感广受欢迎,然而,美好的事物往往伴随着挑战,它存在一个不足之处。在长途运输大白菜的过程中,若遭遇温暖气候或抵达地气温偏高,其品质便可能受损,导致“根部腐烂”的现象发生。一旦白菜根部腐烂,其市场价值自然大打折扣。为了维持白菜的价格优势,一些不法商家竟采取在白菜表面喷洒甲醛的手段,以期在运输途中防止其变质。多年前,就有媒体报道揭露了这种使用甲醛溶液处理白菜,以提升售价的不法行为。不过,公众无需过分忧虑,因为正规超市及农贸市场出售的白菜,其质量通常是可靠且有保证的。经常食用金针菇的人或许留意到,金针菇与白菜在保鲜期限上颇为相似,都相当短暂。在常温环境下,金针菇通常仅能保存两日便会变质,而若置于2至4摄氏度的条件下,虽能延长至大约五天的保鲜期,但仍难以确保其在运输过程中的新鲜度。部分不法商贩为了延长金针菇的保质期,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其中不乏添加甲醛这样的行为。更有甚者,为了促进这些经过甲醛处理的金针菇的销售,他们还会将其精心包装在华丽的袋子里。许多消费者在面对这些包装精美的袋装金针菇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高品质”的错觉,从而忽略了它们可能含有甲醛的风险。一些不法商贩会利用甲醛对动物内脏(例如毛肚、黄喉、牛百叶、鹅肠、脑花、腰花等)进行处理,借助甲醛使这些内脏看起来更大、更白亮,并增添脆爽口感。因此,在选购这类肉制品时,应警惕那些颜色异常发白且亮泽、质地过脆易断的产品,避免购买。另外,在食用上述食物时,务必牢记“安全煮熟为先,口感享受次之”的原则。切勿为了追求口感而草率涮煮,应严防寄生虫感染的风险。原因在于,猪、牛、羊等动物体内常寄生有绦虫,尤其是猪还可能携带旋毛虫。倘若这些食物未经充分烹煮以杀死寄生虫,极易导致人体感染。选购蔬菜时,并非颜色越鲜艳就越理想,应当留意避免购买那些干枯、萎缩、形状扭曲或表面有损伤的异常蔬菜,因为它们可能经过了激素处理。在触摸蔬菜表面时,若发现其异常光滑,应留意商家可能使用了胶质或淀粉。经过农药处理并急于推向市场的蔬菜,往往会残留有较明显的农药气味,尤其是使用了有机磷类农药的,其气味更为显著,一嗅即知。部分蔬菜或许会因自身代谢过程而产生微量内源性甲醛,不过其含量极低,无需过分忧虑。如若仍有顾虑,可在烹调之前,先用流动水多次冲洗蔬菜,随后将其置于水中浸泡十分钟,再行烹煮,此方法能有效减少甲醛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