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吾土】木麻黄

时事   2024-10-27 13:43   广东  


乡土文化是地方族群繁衍发展的

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

开放性、互动性强的短平快阅读

已经成为趋势


为搭建一个阳江乡土文化作品

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

阳江日报利用新媒体

开设“吾乡吾土”栏目

旨在挖掘、宣传、推介阳江乡土文化

为阳江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

了解阳江种植木麻黄的故事



木麻黄

文/图 关超


木麻黄是我小时候常见的树种。

我家靠近三岔路口,而路的两边都种上木麻黄。一出门,不管走在哪一条路上,两旁的木麻黄都为我遮风挡雨。所以,在我的印象中,木麻黄是笔直的、庇荫车马行人的绿化树。有风的季节,林涛如海涛般呼啸,蔚为壮观!

木麻黄树干表面粗糙,如海边长满蠔触(藤壶)的礁石,触摸不得。有些顽皮的小孩攀爬木麻黄后,衣裤满是皱褶,皮肤也留下不少划痕。真可谓“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木麻黄很少作木材使用,多用作柴火。因此,常被人们认作“无用之材。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还在围海造田,有个九姜围的大工程项目,为了合龙蒲壳山围堤,木麻黄立了一大功。那时,因为木材紧俏,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人们想到用木麻黄作材料做成临时船只,装满石头后,驶向合龙处下沉,以抵御急流的冲击,堵住缺口,积石成堤。此可谓无用之用的典范。

由于这项工程的需要,平冈至埠场、平冈至九姜和平冈至海陵大堤公路两边的木麻黄全部被砍伐,后来改种别的树种。

木麻黄还成就了著名国画大师关山月的代表作《绿色长城》。这要从他童年的经历说起——童年的关山月,家境贫寒,无钱就近入学,只能跟随身为教师的父亲远涉数十里外的农村小学读书。途中要经过一段长长的沙滩路,那时,当地尚未引种木麻黄树种,海边只是些低矮灌木丛,没有一棵高大的树木。夏季骄阳似火,走这段路脚下的沙子如火一般滚烫,小孩子的皮肤怎经受得住这般折腾?他的父亲只能走一段背一段,艰难地带着关山月上路。这给关山月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触动,他心想:要是路上有一棵树供路人休憩乘凉,那该多好啊!

半个世纪过去了,风云变幻,沧海桑田,至1973年,关山月回乡到电白写生和体验生活,见海边是一片墨绿色防护林,犹如一道屏障。他走在林间感到一片清凉,与儿时的艰难跋涉相比有天壤之别。

新中国成立后,海陵1956年就种植起了木麻黄。它能防风防沙,也能庇荫行人。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已有十多年的树龄,形成了壮观的海边防护林带。关山月小时候走在沙滩上如走在热锅上的恐惧心理一时释放了下来,心情舒畅。看见那林带横亘在海边俨然海疆卫侍,林下有民兵荷枪实弹在那里训练,萌生了创作的想法,画出了举世瞩目的《绿色长城》。后来,这幅作品被编入教科书作为后学观摩学习的范本。

阳江海岸线甚长,有450多公里。在这绵延数百公里的沿岸,基本种植上木麻黄林带,那林涛海涛犹如天籁交响沉雄博大,十分震撼。然而,二十多年前的黑格比台风对阳江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平冈联围的山外东、山外西段。印象中,灾后我经过那里,见到部分堤坝被冲毁,木麻黄防护林带全部被风吹倒,有的连根拔起,一片狼藉。但是,倒下的木麻黄的根系仍然固沙保土,减弱台风海潮对围堤损害。台风过后,人们又立即重新种植上木麻黄,现已长大成林,往日的壮观景象重现眼前。“绿色长城”守护海疆功能在人们心中深深扎下根来。


“吾乡吾土”专栏征稿启事


本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吾乡吾土”专栏,挖掘宣传推介阳江乡土文化,搭建一个阳江乡土文化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现诚邀社会各界乡土文化专家、学者和网络作者赐稿。
       稿件要立足阳江乡土文化,内容可涵盖自然地理、风土人情、衣食住行、诗词楹联、历史文化、名人掌故等方面,以散文、随笔为主,一般不超过1200字,并适当配以图片、短视频。
       稿件内容要求原创,主题健康,积极向上,不得抄袭、套改,谢绝一稿多投。来稿请以电子版本形式发送至邮箱yjrbwxwt@126.com,并注明“吾乡吾土稿件”。稿件一经采用,稿酬从优,请作者在文末附上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身份证号、开户银行支行名称及账号等信息。




文审 | 董洪国

编辑 | 陈子玲
校对|叶尚昕
审核 | 李宗君

终审 | 黄   庆

日报精选 

仙女下凡、十里稻花香、层峦叠嶂……阳春春南片区这样玩→

栏目推荐 




阳江日报
阳江大小城事,每天为您呈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