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吾土】寿长村

时事   2024-11-03 12:53   广东  


乡土文化是地方族群繁衍发展的

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

开放性、互动性强的短平快阅读

已经成为趋势


为搭建一个阳江乡土文化作品

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

阳江日报利用新媒体

开设“吾乡吾土”栏目

旨在挖掘、宣传、推介阳江乡土文化

为阳江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

寿长村了解村民

农业生产和养殖捕捞的故事



寿长村

文/图 陈健瑜
沿着江台公路,我驱车来到了寿长村。寿长村位于阳东区大沟镇,距离阳东中心城区21.5公里,村落沿寿长河下游西岸延伸,水路可由寿长河出海。寿长村属于半农渔村,村民既从事种植水稻、番薯、甘蔗、豆类等农业生产,又从事浅海捕捞和滩涂养殖。
寿长雷氏
据《阳江县志》记载,寿长村建村在清咸丰年间,很多村民为雷姓,因东临寿长河末端,这里被人们称为“汶尾雷”。村里建有雷氏宗祠,建于1914年,是一座两进式祠堂,祠堂门口有对联“汉哲流放一本椒蕃冯翊衍,唐宗遗泽万年瓜瓞寿长绵。”从对联推测,该村雷氏是汉代从左冯翊(今陕西西安)迁出,唐代向岭南迁徙,这和该村《雷氏族谱》的记载照应,远祖生活在左冯翊(今陕西西安),唐代迁到了山东,明末由台山移居到寿长村。

雷氏宗祠建筑风格体现了传统的岭南建筑特色,硬山顶式,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雷氏宗祠不仅是雷氏家族的象征,也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雷氏家族的聚会场所,也是村民们举行各种活动的中心。此外,雷氏宗祠长期用作村学堂和小学,风吹过古祠堂前的榕树,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树叶应和般地飒飒作响,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村小学迁出另建新校。
寿长蚝
寿长村养蚝的历史,村民们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在村里和村民们闲聊的时候,有些年长的村民提到,1955年国家设寿长车渡班,沟通寿长河东西两岸,当时就有很多村民在寿长河养蚝。

我沿着寿长河的村道,来到一片开阔的平地。一阵浓重的咸腥味就扑鼻而来,蚝农们都在养蚝基地忙活。河面上,一排排吊养大蚝的浮排有序排列。坐上蚝农的船,我到了蚝排中,只见河流中的蚝排整齐地分布着,一根根竹竿插在水里,横放的竹竿上,大约每间隔10厘米就吊着一根绳索,蚝农将一根绳索拉出水面,一串串的蚝攀附在上面。蚝农说,水深3米处,微生物最多,适合蚝生长,蚝就在水里吃微生物。寿长河的水质好,盐分适中,微生物多,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养了美味的生蚝,吃起来清脆味甜。
目前,寿长河养蚝面积3000亩以上,寿长村也成为养蚝专业村。
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广东阳东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管护中心位于寿长村,管理着呈长条带状分布于寿长河下游广袤的红树林,总面积达423.91公顷,湿地面积415.47公顷,湿地率98.01%,分有近海与海岸湿地和河流湿地两大湿地资源。2019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纳入“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单位,2021年被评为阳江市科普教育基地,现已向公众全面开放。

走在湿地公园长达800多米的栈道上,我看到红树林连片分布,看到寿长河蜿蜒的河水,看到水面广阔、滩涂交织的壮丽美景,沉浸于大自然的魅力。这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打卡的照片上传网络、朋友圈等媒介,其实也宣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据介绍,寿长河红树林湿地公园不仅提供了天然美景,更发挥了防浪固堤、净化海水等生态功能。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大批的冬候鸟如大雁、白鹭、苍鹭等野生鸟类迁徙到此停歇、觅食。大量的鱼、虾、蟹、贝类等海洋生物依托着红树林生长、繁殖、栖息,形成一片生机盎然的动植物生长栖息地。
时光从寿长河流过,凝聚成寿长村的故事,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寿长村最美丽的背景。时光在延续,绿水青山永恒。


“吾乡吾土”专栏征稿启事


本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吾乡吾土”专栏,挖掘宣传推介阳江乡土文化,搭建一个阳江乡土文化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现诚邀社会各界乡土文化专家、学者和网络作者赐稿。
       稿件要立足阳江乡土文化,内容可涵盖自然地理、风土人情、衣食住行、诗词楹联、历史文化、名人掌故等方面,以散文、随笔为主,一般不超过1200字,并适当配以图片、短视频。
       稿件内容要求原创,主题健康,积极向上,不得抄袭、套改,谢绝一稿多投。来稿请以电子版本形式发送至邮箱yjrbwxwt@126.com,并注明“吾乡吾土稿件”。稿件一经采用,稿酬从优,请作者在文末附上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身份证号、开户银行支行名称及账号等信息。




文审 | 董洪国

编辑 | 潘静思
校对|孙星准
审核 | 李宗君

终审 | 黄   庆

日报精选 

追记阳春市公安局春湾派出所所长戚志昌



栏目推荐 




阳江日报
阳江大小城事,每天为您呈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