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栽堂 ‖ 渡船

文化   2024-11-12 09:02   河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渡船

文/李栽堂



请输入标题   bcdef


悠悠的右江河水,宛如一条宽阔的丝带,静静地流淌着。它波澜不惊,却有着一种深沉的力量,将南北两岸无情地分开。站在岸边望去,那江水似乎没有尽头,一直延伸向远方,带着一种未知与神秘。

由于交通的不便,人们想要到达彼岸,就必须依靠那晃晃悠悠的渡船。当渡船停靠岸边时,船夫熟练地将绳索系在木桩上,随着踏板的放下,人们带着期盼与些许紧张踏上船板。船身在江水中微微晃动,江水轻轻拍打着船舷,发出清脆的声响。

在渡船上,人们望着宽阔的江面,感受着微风的吹拂。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江水的波光粼粼。随着渡船缓缓驶向对岸,身后的岸越来越远,而前方的岸却依然显得有些遥远。这悠悠的右江河水,就这般横亘在人们面前,让渡河成为了一段独特的经历,也让南北两岸的人们对彼此的世界多了一份期待与向往。

我的故乡就在右江河南岸的八儿屯。当年,我们村里人都是这样渡江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故乡交通十分闭塞落后,群众要到县里、乡里赶集或者办事,就必须乘坐渡船过河。因此,渡船就成了我们屯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我打儿时记事起,就知道我的爷爷和我的父亲是我们屯渡船的摆渡人,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渡船舵手。无论是炎炎夏日,那炽热的阳光炙烤大地,还是天寒地冻的冬天,寒风刺骨,我的爷爷和父亲始终坚守岗位,常年吃住在河边,只要群众一声呼叫,他们立马划船摆渡,热情地服务着每一位群众,而且毫无怨言,年复一年地在风里来雨里去,迎接着南来北往的人们,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他们作为老一辈忠厚老实本分的农民,一生都与土地紧紧相连,然而,他们与那艘渡船的缘分,同样深厚而持久。他们的善良如同右江的水一般,清澈而温暖。遇到年迈的老人,他们会小心地搀扶其上船下船;看到怀抱婴孩的妇女,他们会给予格外的关照。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为右江两岸的群众服务着,只为了方便大家的出行。

一生助人为乐的他们,从未觉得这是一种负担,相反,他们在这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每一次将群众安全地送达彼岸,他们脸上都会露出满足的笑容。

我的父亲是个有文化的人,为了能更安全地驾驶渡船,更加稳妥地服务群众,我的父亲还自觉地参加“帆船驾驶员”培训班,考取了“帆船驾驶员资格证书”。他参加培训的课本和驾驶员资格证书,我至今还珍藏着。

在那个信息闭塞、交通艰难的年代,这渡船又有着别样的意义。等候渡船和乘坐渡船的时光,竟成了传递和了解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来源。那些或真或假、或有趣或严肃的消息,在人们之间口口相传。谁和谁乱搞男女关系,谁偷东西被警察抓获,今天集市上发生了什么事,前几天又有什么新鲜事……这些话题成了人们在等候渡船时津津乐道的内容,仿佛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滋味。

人们在这里交流着,分享着,感受着与外界的联系。这渡船不仅渡人过江,更是承载着人们的好奇与期待。它见证了无数人的来来往往,也记录下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点点滴滴。后来,由于组织需要,我的父亲卸下手中的船桨,拿起了粉笔,在三尺的讲台上了当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我的小叔便又接过我父亲的船桨,配合着我的爷爷,继续着摆渡人的工作。

时光流转,九十年代初期,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家庭经济收入不断得到改观。各家各户都纷纷添置了自行车和两轮摩托车,人们出行慢慢地转道英和渡口以及“龙须河”大桥。故乡的渡口和渡船,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渐渐地淡出年轻人的记忆。

群众出行也逐渐绕道英和渡口。在记忆中,英和渡口相较于我们故乡八儿屯渡口,规模的确要大出许多。那里有一艘车渡,能够同时容纳三辆大货车和一辆客车顺利通过。此外,还有三艘小型机动摆渡船,专为平日里的行人和自行车、摩托车提供渡江服务。

这个英何渡口,在当时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渡口,它更像是年轻人展示魅力与本领的舞台。年轻的男女们在这里,似乎能够寻找到真爱。在那个通信和交通都相对闭塞的年代,等候渡船的间隙,便成了他们或三三两两地相约下次见面的契机。那里,仿佛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吸引着那些青春萌动的人们。它不仅仅是一个渡口,更是许多年轻人走向百年好合的起点。那些或羞涩或大胆的约定,那些充满憧憬的目光,都交织在这片渡口的上空。

昔日的英和渡口,不仅是方便群众出行的交通枢纽,也是群众和公安机关设卡伏击守候抓捕犯罪嫌疑人的重要屏障。在那个交通和通信相对落后的年代,右江南岸的群众,但凡发现家禽、牲畜或者其他货物被盗,就会召集众亲好友首先赶到英和渡口设卡拦截,往往就会将盗贼在河边等候渡船渡江时人赃俱获。记得有一次,我早早地从家里赶集,在英和渡口排队等候渡船时,发现两名蓬头垢面的男青年推着一辆后架上装有一大笼阉鸡的自行车,鸡笼的顶部还布满了蜘蛛网,我心里估计,这笼子里的鸡,十有八九是这两个男青年偷来的。结果事实正像我猜测的一样,那两名盗贼还没来得及登上渡船,就被火急火燎赶到渡口的主人逮了正着。紧接着,在周围正义群众的帮助下,成功将那两名盗贼扭送派出所依法处理。还有一次,我听赶集归来的村里人讲述:在八、九十年代那时,由于警力不足,社会治安管理较为薄弱,这就给了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有一个盗窃团伙经常在坛河供销社化肥仓库通往英和渡口的路上,四处设置路障,逼迫货车司机减速慢行,随即爬车越货实施盗窃。他们分工明确,一伙人负责爬上货车,把化肥几包、十几包地从车上往路边扔,另一伙人则负责在路边接应,转移盗来的化肥等货物。那些货车司机到达目的地后,发现所运送的货物累累被盗,果断报警。后来,十几名便衣民警乔装群众,兵分几路分散在通往英和渡口的沿途各点。伺机收网抓捕。就在民警们设伏的第一天,那些盗贼好像闻到了什么风声而暂停作案。但,但民警们毫不气馁,沉住性子按兵不动,继续跟踪观察。到了第三天中午,果然不出所料,那伙盗贼经过几天试探后,认为风声已过,立即重操旧业行窃。就在他们得意忘形、暗自庆幸时,被便衣民警们悄悄地“包饺子”,出其不意地将路边接应的犯罪嫌疑人抓获。随后,民警们又乘胜追击赶往英和渡口,把在车上正欲跳车逃跑的犯罪嫌疑人团团围住。至此,这个疯狂的盗窃团伙终于被一网打尽。英和渡口沿途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最近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交通建设,先后修通了南(宁)百(色)高速公路,巴马至大新高速公里,田东至德保、田东至大新二级公路,还相继在右江河上建成了林逢、祥周、田东、福兰、渔良、思林等大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如今,新的桥梁取代了古老的渡船,时代在进步,一切都在改变。往昔的英和渡口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在上个月,当我再一次路过这个渡口时,发现也像我故乡的渡口和渡船一样,人去船空,只是河岸边边还停泊着几艘锈迹斑驳的渡船,仿佛它从未存在过一般。但曾经的那些美好与故事,却永远地留在了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心中,成为他们回忆里一抹温暖而独特的色彩。它见证了无数年轻人的青春与爱情,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纯真与质朴。

虽然故乡的渡口已不复存在,那艘老旧的渡船也已销声匿迹。但爷爷和父亲却用一生书写了平凡而伟大的篇章,成为了右江两岸群众心中永恒的温暖记忆。而那段渡船岁月,就像右江上那永恒流淌的江水,永远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奉献与坚守。那段渡船的岁月,更成人们难以忘怀的过往,也让后来人感慨着岁月的变迁与生活的不易。它提醒着我,生活在不断向前,我们也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勇敢地去追寻和适应新的变化。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作者简介:

李栽堂,壮族,广西田东县人,现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曾在文秘、党建、侦查等多部门多岗位任职。爱好阅读文学。业余时间喜欢记录回忆往事,并向众亲好友分享。



征稿启事


《今日作家》以发现作家、培养作家、展示作家、宣传作家为己任,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各种题材、各种体裁、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各种形式的作品都在征稿之列。


征稿要求


1.小说、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文字稿每篇一般在3000字左右,特别优秀的可酌情放宽,但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诗歌等分行型作品包括多首组控制在100行以内;

2.来稿一律以电子文本为主,谢绝纸质稿件。每篇来稿,请在文末添加200字之内的作者简介,并配作者照片一帧;

3.投稿需关注《今日作家》平台,所投稿件需要原创,无稿费,打赏费用10元以上部分发放给作者(第一周),10元以下不再发放;不接受其他平台设置原创的作品;

4.平台对年度支持者的作品免费整理排版、装订成作品集,赠送作品集5册;

5.为了便于搜集管理所有稿件都以邮箱形式投稿。凡《今日作家》来稿,采用与否,一律在七个工作日内通知,若未得到采用通知者,作者可另行处理。

投稿邮箱:3043223205@qq.com

编辑微信:lianhe3001  今日作家~文妹

2020年1月7日


扫一扫

添加编辑微信



今日作家
发布小说、散文、诗歌等国内原创作品。服务广大文学爱好者。投稿邮箱:3043223205@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