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庆祝“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圆满召开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举行专家咨询会
医院直升机场获得中国民航局备案
舒畅教授团队在全国首次运用外周血管腔内超声(IVUS)联合3D融合技术辅助完成肾功能不全患者零造影剂EVAR术
黎志宏教授团队最新综述:全面阐述生物纳米颗粒在肿瘤免疫调节领域的创新应用
黄佳琦、赵斌团队研究揭示钠钾摄入与全因、病因特异性死亡风险的性别差异关联
医院庆祝“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圆满召开
5月10日下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23-2024年度庆祝“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在科教楼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
湖南省总工会党组成员、省教育工会主席刘湘凌,湖南省教育工会办公室主任朱冠星,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团委书记杨彪,中南大学团委副书记邸可达,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刘立华,医院党委书记柴湘平,院长吕奔,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段绍斌,纪委书记宋招权,副院长李异、张燕、颜苗、肖扬,总会计师杨智勇,原医院党委委员、关工委副主任刘碧英,关工委副主任陈新凡出席大会。各党总支书记、职能部门负责人、业务科室负责人、劳模代表、工会干部、团员干部代表以及获奖集体、先进个人代表等300余人参会。大会由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段绍斌主持。
表彰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党委书记柴湘平在致辞中表示,青春与劳动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医院发展的不竭动力,过去一年里,医院群团工作取得了诸多成绩,期望所有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继续发挥模范和表率作用。他向大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群团优势;二是要切实履行工会职能,引领职工岗位建功;三是要深化青年政治引领,为党培育时代新人。
随后,院工会常务副主席龚红辉、团委书记程姣分别代表院工会和团委向全体参会人员作2023-2024年度工作汇报。在过去的一年里,院工会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凝聚职工力量,切实履职尽责、彰显工会担当,努力为医院发展作贡献,为职工利益做实事,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为医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院团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青年成长与医院发展相融合,打造4S团青工作模式,带领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做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院长吕奔宣读2023-2024年度“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表彰决定。与会领导为荣获表彰的集体和个人颁奖。
湖南省巾帼文明岗获得者、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中心主任陈金兰,十佳青年科技工作者、泌尿外科金鑫作为获奖代表依次发言。陈金兰介绍了重症监护中心以推进“健康中国”为己任,在危重患者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和社会公益方面践行医者初心,她表示将继续传承发扬“湘雅精神”,让更多病人得以康复。金鑫分享了他在泌尿外科领域的科研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坚定了医者仁心的理念和攻坚克难的决心,将继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为医学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团委书记杨彪对医院青年为卫生健康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广大青年医务工作者要勇担时代重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寄语希望二院青年要始终坚守医者初心,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湖南省总工会党组成员、省教育工会主席刘湘凌对院工会在组织动员教职工、促进医院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他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医院发展的奋进伟力;二是围绕医院发展大局,深入挖掘和传扬劳模事迹,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三是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更好服务医院工作大局和职工群众,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医院党委副书记段绍斌强调,院工会、团委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力提升全体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带头传播好湘雅精神和二院文化,以初心不变的定力,奋进拼搏的毅力,奋力谱写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4月26日晚,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咨询会在长沙隆重举行。王以政院士、徐林教授、熊志奇教授、赵敏教授、李涛教授、方贻儒教授、唐向东教授、王菲教授、贺吉清教授和袁宁教授等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的近期规划。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党委书记柴湘平、张燕副院长、肖扬副院长、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王小平、李凌江教授、吴仁容教授等参加。
柴湘平书记在开幕致辞中,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表达了对湘雅精神病学科90华诞的庆祝。他强调,湘雅精神病学科的辉煌历史值得每一位湘雅人缅怀与学习。在湘雅人的努力和专家支持下,医院积极落实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功能定位,尤其是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医学科学关键技术攻关、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医院将精神病学科、心理中心、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四个支部融合,组建新的脑科学党总支。中心配置设备打造了脑科学研究平台、神经调控平台、神经精神影像平台、临床诊断及科研电镜平台等。柴湘平书记诚邀各位专家为医学中心发展指明方向,为建设提供宝贵意见。
吴仁容教授向与会专家汇报了医学中心的建设过程及未来发展规划。她提出,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应以推动国家医学科学进步为目标,聚焦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对标国际医学科学前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王小平所长的主持下,专家们积极发言,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洞见的建议。王以政院士提出中心应尽快整合心理和脑科学群相关资源,实现精神障碍基于客观标记分类和精准治疗。他还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应更多地立足于自己培养,建议对优秀人才给予更多支持。熊志奇教授强调了人才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特色平台建设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徐林教授强调了临床与基础医学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并建议增设基础研究所,引进相关人才,凝练研究方向,打造具有湘雅特色的医学中心。赵敏教授则强调了聚焦共病问题的重要性,建议通过研究多重诊断的共同机制来推动精神医学研究的发展,并建议建设多中心参与的大型数据库。方贻儒教授则提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策略,建议基于湘雅的优势,结合精神科和心理科,同时探索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合作。唐向东教授支持精神医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并提出引进高端人才以加强临床心理干预相关研究。
医院直升机场获得中国民航局备案
近日,在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政府、中国民用航空湖南安全监督管理局、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湖南分局的专业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院新门急诊楼高架直升机场获得中国民用航空通用机场信息管理系统(GAAS)备案,并命名为“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直升机场”,机场类/级别为B类,机场类型为高架直升机场,主要用途为医疗救护、应急救援、高层建筑消防疏散等。此举标志着我院直升机场已符合中国民航通用机场标准。
医院今年在新门急诊楼启用的荷载13吨的高架直升机场,是湖南省所有直升机场中,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工程质量优秀、符合军民航标准的高架直升机场。根据我院航空医疗救护标准作业程序,伤患者在航空转运途中即可进行 MDT 多学科团队会诊,并完成入院手续办理,在医院高架直升机场离机后最快 45 秒即可抵达急诊 CT / MRI 检查室,完善检查后直接进入病房或手术室,实现了“B2B(病床到病床)”的无缝衔接。
2024年劳动节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中心主任舒畅教授的带领下,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黎明团队成功运用外周血管腔内超声(IVUS)联合3D融合技术,为一位慢性肾功能不全4级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实施了的腹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手术过程未使用任何造影剂。这是外周IVUS导管重新上市后,全国首例的大动脉应用,也为中国主动脉介入手术开辟新的治疗方案。
手术过程中,血管外科团队联合应用IVUS和3D融合技术相互验证,精准定位双侧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以及髂内动脉开口处,实现在不使用造影剂下支架精准释放,不仅避免了了造影剂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同时减少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辐射暴露。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肾功能复查肌酐为253.0μmol/L,未出现肾脏相关并发症,术后复查CTA显示腹主动脉瘤隔绝完全,患者已于近日康复出院。这一手术的成功为大动脉腔内手术拓展了新的思路。
黎志宏教授团队最新综述:全面阐述生物纳米颗粒在肿瘤免疫调节领域的创新应用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肿瘤模型与个体化诊治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黎志宏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中科院医学一区,IF:46.20)上发表了题为《Engineered biological nanoparticles as nanotherapeutics for tumor immunomodulation》的综述。湘雅二医院骨科博士后、肿瘤科刘佳易医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工程学院Juwita研究员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黎志宏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张勇教授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本文深入探讨了生物纳米粒子在肿瘤免疫调节领域的创新应用,着重分析了如何通过精巧设计与功能化改造,提升癌症免疫治疗的效果。通过细胞膜仿生纳米粒子策略来精准提升肿瘤靶向性和激活免疫反应的方法。这些创新策略不仅旨在有效对抗免疫逃逸机制,激活关键的免疫细胞,更致力于优化药物递送效率,从而为癌症治疗带来革命性的突破。此外,文中还深入探讨了生物纳米粒子如何通过模拟自然生物成分、增强抗原呈递、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以及阻断关键免疫检查点等机制,实现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精准调控,进而显著提升癌症免疫治疗的效果。这不仅为癌症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
黎志宏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骨与软组织肿瘤临床综合治疗、癌基因与细胞因子在骨肿瘤中发病机制、肿瘤模型研发与转化应用研究。该团队将临床与研究基础研究紧密结合,构建规范的生物样本库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实现对患者的精准治疗,将有望对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的治疗迎来了新突破。
黄佳琦、赵斌团队研究揭示钠钾摄入与全因、病因特异性死亡风险的性别差异关联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黄佳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双聘PI,中南大学三诺营养与代谢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赵斌教授团队在国际内科学权威期刊《BMC Medicine》(BMC医学,中科院一区,5年IF =10.4)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Sex-specific associations between sodium and potassium intake and overal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 large prospective U.S. cohort study, systematic review, and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钠和钾摄入与全因、病因特异性死亡风险的性别差异关联分析),全面评估了钠、钾摄入水平以及钠钾摄入比与全因、病因特异性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模式、剂量反应关联以及性别差异。甘露博士生为本论文第一作者。
钠和钾作为人体必需元素,在维持血容量、酸碱平衡、细胞膜功能和免疫调节等机体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较高钠摄入量和较低钾摄入量与高血压风险、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相关,但钠和钾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病因特异性死亡风险关联模式及关联的性别差异仍不清楚。团队基于随访16年包含40万研究对象的NIH-AARP队列(中位年龄为62岁),观察到较高的钠摄入量(2000-7500毫克/天)、高钠钾比、低钾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呈显著正向关联。其中,在女性研究对象中的钾摄入量、钠钾比与死亡风险关联更强。此外,对包含2,085,904参与者的34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进一步支持高钠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呈现显著正向关联。研究提示,通过减少钠摄入量和增加钾摄入量可作为改善长期健康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有效方式。同时,研究揭示了钾摄入量和钠钾比与死亡风险关联模式中的性别差异,为膳食指南的个性化制定和修改提供了人群证据支撑。
编辑:沙丽娜
审核:赵晓华
责编:赵丽萍
▼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核酸检测| 线上医疗服务 | 新冠疫苗 | 白血病 | 肾病 | 脚气 | 肝癌 | 猝死 | 游戏成瘾 | 眼癌 | 鳞癌 | 类风湿关节炎 | 无痛分娩 | 鼻咽癌 | 脱发 | 低血糖 | 护肤误区 | 甲状腺癌 | 心肺复苏 | 海姆立克法 | 慢性胰腺炎 | 蘑菇中毒 | 原生家庭 | 出汗 | 熏醋防流感 | 新冠&流感 | 色素痣 | 卵巢癌 | 主动脉夹层 | 智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