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赵家山村
赵家山,位于杨家庄镇舍科村西北面4华里左右的山峁上。相对高度高出舍科村100米左右。 早前它曾是一个独立的村庄。解放后行政划分为舍科村的一个附属自然村,经济单位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生产小队。该村解放前只有从平遥迁来的杨姓和郭姓两大户人家,三四十口人,以后又陆续从外地迁来三四户人家,人口扩大到五十多人。
我的童年时光,基本是在这个村度过的。 1965年我爷爷被舍科大队派遣到赵家山做了羊伕,我和奶奶便跟随爷爷居住在赵家山村。那时赵家山村共有12戸人家,51口人。村庄座落在一个不大不小山谷里,山谷两侧的士崖上,挖有十几孔土窑洞,村民就住在窑洞里,有好多窑洞内都打着圆木棚架。全村仅有两间窑洞是石块结构的,其中一间是山神庙。
赵家山有四百多亩土地,土地大多在村的周围,都是比较平坦的梁地,出产粮食比舍科村多,社员分红也多,大多年景在七毛以上。社员的生活比舍科村要优越一些。
那时的小伙伴们也算不少,同我经常一起玩的有:三兰子、四兰子、侯厮儿、侯女子,龙泉、金兰、二卜留等七八个孩子。顶楼楼、捉迷藏,掂颗儿、跳界界、跳绳,打弹弓,掏鸟窝……经常玩得不亦乐乎。山神庙座落于村南二百米处,是全村最阔气的建筑,庙里白白的石灰墙上,有着色彩美丽的壁画;石板砌成的香案上,还摆着许多彩色陶瓷小神像,煞是好看。那时,政府扫除牛鬼蛇神,所有寺庙的神像都被清除了,而这里概因地处偏僻,没被毁掉。于是我们几个小伙伴便经常去那庙里逗留玩耍,亦毫无怯惧神像的感觉。
总之在赵家山村的那六年,无疑是我人生中感到最舒心快乐的六年。那时真是无拘无束,无愁无怄,除了玩耍外,别无任何的任务和压力,至今过去五十多年了,仍回味无穷。童伴们那生动活泼的形象总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唯觉得不如意的是,赵家山地处高丘,出路不方便,又距离公路远。概因这一原因,该村的村民后来亦陆陆续续迁到了主村舍科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这村最后一户居民张俊青的迁出,这个村也成了一个有址无人的空壳。2003年建筑高速公路时,这个村遗址的主体部分正好被高速公路所覆盖,于是这个村便彻底地消失了。
去年夏天,为追寻童年记忆,我曾专程去了那个遗址上打量了一番,见除了高速公路的边缘上还残留两间烂塌窑孔外,便什么也不见了。以前出版的汾阳县地图肯定有赵家山这个村名,而以后呢,估计地图上不会再找到它的名字了。故此赘笔,以作纪念。(闫世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