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处汾河之阳而得名的汾阳,自古就是晋西名城。远古时代,汾阳一带是波光粼粼的晋阳湖。汾阳位于晋中盆地的西沿,处于古晋阳湖的岸畔。
汾州大地的山川和平原的形成,与整个华北有着相同的地质发展。沧海桑田,随着华北地台反复下沉,海水侵入又退出。华北地台从此开始了陆相沉积。距今2.1~0.6亿年,奠定了山西台背斜构造的骨架和地貌基础,汾阳西境和北境也在这个时候定型。到距今2300万年前的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了汾河地堑。
由于暴雨洪流冲刷,汾阳西北境山地形成的黄土,向县境东南淤积,逐渐形成县境东南的洪积冲积平原。黄土覆盖区由于洪水切割严重,呈现梁峁状地带。逐步形成了汾阳县山区和平川的这个二级阶地。
汾阳城东北方向的新丰村一带的河槽内,岩石层中发现很多古生物化石,以前当地人常刨出龙骨当药材卖。1957年,打深井时挖到一块“三趾马”化石,三趾马大约生活在2500万年前。
1981年在桑枣坡遗址上,发现一批生物化石,经专家鉴定为纳马象化石。纳马象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动物。
汾阳峪道河,原称为禹导河,传说大禹治水就曾在汾阳一带活动过,峪道河保存了大量丰富的古迹,从南崖底村、李家沟、王圪塔、田褚一带断层上,曾发现大量石器和陶器。属于仰韶文化。
另外杏花东堡新石器遗址和三泉镇段家庄遗址也曾发掘大量陶器,同属仰韶文化。
汾阳城东昌宁宫庙原祀治水的汾神台骀,台骀,元冥之少子也,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
汾阳城西有绵延二十里的万户山,高八十丈,据古《山川记》载:尧时洪水,诸山皆没,唯此巍存,济者万户,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