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尧、舜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夏禹定为九州,故有“华夏九州”之称。汾阳地处中心区域的冀州。
西周分冀州之地增置幽州、并州,汾阳在并州境内。
春秋时期,晋国置瓜衍县,县境包括汾阳、孝义市,以及文水县的一部分,县治相传在今小虢城村或孝义的大虢城村,或在今汾阳巩村的“甄子城”故址。
战国时期,置兹氏县,县治在今巩村的故城遗址。
秦朝置兹氏县,隶属太原郡。
西汉置兹氏县,县境锐减,隶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时置兹同县,隶属太原郡。
三国时期魏置兹氏县,隶属西河郡。郡辖兹氏、离石、中阳(今孝义市)、介休,共四县。
西晋置隰城县,隶属并州西河国。国辖隰城、离石、中阳(孝义市)、介休、谷远共五县。东晋置隰城县,先后隶属西河国、永石郡、西河郡(治离石)。郡辖离石、隰城、中阳、介休四县。
北魏置什星军、隰城县,隶属西河郡辖什星军(后复为城县)、介休、永安(孝义市),共三县。
东魏置隰城县,隶属汾州西河郡,郡辖隰城、介休、永安(今孝义市)三县。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胡人攻破西河郡,郡治侨置平阳郡界。孝昌之乱后,汾州由蒲子城(在今交口县蒲依村)移治西河郡,郡治设隰城县。
北齐置隰城县,隶属南朔州、西河郡。郡辖隰城县、永安县(今孝义市)。
北周置隰城县,隶属介州。郡辖隰城县、新城县。
隋朝 置隰城县,隶属西河郡。郡辖隰城、介休、永安(今孝义市)、平遥、灵石、绵上共六县。
唐朝置隰城县、西河县,隶属浩州、汾州、西河郡。郡辖西河、孝义、介休、平遥、灵石,共五县。五代置西河县,隶属汾州。州辖西河、孝义、介休、灵石四县。
宋、金时置西河县,隶属河东路汾州西河郡军。军辖西河、平遥、介休、灵石、孝义五县。
元置西河县,隶属河东山西道冀宁路汾州元帅府、汾州。州辖西河、孝义、介休、平遥,共四县。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汾州升为汾州府,府辖汾阳县、孝义县、平遥县、介休县、石楼县、临县、永宁州、宁乡县(今中阳)、沁州、沁源县、武乡县,共二州九县。
清朝置汾阳县,隶属冀宁道汾州府(治汾阳县)。府辖汾阳县、孝义县、平遥县、介休县、石楼县、临县、永宁州、中阳县,共七县。
民国置汾阳县,隶属冀宁道。道辖四十四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后,汾阳县有三个行政机构及相关的活动区域。抗日民主政府活动区;国民党阎锡山政权活动区;日寇占领区。
1948年7月12日,汾阳解放,成立汾阳市,一个月后恢复旧县名。
1949年9月,汾阳县隶属汾阳专区(公署驻汾阳县)。专区辖汾阳、文水、交城、孝义、清源、徐沟(清徐徐沟镇)、晋源、中阳、石楼,共九县。
1950年5月,汾阳专区改为榆次专区,汾阳县隶属榆次专区。后改为晋中专区。
1971年,汾阳县隶属吕梁地区,地区辖十三县。1996年,汾阳县改为汾阳市(县级市)。
参考文献:汾州沧桑
图片:小月牙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