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碨(磨面)的变迁

民生   2025-01-25 09:05   山西  

      在南关网红街(俗称狗市),体育场早市和乡镇集市等地都有机器现磨现卖白面、红面、豆面、莜面、炒面等各种杂粮面。有一次在逛狗市的时候,孩子问了一下为什么老人们把磨面叫推碨?我当时给孩子说应该是人们的俗语吧,以前人们用石碾石磨加工面粉。石碾做粗加工、石磨做细加工。石碾主要起去皮破碎作用,如高粱米、谷米、糁子等是石碾滚动碾出来的,而石磨的任务则是把原粮磨成面粉,越细越好。

      最近有时间查了一下资料,碨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读音,相对应的是两个意思。当读作“wěi”时,取“石不平”之意;当作“wèi”时,取方言里的“石磨”之意。这里的推碨是指推石磨之意。


      推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毛驴拉碨,二是人力推碨。那时候的穷苦人家,是用人力来推碨。上了年龄的人,推一回碨往往需要几人合力才能完成。

       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6万年至2.1万年的石器时代晚期。上世纪70年代,我国考古科学家在沁水的下川发掘了上万件石制品,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几件生产工具:第一种为用来研磨谷物颗粒的,如石磨盘,石磨盘是扁平的石板,石磨棒是圆柱形的石棒,把粟粒放在石磨盘上用石磨棒来回滚压搓碾就可以把粟壳脱掉了。现代北方农村仍在使用的石碾加大了磨盘,把磨棒放大为石磙,既可以用人力推,也可以用畜力拉,技术上已经大有进步了,但其原理是一样的。


       第二种为开垦耕地时砍伐树木的,如锛形器;还有石镰刀等。当历史的车轮滚到商朝,北方农业依旧以栗作物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粮,稻粒长而扁,不能像粟粒那样滚动,稻谷是用杵白来脱壳的,最早的杵白如《周易·系辞》所说是“断木为杵,掘地为白”。

      给水稻去皮,叫舂米。小麦是从西亚传入我国的,甲骨文中就有“麦”字,可见早在商代小麦已经传我国了。直到西周时,北方才逐渐扩大麦子的生产,而这也为面制品的扩大生产提供了基础。小麦需要碾去麸皮磨成面粉做成面食才好吃,可是磨面用的石磨到汉代才出现。山东出土的汉代的石磨,直径68厘米,下扇厚12厘米,上扇厚13厘米,上扇顶部有一隆起的圆台,中间有两个漏粮食的孔,边缘有三个供推磨时拴绳用的卯眼,磨盘齿纹呈几何形放射条状,雕工精细,整体结构与现代的石磨相差无几。以面条为例东汉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之“水引” ,而唐朝叫“冷淘” , 宋代开始,面食有了炒、燠(即是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元代有挂面问世,到了明代,面食制作已经很精美了。于清朝推广普及至全国;而于近代进一步创新。

      中国农耕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而作为农耕时代的活动,磨面历史虽然很长,长达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但技术也几乎没有过大的改进。用有沟槽的石盘,互相摩擦,挤压粮食,将其粉碎,这个原理一直到民国时期,都基本上没有大的历史性的突破,只是形状和动力的改变。


      刚开始,人用手分别持一件石块,进行摩擦,后来发展到石匠制作圆形磨盘,分阴阳两片,做同心圆运动。还有一种形式,石碾粉碎,用重力挤压使粮食粉碎。石碾由碾盘、碾砣和碾架3部分组成,碾盘为圆形,平板石材,四围有护沿。碾盘的中央即碾砣,碾砣像打场用的碌碡,但与碌碡质地不同,多为花岗岩制作,沉重。碾架是由4根方木做成的方框子,对木头的硬度要求很高,多使用木质细腻、硬度大的槐木、桑木等。碾盘中间凿穿,安一根圆木插在碾架内侧。碾砣两边中间各有深深的窝,用于含碾架上用于制动的铁棍。推碾子的时候,只要在碾架后方绑上一根碾棍,人就可以轻松地把石碾向前推了。这样就给后来的畜力代替人力提供了条件,比如马、驴、骡、牛拉磨。后来人们发现水力可应用,也出现一些水力磨坊。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食物要求精细,便产生了箩筛。箩筛是用一定网目的网格编织物对粉碎物进行筛选,越细碎便越便于加工成更多的食物品种供人们食用。两个工序配套后,便产生了现代的磨面。清末民初,西方的工业化,带来了新的磨面模式,面粉厂诞生了。当时的磨面技术,就是人们常说的钢片磨(筒子碨)。只不过石磨片换成了钢铁磨片而已,一个固定不动,另一个在蒸汽机、内燃机或者电力的作用下,做同心运动,将粮食粉碎。根据需要成品的颗粒大小或者进料颗粒的大小,调节磨片的远近距离,然后锁紧。机器纺织业技术和新材料尼龙、钢丝用于筛箩的生产使目数更小,面粉更加精细。将粉碎的粮食进行筛选进入箩柜并收集面粉。磨面根据成品的要求,按批次、反复粉碎。一遍为一绽(can)叫头绽面,二绽三四绽后,面粉越来越黑,是因为麸皮已经被粉碎成面粉了(俗称黑面)。

      随着发展,七八十年代,又兴起了一种磨面机,叫双辊磨面机。原理是两个尺寸直径相同的表面有沟槽的钢辊子,在动力作用下互相反向挤压,粉碎粮食,筛箩被一个圆形的铁支架固定不动,里面有做圆周运动的毛刷,将粉碎物扫刷在筛箩上,细碎的面粉便被刷出筛箩,顺着柜壁掉落在出料口。从石碾石磨手工箩面,到钢片磨、辊子磨,从箩柜的变化到清杂脱皮机的使用,磨面技术和设备的应用,粮食加工机械的智能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现在人们都是去超市或粮油米面店选购面粉。李绅的《悯农》诗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是因为句句是对农人的真实摹写。

      过去,广大农村,有很多石栓、石缸、石臼、石夯、石碓、石磨、石碾、石磙、石锁、石栓、猪石槽、牛马石槽等沿用千百年的石器。它们是农村千百年来必备的工具,用途非常广泛。这些“老古董”,如今失去了昔日的“光鲜”,但每一件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成为中华文明和文化记忆的一个符号。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汾阳是享誉全国的厨师之乡,面粉在人们的手中不断变换花样和吃法可谓一面百样 一面百味。面食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就有上百种之多。制作手法上有擀、揪、切、拉、削、剪、压、擦、剔、搓等多种丰富的方法。在烹饪手法上,更是有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方法,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汾阳谷属有黍、稷、粱、麦(冬小麦、春小麦、荞麦),豆属有黑、绿、黄、豌、豇、扁、小豆等豆类。粗粮细作细粮精作例如包皮面就是人们智慧的结晶,(白面包玉米面叫“银裹金”)单纯的高粱面涩粘难以下咽,将白面与粗粮面合二为一则既解决了粗粮面的难以入口,又解决了吃饱的问题,一举两得。在普通人家的食俗中出现了菜饭合一或汤饭合一的饮食例如不烂子、焖面、和子饭、各糊饭等。过生日时必吃拉面 取长寿之意,过年吃“年馍”取岁月吉祥之意,重大庆典要吃“油糕”有步步高升的兆头。面食已成为一种饱含情感和哲学意蕴的“精神食粮”。天南海北的汾阳人都忘不了一碗灵魂的面。

汾阳家
传播汾阳历史文化,讲述汾阳人身边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