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瑛,生于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字玉采,家族为汾州大地之望族,家境殷实,富甲一方。为人慷慨大方,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之事不胜枚举,为当地仁义之士。
顺治六年(1649),大同总兵姜瓖与交山王显民起兵反清,南下围困汾州府,沿途烧杀抢掠。东官村赵姓族人趁乱劫掠同族赵某,男女老少皆遭屠戮,唯有一幼子幸免于难,逃至张瑛府邸避难。
张瑛心生怜悯,收养此子。不久,东官村赵姓族人闻讯而来,欲夺回幼子。张瑛严词拒绝道:“尔等何其残忍,非要斩尽杀绝乎?若执意如此,两村便择日决战,以胜负定乾坤。”赵姓族人自知不敌,悻悻离去。战乱平息后,张瑛协助“赵氏孤儿”上诉,县官闻讯,立即抓捕东官村赵姓等十余人治罪。
当时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四方抢掠,人心惶惶。西官村人争相逃难,张瑛挺身而出,劝慰众人:“贼人何时来犯未知,若此刻离散,岂能保全性命财产?不如团结一心,共守村落。”众人道:“吾村无堡寨可守,如何是好?”张瑛道:“堡寨非一日之功,不如先挖壕沟以阻贼兵。”
于是,张瑛率领村民挖沟筑防,壕沟宽逾一丈,深达二至三丈,于东西两门要道处各设吊桥一座。同时,张瑛将全村财物粮食集中封存于自家楼堡内,日夜加强戒备。
不久,贼兵蜂拥而至,越过壕沟,村民无力抵挡,退入张瑛楼堡坚守。张瑛于楼上巡视,见一贼首坐于椅上指挥攻楼,急命勇士掷下石磨,正中贼首,当场毙命。贼兵大怒,奋力围攻,楼上砖石如雨下,贼兵无法靠近,遂堆积柴草欲火烧楼门。此时,张瑛院内旧井忽然水涌如泉,村民用水桶、水盆等传递上楼灭火。
贼兵无奈,加之首领已死,围困一日后,部分贼兵开始撤退。张瑛见时机成熟,便率领村民持枪弄棒冲出楼门大喊杀敌。贼兵无心恋战,溃逃而去。彼时张瑛年仅十九岁,周围各村皆遭贼兵抢掠杀戮损失惨重,唯西官村安然无恙。张瑛因此名声大噪。
康熙三十六年(1697),全省遭遇罕见旱灾,饥民遍地,以草根野菜为食,县府号召城乡富户、士绅捐资捐粮,以解燃眉之急。张瑛义不容辞,慷慨解囊,然而仍有众多灾民无法获得救济,只得手持田契,纷纷涌向张瑛府邸,愿以田地换得一线生机,价格低至常年的三分之一,他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最终购得田地千亩。
次年,天公作美,风调雨顺,县府减免税粮。张瑛随即派遣手下,于各村张贴告示,告知欲赎回田地者可速来办理。未几,所购田地尽数归还原主。百姓感念其恩德,尊为当地之长者。
张瑛年至九旬仍耳聪目明、齿牙未脱、步履稳健无需拐杖。忽一日安然辞世,寿终正寝,得以善终。村民皆来吊唁,悲叹不已。
人之所以为人所敬仰,非以其财富之多、权势之盛也,实乃因其所行之事,足以为人所敬也。
参阅文献:汾州府志、“书绅故里”西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