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汾阳人还是很注重礼仪的,特别是走亲戚方面,在周边县里边算是最突出的,毕竟一千多年的府制所在还是留下不少值得传承的东西。只有更看重家庭观念的人群,才能更好的培养家族意识。
记得小时候最幸福的事就是跟着大人们走亲戚,因为不仅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可以拿压岁钱,虽说不多吧,但是在哪个物价不怎么高的年代,手里有个几十块钱那可是可以想买啥就买啥的,各种玩具学习用品都是春假假期里买的!
那时候的人可能是通讯和交通不怎么便利的原因吧,整个正月里都在走亲戚,要是赶上路途远的,有时候还得住上一两天,要是碰上亲戚家村里有唱戏的,那就不好说得住多少天了,总之谁家都是忙的不亦乐乎!
记得那时坐在自行车上去太谷去文水,光是路上就的两三个小时,早晨早早的起床,把东西收拾好,全家人穿戴整齐男人们骑车,女人们负责抱孩子,如果赶上下雪天还得步行走,那么冷的天气,大家都是满脸喜悦和幸福,相互祝福,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仿佛人与人之间更加温情。
小时候,大姑嫁的比较远,那时候家里又没有汽车,全家人穿的厚厚的坐上农用三轮车去大姑家,路上还不是很好走,一家人有时还得推车。因为亲戚之间经常走动,就能认识许多亲戚,老姑、老舅、老姨的,都是父母的长辈,后来随着老人的离去,许多亲戚也只有是家里有随礼的时候才能见到,许多亲戚都好几年不见面了。
最近这几年大家再去走亲戚已经成了一种过场,朋友间聊起来,经常是他一天去了四五家,他一天去了六七家,也没有在亲戚家吃饭的习惯了,更别提说住上几天,即使去了大家聚在一起吃顿饭,也大概是在饭店里吃,再没有那种家的温馨。
可能是时代变了,现在的孩子们对亲人的概念都很模糊,就拿我儿子说吧,都上小学二年级了,还分不清亲戚和朋友的区别,平日里玩的较好的朋友一度被儿子认为是自家亲人,面对不经常来往的亲戚却不怎么熟悉,每次都得纠正和介绍!
也可能是平时大家就有了聚在一起吃饭的习惯,反倒过年过节的大家聚的少了,再加上现在年轻人喜欢利用假期去旅行,这年过的确实少了一些氛围,再也找不回先前的感觉了,总有种丢了点什么的感觉!
车水马龙,楼上楼下,视频电话,不知不觉中大家习惯了坐在家里联络感情,好多人不再走出家门去面对面交流,导致小孩子们模糊了亲人的概念,如今也是年近四十的人了,对这乡情和亲情看的更重了,于是借着过年变带着孩子好好走了走亲戚,好好感受了一番汾阳人的春节礼仪!
看着孩子对家人有了新的认识,心里着实高兴了不少,这春节的特殊性还是得给孩子们好好灌输,不能让他们真的成为没有家族观念和没有亲人意识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