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季回归,以配乐为视角,再看《天才女友》

文化   2024-09-15 21:00   北京  

HBO制作的《我的天才女友》即将迎来最终季。这部剧集改编自埃莱娜·费兰特的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它以二战后的那不勒斯贫民窟为故事背景,讲述了莱农和莉拉这对好友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友谊。

剧集的每一季依次对应两个女孩在童年、少年、青年和中老年各个阶段的人生经历,呈现了女性在生存空间和权力结构的挤压下所面临的处境。此外,莱农与莉拉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让故事在细腻之余增添了一丝革命激情,冲破了情感叙事的层面开辟出一条女性挣脱束缚、构建自我的抗争之路。

剧版《天才女友》的配乐全部出自马克斯·李希特(Max Richter),小部分为剧集原声,大部分是他的旧作,包括《Infra》、《Sleep》、《Recomposed》等专辑里的选段。李希特受到多种音乐的影响,擅长将古典音乐、电子音乐、极简主义音乐融合为一体,使得整体的听感略带实验性,又有很鲜明的旋律色彩。
他的创作风格与《天才女友》十分配适,钢琴、弦乐和一些电子元素的组合让他的音乐极为细腻,仿佛一个柔软的触角探进细致入微的情感空隙里。另外,他的创作思路又很缜密,让配乐维持了很强逻辑性和连贯性。比如钢琴的娓娓道来代表着莱农的讲述,弦乐的高亢象征着勇往无前的主人公,电子元素则渲染了那些沉思的时刻。这些音乐时而动情、时而昂扬、时而悲痛,在听觉维度上侧写了莉拉和莱农的生命体验。

这是作者最爱的一首,它出现在第一季每集的片头,也可视为整部剧集的主题旋律。
说是Whispers(耳语),实则激情四溢。大提琴代表莱农,小提琴代表莉拉,两者相互较劲又相互依存。大提琴率先响起,简单的旋律重复模进,小提琴突然出现,占领声音的高位。大提琴从不间断、持续到底,小提琴断断续续、自由尖锐。在一往无前的听感中,大提琴与小提琴看似竞争,实则互相借力,小提琴给予旋律更丰富的层次和听感,大提琴的执着则让旋律挺进至结束,最后一起在情绪的高峰冲到终点。
对应到剧情,这段音乐很好地呈现了莉拉与莱农的关系——她们互为镜像,借由对方构建起主体身份。对莉拉而言,莱农的存在能够投射她的痛苦和欲望;对莱农而言,她需要从莉拉身上汲取智慧和灵感。尽管这段友谊充满了嫉妒和竞争,还总是陷入混乱的纠缠,却总能相互激发出内在的力量,推动彼此打破限制。
变奏和复调是《我的天才女友》配乐的总体风格,遵循了莱农所说的“追随莉拉的步伐”又希望“摆脱莉拉找到自我独立”的心境。In Spite of All》和《She was Running》的旋律几乎一样,行云流水的钢琴声具有强烈的诉说意味,它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莱农的口吻,总是配合着莱农的独白出现。后加入的一层的钢琴声节奏更舒缓,为整首歌曲增添了抒情色彩。《She was Running》在末段多了一段小提琴的声音,重复着钢琴的旋律,像是莉拉对莱农的讲述作出了回应。

它们以莱农的视角出发,代表了一种回忆性质的自传叙事。“四部曲”正是来自莱农的讲述,她用笔书写了莉拉,也书写了自我的主体性,构成了整个故事的叙述框架。因此她的叙述既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回忆,也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书写,这两首曲子通过两个声部钢琴的配合,巧妙地中和了亲历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
《Spring 1》是李希特对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重新创作的选段。李希特把原作75%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写,整首作品以小段乐句不断重复的形式编织而成,突显了他偏爱的极简主义风格。
在第一季的第一集里,莉拉在算术比赛中打败了留级生恩佐,于是放学后被一群男生扔石头,而她丝毫没有退缩,像圣女战士一样把石头向他们扔了回去。这时候,《Spring 1》作为一曲激动人心的战歌适时响起,密集的小提琴碎弓强调了莉拉坚毅的个性,沉郁的合成器声贯穿其中,像是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一声低低的哀叹。

正是从那时候起,莱农决定“要像莉拉一样行动,不让她离开我的视线”,两人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相比于该剧其他配乐的古典风味,《In the Dark》显得现代和暗黑得多,它总是在剧中人物陷入绝境时出现。这首曲子具有浓烈的诡谲氛围:音乐的一开始,类似于警报的声音铺垫了不安感,合成器制造的雷声仿佛潜藏在黑暗中的危机,预示着莉拉和莱农即将被深渊环伺。
印象最深刻的一处在第一季的第四集。当莉拉看着哥哥里诺在与索拉拉的烟火大战中陷入疯狂、暴露本性时,她说,就像是有一轮满月照耀着大海,一团浓密的黑云在空中席卷而来,吞噬了一切。那种感觉,就是“界限消失”。
《In the Dark》用冰冷的质感还原了这种感觉。界限的存在让我们感到周围世界是稳固的,从而获得安全感。但是某一天事物朝着不可预计的方向发展,某种赤裸的真相突然暴露,我们惊恐却无力,从而陷入崩溃。不过,只有不断地打破这些界限,才能从碎片中重建自身的秩序。因此《In the Dark》与其说是凶兆的预示,不如说是对“现实的温床”拉响警铃。

当莱农坐上去往大学的火车时,这段舒缓的钢琴曲配着老年莱农的独白静静地流淌:我——埃莱娜·格雷科,一个门房的女儿,在十九岁的时候,终于要摆脱这个城区了,我要离开那不勒斯了,一个人离开!
《Loe》出自李希特2006年的专辑《Songs From Before》。在这首钢琴曲里,李希特通过快节奏和慢节奏的反差建立层次,并保持了乐段的基本节拍,使得整首曲子在具有情感骚动的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平静,充分契合了莱农离开那不勒斯的感受。这是阶段性的光明与胜利,通过多年的努力,教育让她掌握了话语权,走出了那个充满了暴力和贫穷的老城区,闯入了由性别、阶级、权利等多重因素搭建起来的禁区。
这是第二季原声音乐里最突出的一首,可以作为整季故事的主题曲。在音乐前段,钢琴模仿近似水滴滴落的感觉,代表着空洞而乏味的日常生活。弦乐缓缓进入后,哀婉的乐调抒发了被压抑的心情,随着节奏逐渐加快加重,压抑转化为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随后,两层弦乐步调一致,宛如联合作战的战士踏步前行,在情绪推至高峰时,溪水般的钢琴声如潮水一般倾泻下来,打破了紧张的氛围。
Cinema music非常准确地描绘了第二季的主旨。压抑且乏味的钢琴声既代表了莉拉荒谬的婚姻,也代表了莱农的周而复始的学习生活。大小提琴从被钢琴声压制到汇集成同一股能量后挣脱了压制,可以理解为莉拉和莱农通过不同的方式与父权社会作战——莉拉逃离婚姻、莱农逃离那不勒斯。另外,Cinema Music的创作思路反映出另一个事实:女性之间应该汇流成一股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和反抗森严壁垒的父权结构。

《Moth-like Stars》是李希特的概念专辑《sleep》里的一首,这张专辑以神经科学为基础,旨在展露音乐的艺术性的同时,帮助听众入睡。为此,李希特创造了一种舒缓的电子乐与弦乐、钢琴乐的混合体共同谱写这份“梦的邀请”。
这首《Moth-like Stars》由电子的嗡嗡声、大小提琴的二重奏以及令人昏昏欲睡的键盘冥想交织在一起组合而成,它引领着人们堕入梦境,进入一个超现实空间。这首曲子出现在剧集里,并非为了推动叙事或渲染情绪,而是创造一种意义深远的表征。
Moth-like Stars(飞蛾如星)出自叶芝的诗歌《流浪者安古斯之歌》。安古斯是爱尔兰神话中爱和灵感之神,曾爱上自己梦中的女子,梦醒后便去寻找她,这首诗所说的就是这件事。通过这首诗,叶芝表达了人们追求想象中完美爱情的徒劳。回到剧集里,《Moth-like Stars》总是出现在人物陷入虚无的时刻,在它的渲染下,这个看似具有积极斗争意味的故事散发出一股存在主义色彩。

以上是对前三季《我的天才女友》部分配乐的解读。总的来说,这部剧的配乐始终紧扣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心境和处境,不仅是莉拉和莱农的人物性格在音乐上的传译,还精准地暗合了“女性成长”、“女性情谊”等母题。

回到费兰特笔下的这部恢弘的女性史诗。它所讲述的一切,绝非是一个“实现阶级跃升”的故事,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女主叙事。她用超过100万字数的体量,事无巨细地呈现了女性在各个阶段的变化,涉及家庭、身体、教育、婚姻、生育和政治等方方面面,并通过莉拉和莱农的经历,揭示了女性如何逾越种种界限、如何完成自我定义以及主体性构建。
点击订阅⬇️⬇️⬇️
《爱乐》2024年第9期
「 布鲁克纳诞辰二百年特辑」

前奏|《哥廷根》的哥廷根
华彩|布鲁克纳的黑白记事薄
变奏|1824年:布鲁克纳诞生之前
再现|陟遐自迩,让于晚秋
 
幕间|月夜
 
回旋|富特文格勒论布鲁克纳
随想|《酒狂》酒狂,无酒自狂
小册子|诗人,歌者,本是同根生
专栏|袁乐 - 一辆灵车引发的奇遇
安可|乐穹双宿二百年

点击订阅⬇️⬇️⬇️
《爱乐》2024全年纸刊
双十一优惠进行中!!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