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江观棕 | 吴新建

乐活   2024-09-14 17:58   湖南  


  湄江观棕  


文 | 吴新建


湘中腹地多棕,棕具在烟火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丝一缕融入梅山蛮的血脉与灵魂。

棕叶如掌,直指蓝天

父亲在世时,一刻也不曾闲着,在屋后的空地种下一片棕树,高的已达数丈,无声地见证大山深处的光阴流转。顺手折把棕叶包丸子,挂腊肉,扎包封,甚为方便。棕叶似箭,簇拥向上,优美的弧线曼妙地地划过儿时的天空,成为刻在心尖永不褪色的风景。

各式各样的棕制品,融入山里人的日常

饭后茶余,白胡子爷爷一边眉飞色舞讲述三国故事,一边用棕叶编织玩具箩筐、蜻蜓及蚱蜢,微微颤动,惟妙惟肖,逗得孙儿们合不拢嘴,那是乡里孩子娱乐的主打,也是传统文化的启蒙。棕树开花,倾情绽放,挂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黄粒,摘片棕苞入口,味道脆脆甜甜的。伴以腊肉小炒,再上二两自制的米酒,更是难得一遇的美味珍馐。

棕树开花了,剥出棕苞入口,回味无穷

每到冬来,父亲总要把刀斧磨得锋快,顶着凄冷呼啸的寒风,背起那把土灰色的楼梯开始剐棕,象是仪式,又似出征,棕皮一张张从树上次第剥落,露出一圈圈清晰的年轮。剥好的棕皮去把压平,分摊在向阳的走廊上晒干,扎紧挂在通风的梁上。小孩喜欢的,还是遵父母吩咐去代销店卖棕把,换点零钱补贴家用,借机买颗纸包糖解馋。

农闲时棕匠师傅应邀走村串户,随身携带棕钯、棕针与尺子,开始辛勤细致的劳作,期间主家好酒相待,宾主言笑晏晏。棕编是个技术活,先是选料配料,抽棕搓绳,然后反复勾穿,楔紧防松,在匠人手下魔幻般编织出贴身又漂亮的蓑衣来。至于编织棕垫草鞋,勾打棕棚扫把纯属小儿科,上了年岁的老人都可轻松上手,自然不在话下。

编制草鞋的工具,安静地悬挂在杂房的窗外

棕具看上去很笨重,却经久耐用,成为那个年代农家必备的物品,如今散乱堆放在墙角。抖落蓑衣上的灰尘,绾起农具上零乱的棕绳,仿佛可见父辈们戴斗笠,披蓑衣,田间冒雨耕作的场景。“若要禾苗好,莳插要趁早”,犁铧每刨过一寸土地,就是一寸对生灵的呵护与向往。

“千棕万桐,家道不穷”,这句牛埠山区广为传颂的谚语,或许深藏着梅山长盛不衰的秘码吧!就连百年之后已不忘带上一床棕節,随身入殓寿器之中,以备来世农忙急用,试想还有哪个族系的子民和梅山一样,与棕树有着如此不解的情缘?

戴斗笠,穿蓑衣,冒雨插秧的场景

时光荏苒,古旧的棕具逐渐淡出了乡下的日常,棕匠的身影也消失在历史的拐角。好在梅山棕编以其独特的工艺申遗成功,保存了梅山那份渊远流长的百年念想,传承人吴方才师承匠宗,推陈出新,出自其师徒手下的各类棕艺品活灵活现,既有高大上的中国龙,又有乡土味的小动物,可观赏,可收藏,据传深受日韩市场的喜好,让梅山匠作老树新芽,发扬光大。

每次回家,我总会习惯性地爬上后山,看看那片傲然挺立的棕树林,有的已届风烛残年,依旧孤独地守护那幢红墙灰瓦的老屋,那是父母耗尽心血打造的遗存,伫立在水泊风轻的岸边,精巧的棕艺虽在都市登堂入室,可缺乏田园生活的原味加持,似乎少了一份斜风细雨的韵味。

棕编作品,惟妙惟肖,深受市场喜爱

父母已跟随祖先的脚步阴阳两隔,刀斧的痕迹却清晰可辨,刻下那些无法抚平的过往与忧伤。唯有四处可见的棕树,随风洒籽,向阳而生,摇曳在湄峰湖畔大大小小的山头。

山里汉子沿着湄江水道,年复一年往返于桃溪界下,凭借一身硬朗和实诚,远走他乡兜转谋生,“尝尽人间千股苦,衰颜依旧笑夕阳”。正如穿云峰上那棵古棕,在贫瘠的悬崖上站立了千年,站在这个游子必经的路口,共赴一场山盟之约:一个频频招手,一个不住回头。若不是同治《安化县志》昭然记载,你一定会怀疑是时人杜撰抑或网红炒作,“湄江共生有10余棵峭壁古棕,此棕已过千年。现在看去,千年古棕的根部全部暴露在壁外,好像干枯,但叶部青翠欲滴,随风摇曳……

古棕崖上的千年古棕,根系全部裸露,千年不死可谓一奇

“黄山观松,湄江观棕”,棕树以其高洁刚毅的品格和绝地求生的坚韧,又一次为湄江赢得了底气与盛名。

打卡地湄江栈道,人称十里画廊,山那边是我老家

古为安化八景之首的湄江风光,巧借互联网强大的力量,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度假休闲,湄江河谷更是推向巅峰人流如涌,把在水之湄的内秀与娇羞推问巅峰,散发出别样的魅力与风情。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委:谭速成
编审:谢小玲
编辑:李小红
版式:卢美安

传播湖湘文化 讲好追梦故事
展现城市风采 共建精神家园
投稿请加微信:857801085

江水冷
传播湖湘文化,沉淀城市记忆,书写百姓故事,集聚正向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