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呼吸暂停竟暗藏抑郁危机?!Transl Psychiatry|OSA患者的昼夜节律基因表达失调与其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学术   2024-10-27 20:00   广东  

昼夜节律是人体内部的“生物钟”,通过细胞内的基因网络调节生理和行为过程,使人体能够适应昼夜变化。这一机制主要由“昼夜节律基因”控制,这些基因通过反馈回路的节律性转录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多种生理功能。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睡眠呼吸障碍,表现为睡眠碎片化和间歇性缺氧。这种病理现象会扰乱患者的昼夜节律,影响其生理节律机制。此外,OSA患者中抑郁症的共病率较高,研究表明约有17%的OSA患者患有抑郁症,其症状与抑郁症患者相似,如白天嗜睡、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OSA患者中昼夜节律的失调可能是其抑郁症状的潜在原因。


近日,波兰罗兹医科大学Agata Gabryelska研究团队Transl Psychiatry发表了题为Circadian clock dysregulation: a potential mechanism of depression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patients的研究论文,发现OSA患者的昼夜节律基因表达失调与其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尤其是PER1基因的表达变化可能成为预测OSA患者抑郁症状的重要指标。该研究结果强调了将昼夜节律基因作为干预目标的重要性,为开发基于昼夜节律调整的OSA及其相关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背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OSA患者昼夜节律基因表达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并寻找可能影响抑郁症严重程度的预测因素。研究共纳入184名受试者,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并在晚间和次日早晨分别采集外周血样本。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受试者被分为OSA组(AHI > 5)和对照组(AHI < 5)。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RNA,并使用定量实时PCR(qRT-PCR)分析BMAL1、CLOCK、PER1、CRY1、NPAS2、NR1D1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受试者在PSG后完成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Epworth嗜睡量表(ESS)和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症量表(MADRS)的问卷调查,用于评估失眠、白天嗜睡和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OSA患者的昼夜节律基因在早晨的表达水平普遍高于晚间,除了NPAS2基因外,对照组的CRY1、PER1NR1D1基因在早晨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晚间。此外,OSA患者的昼夜节律基因早晨表达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通过MADRS评分评估)呈正相关,而晚间基因表达与抑郁症状无显著关联。通过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失眠严重程度(ISI评分)、主观振幅评分(AM评分)以及PER1基因早晨表达是OSA患者抑郁症状加重的预测因素。该回归模型解释了54.3%的抑郁症状变异性(p < 0.001),其中失眠严重程度对抑郁症的影响最大。


图:对照组和 OSA 组之间的昼夜节律时钟基因比较


受试者特征


OSA患者的基线特征显示,OSA组的中位AHI为25.8次/小时,OSA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指数(BMI)和男性比例更高,且OSA患者夜间觉醒频率显著增加。OSA患者中,38名患者无抑郁症状,75名为轻度抑郁,15名为中度抑郁,2名为重度抑郁。


研究讨论认为,OSA患者的昼夜节律基因表达失调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符,已有研究表明昼夜节律失调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潜在机制,特别是PER1基因的早晨表达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表明其可能是OSA患者抑郁症状的预测因素。


此外,昼夜振幅较大以及失眠症状严重的OSA患者更易出现抑郁症状。研究还指出,昼夜节律失调和OSA的病理机制可能是双向作用的,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深入探讨昼夜节律基因失调对OSA和抑郁症的相互影响,从而揭示其潜在的生理机制,并开发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总之,本研究揭示了OSA患者昼夜节律基因失调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特别是PER1基因表达可能是抑郁症预测的重要指标,这为OSA患者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可以通过调节昼夜节律缓解抑郁症状,为OSA和抑郁症共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Gabryelska, A., Turkiewicz, S., Kaczmarski, P. et al. Circadian clock dysregulation: a potential mechanism of depression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patients. Transl Psychiatry 14, 423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4-03134-0


注:文章内容仅作学术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更多前沿资讯


来源 | 生物谷
编辑 | 生物在线

授权转载及爆料请联系生物在线管理员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生物在线
提供有关生物实验方面的最新资讯、趣味研究等,是各位实验室工作者,老师同学们的交流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