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焚书坑儒
前文讲过,焚书坑儒,是最遭到后人诟病的行为。因此,秦始皇被加上暴君的坏名称。
其实不管“焚书”也好,“坑儒”也罢,都是当时文化大一统的需要。
先说“焚书”,这件事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具体经过如下: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个过程很清晰,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大臣们一起为皇帝祝寿,这是喜庆的日子。为此还专门安排了70名博士,也就是有学问的文员参加。仆射周青臣的态度是主流,所以始皇很高兴。可这时有个博士齐人淳于越大讲了一套三王时代分封的好处,建议始皇恢复分封制。这本来是学术观点的争论,顶多是人民内部矛盾。但是经当红丞相李斯一分析,就上纲上线,成了两条路线之争。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李斯给出了一条举措,那就是焚书,以禁百家之言。秦始皇崇尚法家,所以就批准了这个建议。
其实,仔细一看,焚书并不是什么书都烧,而是烧掉了秦史以外的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技术方面的书留着。诗书百家的书,都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和博士官之家。禁止私学,要想学习就得进官办学校,“以吏为师”,只学国家法令方面的专门教材。也就是从孔子时代开启的私学被彻底禁止了,学术自由戛然而止。我们从文人的思维、学术的角度,确实是阻断了文化的繁荣。但从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角度,焚书当时也是必要的,不过是矫枉过正罢了。
至于坑儒,主要是求仙未果所致。秦始皇觉得他对儒生方士不薄,而他们,有的欺骗,有的诽谤,惹怒了秦始皇,才采取的极端措施。咱们现在觉得坑杀很残酷,而在战国秦汉,坑杀、烹煮是常用的手段,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五万赵国战俘,而项羽在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兵;齐哀公也因为纪侯的谗言被周夷王烹杀。坑儒杀得多是方术之士,此中的对错曲直以后设文专门论述。
第四、刻石宣教
秦始皇在统一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0年至210年的十年间进行了多达5次全国巡狩。“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这次是看看秦国的故土,也就是老革命根据地。主要任务是把“信宫”,改为“极庙”,进行祭祀神祇的大一统。秦始皇这方面的改革十分艰苦,虽然经过了望祭、封禅等手段不断完善,但没能实现祭祀之礼的统一,这个任务到了汉武帝最终完成。
随后四次的东巡似乎都与大海有关,先后五地六处进行了刻石立碑,以示教化。
第一处是泰山刻石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其辞曰: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第二处是琅邪刻石。
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第三处是之罘刻石。
登之罘,刻石。其辞曰:
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例程。
第四处也是之罘刻石:
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之罘。
第五处是碣石刻石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其辞曰: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着仪矩。
第六处是会稽石刻。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其文曰: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脩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傲勐,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这六次石刻大同小异,一是歌功颂德,而是劝民良善贞洁、务农守法。虽然法家的印记深,但还是有很多儒家的痕迹。这就是文化的顽固。
第五、巡狩、封禅、求仙。
秦始皇在统一后的第二年就开始到处巡狩,这是跟尧舜禹等贤明帝王学习。在巡狩中的主要任务就封禅、祭祀名山大川。封禅在黄帝时期就有,相传功成名就,然后铸鼎祭天,结果就是升天成仙。在这方面黄帝做的最好,最后真的成了仙。所以秦始皇自己称号为皇帝那天起,就把名分责任和担当融合在一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就选择了巡狩、封禅和求仙。
历史过去2200多年,从古人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不难得出一下结论:
巡狩,是对所属的扬威、教化和劝诫,是所谓教化万民。
封禅,是对上天的告知、述职和请示,是所谓奉天承运。
求仙,是对四夷的宣告、安抚和怀柔 是所谓协和万邦。
东夷包括当时的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琉球群岛、舟山群岛、辽东半岛。琅琊刻石“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整个东方大海,当然包括日本海。
封禅是巡狩的升华,求仙是巡狩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