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工张燚团队: 超稳定的乙烷 CO₂ 氧化脱氢反应 Pt 基催化剂

文摘   2024-08-01 10:57   北京  

研究背景

乙烷 CO2 氧化脱氢反应在降低 CO2 污染气体排放的同时,转化页岩气中的乙烷组分生产高附加值乙烯,因此近年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Pt 基催化剂由于其具有较高的 C–H 断裂活性,广泛应用于烷烃脱氢反应中。然而,由于反应过程中的积碳和 Pt 过度还原,造成催化剂稳定性差、反应失活严重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稳定的催化剂。

研究内容

近日,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张燚教授团队制备了钨酸钴负载 Pt 金属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在乙烷 CO2 氧化脱氢反应中的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在连续反应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

  • Figure 1. 乙烷 CO2 氧化脱氢反应与单独乙烷脱氢反应的对比

通过多种表征发现,在 CO2-ODH 反应过程中,CoWO4 载体还原后产生的氧空位、CO2 解离产生的 O* 以及乙烷 C-H 键裂解产生的表面氢,三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氧化还原循环,促进了 Pt/CoWO4 催化剂的稳定性。此外,引入的 CO2 气体可消耗 C2H6 脱氢生成的还原性 H 原子并形成甲酸根中间体,从而抑制 Co 金属物种过度还原进而避免乙烷的过度脱氢。该成果以“A stable Pt modified cobalt tungstate catalyst for CO2-assisted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ethane”(《用于乙烷 CO氧化脱氢反应的稳定 Pt 改性钨酸钴催化剂的研究》)为题,发表在 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 期刊上。



该工作通过 XPS 探究了以 CoWO4 为载体的 Pt 基催化剂在 CO2 辅助乙烷氧化脱氢反应前后金属物质的活性相演变。结果表明,负载 1 wt% Pt 质量分数的 1.0Pt/CoWO4 催化剂中,在反应前后均具有最高的 Co2+/Co3+ 比值,且并未过度还原产生对反应不利的单质 Co。Co 2p 和 Pt 4f XPS 共同证明 Co 向 Pt 提供电子,形成了有利于乙烯产物解吸的富电子 Pt。

进一步地,利用原位(C2H6+CO2)-DRIFT 红外光谱,探索了实际反应条件下的表面动态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


  • Figure 2. 原位(C2H6+CO2)-DRIFT 光谱。温度由 150 升至 400 ℃ 时,乙烷和 CO2 联合转化过程中所记录的原位红外光谱。观察到 2385-2296 cm-1 区域的拉伸振动谱带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这意味着在 CO2-ODH 反应过程中产生了 HCOO* 中间体。另外,还观察到分别对应于 HCOO* 物种中 v(C=O)、v(CH)和 δ(CH)模式的谱带。这些均为 HCOO* 中间体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因此,可以合理推测,引入的 CO2 在反应过程中与还原性的 H 物质相结合,形成了甲酸根物质中间体,进而有效地避免了金属物种的过度还原。


根据表征结果和分析讨论,作者提出了 Pt/CoWO4 催化剂催化 CO2-ODH 反应中合理的氧化还原循环机理。


  • Figure 3. Pt/CoWO4 催化剂上乙烷 CO2 氧化脱氢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循环机理。首先,CoWO4 载体中的晶格氧被还原后产生氧空位,CO2 在催化剂上解离,释放出 CO 和活性氧 O*。O* 物种倾向于补充 CoWO4 载体的氧空位。之后,乙烷在 Pt 活性位点上通过 C-H 键裂产生表面氢,O* 物种会与乙烷脱氢产生的氢结合生成 H2O,从而完成反应过程中的良好氧化还原循环,显著改善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同时,从 Pt 金属中溢出的氢易与引入的 CO2 结合,形成甲酸根中间体,从而有效避免了金属物种的过度还原。


这项研究工作不仅深入揭示了 CO2 辅助乙烷氧化脱氢过程中金属物种的演变过程,提出催化剂在 CO2-ODH 反应中合理的氧化还原循环机理,而且对轻质烷烃氧化脱氢新型催化材料的设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论文信息

  • A stable Pt modified cobalt tungstate catalyst for CO2-assisted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ethane
    Yakun Zhang, Miao Chen, Wen Wang* and Yi Zhang*张燚,北京化工大学)

    Catal. Sci. Technol., 2024, 14, 3924-3935
    https://doi.org/
    10.1039/D4CY00399C

主要作者简介

张亚坤 博士后
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浙江大学

本文第一作者,2024 年 6 月在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均相催化、工业催化、低碳烷烃脱氢。现为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主要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和含氟催化材料的研究。






张燚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
本文通讯作者,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2009 年 7 月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到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任教授。长期从事一碳化工、生物质催化转化相关反应和催化剂的研究。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包括 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App. Catal. B,J. Catal.AIChE.J 等杂志发表 SCI 收录学术论文 120 余篇,申请专利 50 余件,共授权 35 件。承担多项国家项目和企业项目,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 863 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埃克森美孚等横向项目。

相关期刊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focusing on all funda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aspects of catalysis

rsc.li/catalysis

Catal. Sci. Technol.

2-年影响因子*4.4
5-年影响因子*4.7
JCR 分区*Q2 化学-物化
CiteScore 分8.7
中位一审周期31 


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 是催化领域的高影响力期刊,报道催化科学各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进展,涵盖了异相催化、均相催化、有机催化和生物催化等各个方面,囊括了基础理论、技术进展、实验探索和计算模拟等形式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对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科研人员具有广泛的吸引力。该刊发表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必须提出新的催化发现,而且相较于先前发表的工作应是重大进展(概念上的进展)或者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催化工程的阐释;必要时,应当阐明催化体系的合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所发表论文的必须包含动力学和机理研究方面的内容,因为这两者是催化科学核心部分。

Editor-in-Chief

  • Bert Weckhuysen
    🇳🇱 乌得勒支大学

Associate editors

  • Dirk De Vos
    🇧🇪 鲁汶大学

  • Shaojun Guo (郭少军)
    🇨🇳 北京大学

  • Mélanie Hall
    🇦🇺 格拉茨大学

  • Bin Liu (刘彬)
    🇨🇳🇭🇰 香港城市大学

  • Núria López
    🇪🇸 加泰罗尼亚化学研究所

  • Will Medlin
    🇺🇸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 Xiulian Pan (潘秀莲)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 Kenichi Shimizu
    🇯🇵 北海道大学

  • Andrew Weller
    🇬🇧 约克大学

  • Chris Williams
    🇺🇸 南卡罗来纳大学

  • Yong Zhou (周勇)
    🇨🇳 南京大学

  • CY-13

* 2023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Clarivate, 2024)
 CiteScore 2023 by Elsevier
 中位数,仅统计进入同行评审阶段的稿件








欢迎联系我们发布论文报道
📧 RSCChina@rsc.org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

RSC Sustainable Science
报道RSC期刊发表的环境科学、可持续、绿色化学、能源等领域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