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任宏宇团队: 可见光响应 MOF 复合材料高效光降解双氯芬酸污染

文摘   2024-08-22 09:00   日本  

研究背景

环境问题给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化学品、个人护理产品和药物活性化合物 (PhACs) 大量排放到水环境中,进一步加剧了水体污染困境。双氯芬酸 (DCF) 作为典型的非甾体抗炎药,选用传统的废水处理设施和简单的物理和生化方法难以有效消除 DCF。

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可持续的高级氧化工艺 (AOP),催化剂可以利用光能产生各种自由基或光生载体(电子-空穴对),对一些有机污染物进行光催化降解。难降解有机物被完全分解为更小的分子物质,或直接矿化为 CO2 和 H2O,从而控制污染物浓度。

在光催化领域,金属有机骨架 (UiO-66) 具有稳定的晶格、不饱和金属位点、较大的孔径和表面积,LDHs(氢铝酸盐)或能进行阴离子交换的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被作为优良的半导体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复合并用于光催化降解 DCF 具备可行性。

论文简介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宏宇带领研究团队构建了具有高效可见光响应能力的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 UL3 并将其用于高效光降解双氯芬酸。

选用双氯芬酸的降解率作为探针,团队通过合理调控 UiO-66 和 MgAl-LDH 的掺杂比例,合成了具有优良光响应性的 UL3(UiO-66:MgAl-LDH=1:3)并通过结构调控用于光催化降解 DCF 的研究。在不同的光强度下,初始条件为 10 mg/L DCF、0.1 g/L UL3 和 25 ℃ 的高级反应条件下,UL3/DCF 光降解体系在 pH 值为 4 的条件下,5 min 内对 DCF 的矿化度达到 100%。酸性条件下 UL3 材料对 DCF 的降解效率高达 90% 以上。而碱性条件材料对污染物的催化降解性能下降,推测这与高 pH 值导致材料上的镁和铝元素钝化有关。UL3 的存在使得 DCF 水溶液的 pH 值呈弱酸性(pH=5.9)。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复合体系的酸性增强,因此碱性条件也会抑制 DCF 的降解过程。

  • 图 1. 不同条件下 DCF 在 UL3/DCF 系统中的降解效率。(a) UiO-66、 MgAl-LDH 掺杂比;(b) DCF 初始浓度;(c) UL3 投加量;(d) 光强度;(e) 温度;(f) pH 值。反应条件:100 mL UL3/DCF 系统,初始 pH 值 6.8。
该工作选用水热合成方式将 UiO-66 的制备原料与 MgAl-LDH 混合,在 120℃ 的环境下合成了具有良好可见光响应性的复合光催化剂 UL3。UiO-66 在 7.3°、8.4° 和 25.8° 处有三个主要的衍射特征峰,MgAl-LDHs 的光谱显示出清晰的反射峰,呈现出以碳酸盐形式形成的 LDHs 相的良好结晶层状结构。复合材料粒径小,形态不规则,中值粒径约为 50 nm。由于 UiO-66 颗粒均匀地覆盖在 MgAl-LDHs 片状结构的表面,使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材料的外部,并在整体上聚集成斑块。与未修饰的 UiO-66 和 MgAl-LDH 相比,UL3 复合材料提高了对可见光的吸附,这表明 MgAl-LDH 的掺杂提高了复合材料对光子能量的利用效率。UL3 材料的带隙为 4.02 eV,而 UiO-66 和 MgAl-LDH 的带能分别为 3.90 eV 和 4.09 eV。与单一材料相比,MgAl-LDH 和 UiO-66 的组合对光辐照更敏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
  • 图 2. UL3 的形态和光学特征。(a) SEM 图;(b) Zr 元素;(c) C 元素;(d) O 元素;(e) EDS 光谱;(f) Al 元素;(g) Mg 元素;(h) N 元素;(i) UiO-66、MgAl-LDHs 和 UL3 的 XRD 光谱;(j) UV-vis-DRS 光谱和 (k) UL3 的带宽。


淬灭实验证明 h+ 在 DCF 的光降解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 Na+、Mg2+、K+、Ca2+、CO32-、HCO3-、SO42-、NO3- 和自然界中常见的有机物腐植酸(HA)等物质出现的共存体系中, 它们对 DCF 的催化降解影响甚微。催化降解 DCF 很少受到环境中有机物共存的影响。体系中同时存在金属离子时,DCF 的去除率比对照组降低了 20%-30%,这可能与 DCF 与 UL3 表面的络合物发生光催化反应有关。有机物矿化的波动曲线拟合为 y=–0.0123x+6.4771×10-4x2。反应体系中的 Cl- 泄漏量小于 2 mg/L,这与 DCF 被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有关。虽然 UiO-66 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光腐蚀,但 MgAl-LDH 的引入增强了 UL3 复合材料的坚固性。这些结果表明,这种材料具有出色的耐腐蚀性,有望在宽温度和高光强条件下抑制腐蚀的同时用于废水处理。


  • 图 3. UL3 光催化剂的实际应用。UL3/DCF 系统中:(a) 不同共存离子对 DCF 去除率的影响;(b) DCF 矿化率;(c) Cl- 浓度;(d) UL3 的浸出离子浓度(Mg2+,Al3+,Zr4+)。


本研究采用高效水热合成策略构建了层状 UiO-66/MgAl-LDH3 (UL3) 光催化材料。复合材料的带隙能 (Eg) 为 4.02 eV,在最优条件下,20 min 内对 DCF 的去除率接近 100%。光催化过程中的优势物种主要是 h+,金属离子的浸出率低于 0.25 mg/L,对共存物质的抑制作用较弱,这些都证明了 UL3 光催化材料的良好性能。
本研究设计的光催化剂具有高效、快速的 DCF 去除效率,为消除含氯有机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该成果以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diclofenac by UiO-66/MgAl-LDH: excellent performances and mechanisms”(《UiO-66/MgAl-LDH  增强双氯芬酸光催化降解:优异的性能和机理》)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上,并入选为封面文章

论文信息

  •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diclofenac by UiO-66/MgAl-LDH: excellent performances and mechanisms

    Jia-Hang Wang#, Fanying Kong#, Bing-Feng Liu, Sheng-Nan Zhuo, Nan-Qi Ren, Hong-Yu Ren*

    Environ. Sci.: Nano, 2024
    https://doi.org/10.1039/D4EN00266K

作者简介

王佳航 博士研究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本文第一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3 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高级氧化净化污水的研究。






任宏宇 副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本文通讯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废水废弃物低碳处理和资源化,发表论文八十余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项。

相关期刊

Nano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rsc.li/es-nano

Environ. Sci.: Nano

2-年影响因子*5.8
5-年影响因子*6.7
JCR 分区*Q1 化学-多学科
Q1 环境科学
Q2 纳米科学&技术
CiteScore 分12.2
中位一审周期44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全面报道具有环境用途的工程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应用研究,以及人工与天然纳米材料在生物和环境体系中的相互作用。发文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纳米材料在水、空气、土壤、食物和能源可持续性等领域的新应用;纳米材料在生物系统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纳米毒理学研究;纳米尺度材料的环境宿命、反应性和转化;环境中的纳米尺度过程;可持续性纳米技术,包括纳米材料的合理设计、生命周期评价、风险/效益分析等。

Editor-in-Chief
  • Peter Vikesland
    🇺🇸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Associate editors
  • Susana Loureiro
    🇵🇹 阿威罗大学

  • Antonia Praetorius
    🇳🇱 阿姆斯特丹大学

  • Wei-Guo Song (宋卫国)
    🇨🇳 中科院化学所

  • Kevin James Wilkinson
    🇨🇦 蒙特利尔大学

  • Tong Zhang (张彤)
    🇨🇳 南开大学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 John Fortner
    🇺🇸 耶鲁大学

  • Leanne Gilbertson
    🇺🇸 匹兹堡大学

  • Iseult Lynch
    🇬🇧 伯明翰大学

  • Wendel Wohlleben
    🇩🇪 巴斯夫

  • Bintian Zhang (张斌田)
    🇨🇳 南方科技大学

  • Ines Zucker
    🇮🇱 特拉维夫大学

* 2023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Clarivate, 2024)

 CiteScore 2023 by Elsevier
 中位数,仅统计进入同行评审阶段的稿件







欢迎联系我们发布论文报道
📧 RSCChina@rsc.org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

RSC Sustainable Science
报道RSC期刊发表的环境科学、可持续、绿色化学、能源等领域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