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Everett Millais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年6月8日——1896年8月13日),是十九世纪英国画家,是拉斐尔前派的三个创始人中年龄最小、才华最高的一位,其它两位是亨特和布朗。他出生于南安普顿,父为当地有名望的人物, 酷爱绘画。米莱8岁全家迁居伦敦。9岁被送入萨斯领导的绘画学校,11岁入皇家美术学院,19岁获得学院金质奖章而留学意大利,二十多岁时曾一度受挫,很快就振作起来,走上一帆风顺的人生坦途。因善于人际关系。1885年获得男爵称号。1896年被任命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但不幸的是几个月后便因患喉疾离开了人间。享年67岁。
NO.01.画作解析
Judging the Unjust Judge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米莱斯于1853 年,皇家美术学院正式授予他副院士的头衔,在当时,他可能是最年轻的一位副院士。以后,米莱依旧以注视现实生活为他的创作主题,尽管他借用宗教题材,以圣经或文学作品为主题,十分注意道德观念的宣传。同时也描绘现实的人间,以至于人间的不幸和苦难。不过,在他的作品中,往往透出一种浓厚的伤感情绪,这也许与画家对不幸的人们的同情和对现实感到无望有关。
米莱斯创作的这幅《判官和寡妇》,很生动地呈现了他的创作风格。画面中雍容华贵的判官,头戴镶有宝石的冠冕,身着锦衣华服,坐在舒服的宝座上。身边围拢的人有佣人、书记员、还有管家、谋士。而他面对士兵押着一个跪在自己脚下正在伸冤的寡妇,他的脸上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但是,由于这个寡妇持续不断的呼求,于是判官在想,我要给她伸冤,免得她不断的来纠缠我。
NO.02.画作背景
Judging the Unjust Judge
本画出自圣史路加记载“不义判官和寡妇”的寓言:善师通过这个比喻,论及人应当时常祈求,不要灰心的道路(参路18:1-8)。
NO.03.画作意义
Judging the Unjust Judge
这个比喻如“半夜敲门的朋友”一样。当中并没有把主比拟那不公义的法官;相反的,是以祂与那人作一对照。祂在意思说:“一个不公义的法官,都可以因为不堪其扰,给与这妇人公道,而慈悲的父岂不是更愿意体贴祂儿女的需要。”下面我们可看到这比喻中所描述的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而事实上,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当中有两位人物。
一是这位法官,他显然不是犹太人的法官。犹太人所有普通的纷争,都是带到长老们的面前,从来不会到法院去。据犹太人的律法,如果有案子需要仲裁,一个人是组不成一个法院的。通常要有三位法官,一个由原告选出,一个由被告选出,而另外一个则由中间人委派。
法官是受薪负责治案的官员,由黑落德或是罗马所委派。这些官吏皆是声名狼藉的。除非原告人有权有势,或是愿意出钱行贿,否则别想案子取得胜算。甚至有人说他们不惜为一顿饭而歪曲正义。百姓甚至拿他们的名衔来开玩笑。
二是这位寡妇,她象征所有贫而无助的人。她一无所有,很明显的她没有可能从这法官身上,取得任何援助。但她拥有一项武器──坚忍。法官在最后所恐惧的,可能是怕挨揍。免得她常缠磨我,这句话可翻成,免她给我一记黑眼圈。要一个人闭上眼睛,有两个方法──一是叫他睡觉,一是打他一拳!总而言之,妇人锲而不舍的精神叫她最后终于得以成功。
祂透过比喻告诫门徒祈求一定要恒心。而我们往往缺乏恒心,我们希望祈求马上见效,我们没有耐心,我们不能等待。在比喻我们看到:那个寡妇并不因为判官对之置之不理而丧气、灰心,她不间断自己的恳求,直到判官允了她的祈求为止。不义的判官都能垂允了寡妇的祈求,更何况我们祈求的是仁慈的父呢!总之,我们要向祂奉献真心的祈求,做一个会祈求的人,并在生活中不断活出我们祈求的精神,使我们的祈求不仅仅是句空话而已。
这个比喻以一个提问结束:“但是人子来临时,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吗?”。这个提问要求我们众人有所警惕:我们不该停止祈求,即使我们的祈求没有得到垂允。祈求使我们保持信德,若不祈求,信德就会动摇!如同比喻中的那个寡妇那样,使我们的意愿符合祂的旨意。在祈求中,我们能体验到祂的怜悯,祂是一位与子女相会的父亲,充满了慈悲之爱。
NO.04.画家风格
米莱斯是拉斐尔前派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他出生于南埃普顿,幼年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才能。10岁时,他的绘画就获得了艺术协会颁发的银质奖章。据说当时他的个子还没有讲台高,只能站在凳子上领奖。两年后,他的天赋为马丁·希伊勋爵发现,转入皇家美术学院的附属学校(希伊后来是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以后又转入皇家美术学院,以后又多次获奖,并在18岁那年获得金质奖章,是学院公认的高材生。
1848年,他和亨特、罗赛蒂共同组织“拉斐尔前派协会”,在1850年展出了他的《基督在双亲家里》。由于这幅画一反学院派的格调,将圣母和圣若瑟画成一对劳动夫妇,童年的基督和施洗约翰成为木匠的儿子和徒工,将宗教画变成了现实生活的风俗画,将圣母刻划成贫苦人家的劳动妇女,消瘦而又苍白,从而遭到社会舆论的非难,连狄更斯这位伟大的作家也以为是“亵渎神圣”。但是米莱斯对英国传统的挑战虽为社会所不容,可是他的精湛的艺术技巧是无可挑剔的。
从1851年起,米莱斯的一些作品都蒙上一层感伤情调,尽管在别的拉斐尔前派画家的作品中也是如此,但他的画上的感伤味更浓郁些。他于1853年创作的《鸽子飞回方舟》是一个圣经题材,流露着一种人与动物生死与共的命运的情谊,画上的细节过分地受到重视,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要含有象征意义。这一幅《盲女》的表现手法也存在这种明显的感伤格调。
米莱斯一生的作品大多是描绘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他与拉斐尔前派多数画家们所遵循的寓道德说教于绘画形象中的意图也不尽一致。米莱斯最能直接描绘现实。这一幅画实际上就是英国农村现实一角的风俗画,对于揭示当代英国农村的生活,它具有赤诚的直率性。
米莱斯是一位写实能力很强的画家,他只是尽可能把生活的真实,引向一种忧郁的诗一般的境界。米莱斯和拉斐尔前派的关系维系得并不长久,与罗赛蒂等人也不很投机。在以后的一些画中,米莱斯较少用象征手法了,并且略微透露出对人性解放的要求,这可能与当代观念在他头脑中的一种曲折反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