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检验星空
从普通钢针直接采血仍是目前推荐的标准采血方法,能否利用留置针采血?采集的血液标本是否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常常成为护士临床工作中的争论点。
有些人认为,刚打上的静脉留置针,没有输过液体,也没有用过稀肝素封管液,应该不会影响检验结果。如果已经用了几天、输过液体的留置针采血,那有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
也有人认为,留置针的型号可能会对溶血有一定影响,因为留置针的管径越小,产生的压强越大,对血细胞造成的破坏性越大,越容易引起溶血。如果经留置针采血时,尽可能选择型号大一点的留置针。
01
对标本溶血率的影响
事实上,与标本溶血有关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负压过大和采血针管径过细。有研究显示,随着管径减小标本的溶血率增大。研究者认为一次性采血针管径更细,红细胞更易受到挤压而导致标本溶血。
有研究合并16篇文献7179例血液标本进行分析,发现留置针采血不会提高标本的溶血率。即使是在报告会提高溶血率的文献中也指出:通过留置针采集的血液标本溶血率在实验室要求的标本合格率范围内(血液标本溶血例数<2%)。
研究结论认为:留置针采血可能会对标本的溶血率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02
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文献报道,输入液体或封管液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有:液体对血液的稀释作用和液体成分会影响同种成分的检验结果。
这两个影响都可以通过一定措施来消除:封管中的留置针弃去一定量血液后再采血;输液中的留置针暂停输液一段时间使输入液体充分进入血液循环再弃去一定量血液后采血。
研究显示,暂停输液一段时间和(或)弃去一定量的血液后采血,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血清钠、钾、钙、氯浓度等检验结果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采取适当方法后,可以从输液或封管后的留置针中获得可靠的血液标本。
看了以上研究分析,如果在经外周静脉留置针采血时,大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抢救过程中,人员充足且患者血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血液标本的完好,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尽量使用静脉采血针进行采集血液标本。
2、经外周静脉留置针采血时,为了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尽量降低血液标本的溶血率,应选择粗管径的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及采集血液标本。(18G留置针采集血标本溶血率最低,其次 20G,22G留置针采集血标本溶血最高。)
3、因为留置针管腔内会残留部分输入液体或封管液,因此需要弃去一定量的血液再进行采血。为避免浪费患者的血液,临床可以根据留置针的型号大小及抽血检验的项目等实际计算弃血量,普通留置针推荐弃去血液 2~5 mL 为宜。
4、患者由于疾病造成循环血量不足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此种方法采集血液标本,血容量不足时此种方法采血,即时穿刺成功,采集血液标本的失败率很高,同时,标本的溶血率也很高。
5、在使用留置针进行采血的方式上,杜绝使用留置针连接注射器进行采血,同时,禁忌小管径的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及采集血液标本。
6、在临床工作中还要根据患者的循环功能、凝血功能、输液量、输液速度、采集的血标本的类型及采血量等综合考虑使用哪种采血方式。
7、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血管情况、当时的人力配置,在充分保证血液标本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更适合的采血工具及采血方式进行采集血液标本。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做分享,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微信:yilukuaijiankefu),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型系列教材,本书共十章,内容包括绪论、红细胞血型系统、红细胞血型检验技术与质量管理、白细胞血型系统及检验技术、血小板血型系统及检测技术、血站与职能、成分血制备与管理、临床输血、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性疾病、免疫性溶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本书可供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广大临床医师、检验工作者、血站工作者和研究生等的专业参考书。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