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居然不是食物,而是 “药”?

文摘   2025-01-24 18:32   北京  

饺子,作为许多家庭节日餐桌上的常客,似乎成了团圆和温馨的代名词。

但其实,并非所有地方都会在节日里吃饺子,有些南方地区是在近些年的文化交融中,才慢慢接纳了这一习俗。

不过,今天咱们不聊地域差异,而是来一场穿越千年的美食探秘——揭秘饺子的起源故事,以及它如何从一味“药”演变成如今深受喜爱的节日美食。

饺子的“前世”:医圣的善举

有一个版本流传最广,饺子在诞生之初不是食物,而是一种“药”。

它的发明者,正是东汉《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争频发,瘟疫肆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张仲景在一次归乡途中,目睹了无数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们,他们的耳朵因寒冷而冻伤。此情此景,深深触动了这位心怀天下的医者。于是,张仲景决定采取行动,他发明了一种“祛寒娇耳汤”。

这“娇耳”便是饺子的前身。张仲景和他的弟子们精选羊肉等温热食材,配以祛寒药物,一同炖煮。待食材熟烂后,捞出切碎,再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这便是最初的“娇耳”。随后,这些“娇耳”被投入沸水中煮熟,连同热腾腾的汤一起分发给那些受冻挨饿的病人。

一碗碗“祛寒娇耳汤”下肚,不仅温暖了人们的身体,更温暖了他们的心。人们顿时感觉身上暖和了,血脉也畅通了,冻伤的耳朵也温暖起来。

张仲景的这一善举,从冬至持续到了大年三十,不仅缓解了人们的病痛,更在民间种下了感恩与传承的种子。

从“药”到美食的华丽转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娇耳”逐渐从一种治疗冻疮的“药”转变为一种节日食品。人们开始尝试在馅料中加入更多种类的蔬菜和肉类,去除了原本的药材成分,让饺子变得更加美味可口。

“交子”和“元宝”是饺子另外两个广为人知的别名。

“交子”寓意着新旧交替,象征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而“元宝”则因其形状似古代的金银元宝,寓意着财源广进、富贵满堂。

这些美好的寓意,使得吃饺子成为了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增添了节日的仪式感和欢乐气氛。

传说背后的医者仁心

虽然关于张仲景发明饺子的故事多见于民间传说,缺乏确凿的史料记载,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在张仲景身上,我们看到了“医者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诠释。

张仲景的故事,不仅仅是饺子的起源,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医者悬壶济世、拯救苍生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或许我们更需要像张仲景那样,用一颗温暖的心去关怀身边的人。

END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把我们设置为“星标”,这样可以第一时间阅读到我们推送的文章。

1、嗓子痒,总想咳嗽,干咳无痰,2个特效方,4个中成药可缓解

2、气血才是人间大药,6个中成药,让你气足血充,百病无踪!

3、甩掉抗生素,5个消炎中成药,比头孢、阿奇更适合中国人体质

4、失眠别慌!这味中药比酸枣仁还灵,关键是更便宜,效果杠杠的

5、阴阳双补,肝肾同治,这味中药,补中带收,堪称“补肝肾全能王”



黄民药师
日更常用中药、中成药干货,专注于靠谱、有温度、通俗易懂的健康与用药知识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