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领取:
01 理论名称
场域与惯习理论
02 理论内涵
也即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布尔迪厄是享誉世界的法国社会学家,他在1990年出版《实践的逻辑》一书中,提出了他最关心的理论问题:在人为地分裂社会科学的对立之中,最根本也是最要命的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绝大部分的社会学家只选上述两元对立的其一。为了化解上述两元对立,布尔迪厄提出了场域、惯习和实践的概念,并且用场域和惯习来解释实践。
场域、惯习和实践构成了布尔迪厄的理论框架,但是布尔迪厄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释实践,即如何通过对场域和惯习的描述来解释实践。布尔迪厄在社会学上通过场域和惯习解释实践,兼有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两套逻辑,这就超越了一元论逻辑;他的场域和惯习是不同但是同时并存的历史状态。吕炳强在《社会世界的底蕴》(上)中认为,场域不是意义生产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因为场域只接纳理性;对于所有可能有的意义来说,语言是意义生产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语言接纳人的理性和创意。对于部分意义来说,语言不是意义生产的充分条件,因为有些意义的产生需要人的理性同时作用于语言和场域。从语言和场域的相对自主性以及意义和权力的对立,引申出开放性和封闭性的对立。自主性、权力、开放性等概念成为场域的主要特征。
在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概念中,惯习和场域一样是核心概念之一。就其性质而言,是一整套性情系统,也就是感知、评判和行动的区分图式的系统;就其存在形式而言,一方面具有稳定性,植根于人们的心智以至于身体的内部,会超越人们遭遇的一些具体情境而发生惯性作用;另一方面是可以置换的。就习性的发生发展而言,习性作为人们主观性的社会结构,一方面通过社会条件或者调节作用将外部强制和可能性内在化;另一方面,作为建构性的结构,又赋予个人在社会世界各个领域的活动以一种形式和连续性,使得行动者获得行动的意义与理由。最后,习性对人们实践的引导,往往是无意识层面上起作用。这里解释了惯习的起源,即来源于实践的过程。场域是行动者实践的场所,惯习来自于实践的过程,这样惯习和场域就在实践统一起来,两者不可避免地互相影响。
从布尔迪厄对场域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场域是一种客观的关系系统,而在场域里活动的行动者是有知觉、有意识、有精神属性的人,因此每个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情倾向系统”即惯习。在这一点上,布尔迪厄的场域和惯习是不可分割的。每个场域是具有惯习的,每个惯习只能在场域中存在,并且每个惯习和产生它的场域是对应的关系。此场域的惯习和彼场域的惯习之间存在着“不吻合”现象。由于场域是分为不同类型或不同形式的,惯习也不例外;因此不同的场域有不同的惯习,把此场域形成的惯习简单地“移植”到彼场域中去必然会造成不合拍的现象。最后一点值得强调的是场域和惯习之间不是简单地“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通过实践为中介的“生成”或“建构”的动态关系。
与毕天云将场域与惯习一起讨论的角度相比,裴仁伟更多地把惯习与场域中的行动者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布尔迪厄的习性概念是一个构筑在实践层面上的后天获得的性情系统,属于情感认识和评论活动的范畴。习性作为对游戏的感觉,体现而且生成了人的第二本性。习性是社会铭写在肉体之中的,铭写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之中的,它使得游戏的无数行为得以产生(习性作为可能性和客观要求被写进了游戏);游戏的强制性和要求,虽然不受规则代码的约束,但那些强制性和要求却被强加到那些参加游戏的人身上,因为他们具有对游戏的感觉,一种对游戏内在必然性的感觉,他们已准备好了去理解并执行游戏的强制性和要求。所谓“游戏”,是指行动者的实践行为。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裴仁伟解读的布尔迪厄的习性并不是场域的产物,而是社会世界的产物。他认为人的实践行为是由习性来定向的,并不是以理智为基础的,并不是有意识地针对得到清晰系统的阐述的目标的;而是借助于对游戏的感觉来完成的,因此可以说习性中蕴藏着实践经验的积淀,使得人的游戏过程既是无意识的,也是有意识的。这一种对习性的认识突破了单个特定场域的限制,行动者在实践中直接生成习性,并且在实践中遵循习性的指引。把习性看成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凌驾于场域和行动之外,其实从根本上背离了布尔迪厄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二元论的超越,又回到了一元论的范畴之中。
03 理论应用场景与解决问题
场域是行动者争夺有价值的支配性资源的空间场所,这是场域的最本质特征。各种资源构成不同形式的资本,每一个场域都有各自占主导地位的资本,在知识分子场域里是文化资本,权力场域里是政治、经济、社会资本,有多少场域就有多少种资本形式。在特定的场域中,特定的社会位置形成不同的惯习。场域中主导性的支配原则确立和区分惯习的高低贵贱。资本的数量、构成和资本的变化则标志着惯习在场域中的变化轨迹。这样的场域和惯习的关系体现了社会与个体、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场域从外部规定和结构行为,惯习在个体内部生成实践。进一步说,场域的支配原则通过社会化过程被行动者内化,从而形成与场域契合的惯习,使行动者无意识地接受场域的支配性价值,并加入游戏去争夺对合法资源,即资本的占有。
04 参考文献
[1]李艳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06):137-138.
05 相关范文
[1]李忠辉.清代朝鲜使臣觐见时中朝口译的原则、策略与评价——基于布迪厄的场域、惯习与资本理论[J].外语研究,2021,38(02):84-89+100.DOI:10.13978/j.cnki.wyyj.2021.02.013.
[2]王丽荣,吴一舟,陶琳.用户本位视角下O2O阅读推广服务的理论解读及思考——基于“惯习·资本·场域”理论工具[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06):82-85.DOI:10.14064/j.cnki.issn1005-8214.2018.06.017.
[3]曹昭乐.场域与惯习:大学法治文化建设的二重性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38(03):172-176.DOI: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17.03.027.
[4]潘婉茹,林栋.“场域—惯习—资本”理论视角下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浅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05):33-37.
[5]蔡文伯,徐玮嘉.基于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对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遭遇的个案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6,27(03):37-43.DOI:10.15946/j.cnki.1001-7178.2016.03.006.
06 资源获取方式
获取方式1:关注下方公众号,回复关键词【理论介绍】,即可获取下载链接!
获取方式2: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原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