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讲一本书,书名叫《毛泽东和625战争——派兵决定过程和介入动机》,作者:徐尚文;后文简称韩国书。
在其他国家也有同类型的书,讲两本比较知名的:
《不确定的合作伙伴:斯大林、毛泽东和朝鲜战争》,作者:谢尔盖·冈察洛夫、约翰·刘易斯、薛理泰;后文简称美国书。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作者:沈志华;后文简称中国书。
看书名就知道,三本书都是讲朝鲜战争起源和中国出兵决策的,偏重稍有不同,主要是韩国书基本上就是讲中国和毛泽东的决策过程和动机,而另两本还有战争起源(中苏朝方向)的问题。
我以前说,对于“知识”这个词,可以分解为“知道”和“见识”。
先说名气。从名气上来说:、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书名气最响,这是正常的,英文书自然在西方更容易流传和推广,这是西方殖民者在地球建立其秩序后的正常表现;
中国书次之,这是因为沈志华作为中国冷战史研究开山鼻祖式的人物,在世界上有一定的知名度,该书经常作为参考资料出现在外方书籍中;
韩国书最不知名,上面两本书经常可以在美英韩日的朝鲜战争书籍的参考资料中看见,而韩国书,我至今没看见过将其作为参考资料的书籍。
从内容上说,“知道”方面:
就史料方面来说,中国书最丰富,美国书次之,韩国书运用史料最少。这是“知道”方面。
而“见识”方面呢?
韩国书最好,美国书次之,中国书最差。也就是说,韩国书水平最高。注:本文所说的“水平”,仅限于这三本书。实际上,这三本书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名气最差、运用史料较少的韩国书反而水平最高?
原因很简单。立场客观不客观?韩国书的立场最客观,可以说是基本不带主观因素,是真正站在国际政治、中国国家战略决策、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不从意识形态角度走,不戴有色眼镜,排除了对毛泽东和中国的西方偏见。
分析研究毛泽东当时出兵的决策,不站在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那还想站在什么角度?
我们简单来看看韩国书的几个要点。
第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要参加朝鲜战争?
作者徐尚文首先并没有从中国的国防安全角度入手,而是明确指出,根源在于美国海军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这意味着对中国的侵略!
这就对了,根源就在这。并不是美军(可能)出现在鸭绿江边会对中国产生严重威胁,而是美国已经在侵略中国。这不叫产生威胁,而叫危害正在发生。
西方很多学者认为毛主席没有理解杜鲁门的善意。他们根据杜鲁门回忆录的字面意思,说:(第7舰队的目的是)制止“蒋介石政府对中国大陆的海、空军攻击”,同时“防止共产党入侵台湾”。言下之意,美国是来拉架的,你毛泽东误会了。
就好比后来美国一再保证进军鸭绿江不会对中国产生威胁,你毛泽东误会了。
凡是只采信、引用杜鲁门表面说辞、不作深入论述的学者,都没有资格称为学者。(这句话适用于历史学研究的任意历史时期。)
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和中国没有一点关系。可为什么杜鲁门却派出第7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并对中南半岛的法国殖民者提供大量支援呢?
这是因为美国人判断,朝鲜战争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共产主义在亚洲大举进攻的一部分。因此,美国人同时在朝鲜半岛、中海半岛、台海三个方向做出最激烈的应对。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在指责毛主席不能理解美国“善意”,反应激烈的同时;杜鲁门面对朝鲜战争的反应却更为激烈,直接把东北亚的局部战争扩大为美国对整个东亚的干涉。这就是最典型的美国式“双标”。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1950年代的美国人的思维依然是典型的西方殖民者的思维。杜鲁门把中南半岛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反抗法国侵略者的运动,污蔑为“共产主义的进攻”。
再次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和支援法国侵略者,都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威胁,而第7舰队更是直接入侵中国。
所以,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理由是正当而合法的,是天经地义的。
研究朝鲜战争,这个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中国介入,是不是合理又合法的?这个问题是必须讲清楚的,名正才能言顺嘛。
结果一个韩国人、一个韩军军官(我懒得去翻徐尚文简介了,99%是韩军军官,军校教授),而且此书是韩国国防部出版的,动用韩国国家预算(类似于我们的国家出版基金),可视为韩国官方观点。其实在韩国最新版的《625战争史》中,就可以看到很多该书内容的直接引用。所以,这就是韩国官方观点。
第二个问题:中美是不是朋友?毛主席是不是破坏中美朋友关系的始作俑者?
韩国书并没有对这个问题专门论述,只不过本文是我第一卷书稿的部分大纲,所以顺着第7舰队继续说下去。
美国书指出:“(毛泽东)把潜在的朋友变成了敌人“,”(毛泽东与苏联结盟),牺牲了在可预见的未来与华盛顿关系正常化的所有希望。”它的观点很明确,中美关系非正常化,责任全在毛泽东。中美本来应该是朋友。
从我个人的观感上来看,这种论调在西方学界的影响力已经极大淡化了,被很多美国学者视为无稽之谈。但在中国,相信者却是大把大把的。所以,这玩意,当年出来时就是“政治正确理论”,现在更进一步成为“宣传武器”。
1、
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主席提出了外交政策的三条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其中最让普通人记住的是“一边倒”,即“宣布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但毛主席并没有关上面对西方国家的大门,只不过西方国家要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要站在平等的基础上;这就是“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在美国学界有一个问题:“美国是怎么失去中国的?”最终,美国人的结论是,是因为美国的傲慢。为什么是美国的傲慢呢?因为美国提出的承认新中国、与新中国建交的前提是新中国承认原有的不平等条约。
你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我美国就和你是好朋友;你不承认,那我美国和你就不是好朋友。
傲慢,赤裸裸的就写在脸上。美国人还以为新中国和清政府、北洋政府、蒋介石政府是一回事呢。所以,就有了名篇——《别了,司徒雷登》。
很多西方人觉得这很正常,因为在这些人眼里,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殖民者和亚非拉殖民地之间的“好朋友关系”就是这种以西方为主,亚非拉为奴的关系。
我,大美国,现在告诉你红色中国,只要承认旧条约,那咱们就是好朋友。这已经给了你天大的面子,你不要不知好歹。
对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来说,没有人需要这样的“好朋友”。在历史上,需要这种“好朋友”的人,大的方面说往往是谋求篡国的野心家,最典型的比如石敬瑭;小的方面说就是各种利己主义者。为了满足个人的野心和私欲,他们不惜引入外敌。
所以,在这种论调下,中国很多人不能理解毛主席拒绝美国的“善意”,很多人甚至把不能解放台湾归咎于拒绝美国的“善意”。
这些人只知道“一边倒”,却不知道“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
我们就来说说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善意”。1950年1月,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向中国释放的“善意”,表示台湾、朝鲜半岛不在美国的防御圈内,这就是“艾奇逊宣言”。暗示,如果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不会管。
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才想到台湾。更不是“艾奇逊宣言”所说的那样,美国不管台湾了。
伴随着第7舰队入侵台湾的,是“台湾地位未定论”。需要搞清楚的是,所谓的“台湾问题未定论”并不是中国不理解美国的“善意”,美国人不高兴而翻脸。
这玩意,早就出来了。
1947年,美国驻台湾总领事馆就向华盛顿提交了“以联合国名义控制台湾,如果有负责任的政府上台,就应该归属中国”的报告。这是“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最早起源。随后,乔治··凯南等一帮美国高级官员多次向杜鲁门建议,采取“联合国信托统治,或在美国的管理下通过居民投票来决定台湾归属”的方案。但未被杜鲁门接受。
到了1949年,杜鲁门改变了主意,接受了国务院的建议,批准了“台海分离政策”,即将台湾、澎湖与中国大陆分离。美国采取以通过扶持亲美人物,来达到控制和掌握台湾的目的,并试图暗中阻止蒋介石进入台湾。包括并不限于:培养代替蒋介石的政治人物,以及推翻国民政府后,将台湾置于美国政府的影响下,交给联合国托管等计划。
但是美国清除蒋介石后,直接控制台湾的企图,遭到了蒋介石的抵抗,于1949年底失败。正好毛主席赴苏联与斯大林会谈,为离间中苏、破坏中苏关系,美国急匆匆抛出了台湾不在防卫圈内的言论,却没想到成了让斯大林被迫让步的神助攻,反过来帮了毛主席的忙。
实际上美国并没有放弃分离台湾的政策,随后的孙立人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当美国得知孙立人的政变计划后,美国国务院很快就拿出了彻底铲除国民党的所有重要官员,由孙立人掌控全部军权,政变后的政治真空则由美国调集官员去填补,三天之后,美国派出一批最能干的官员到台湾充任孙立人政府的顾问的方案。毫不掩饰扶持傀儡政府的企图。
在第7舰队入侵台湾后,杜鲁门立即暗示,台湾地位问题,放到以后讨论对日和约时再解决。8月,美国更进一步,其代表奥斯汀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台湾中立化”议案,试图将台湾问题去中国化、国际化。
列举史实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暗中动作,正好和它释放的所谓“不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的“善意”是恰恰相反的。
那些相信美国所谓“善意”,把不能解放台湾的责任归咎于毛主席的人,就好比,现在的爱国大V高呼我爱国,他们对立面的那些人们,就立马相信了。
顺便说一句,美军入侵台海海峡一事,对美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即,美国付出的代价是塑造了自己背信弃义、言而无信的形象,极大损害了美国的国家信誉。
与其说是中国辜负了美国的“善意”,失去了美国这一朋友,不如说是美国亲手毁掉了中国对其的所有美好幻想。中美关系未能正常化,美国是完全责任人。
第三个问题:毛主席出兵朝鲜的决策是否正确?
前面说了,首要问题是解决出兵朝鲜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但合理、合法不代表就必然是最佳选择。
但是这个问题就不展开说了,在之前的付费文章中已经讲过,没必要重复。
要讲的是,整本书,韩国人没有赞扬过毛主席一个字,甚至连评论都没一个字,却可以给看书的韩国人一个印象:毛泽东的决策很正确,这个人很厉害。
既然一个字都没评论,怎么让看书的人感觉毛主席很厉害呢?套用梅西球迷常说的一句话:把他做过的事如实说一遍,就是最大的吹捧。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朝鲜战争,毛主席做了两件事。1、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打仗,并打赢了。2、和世界上第二强的国家——苏联结盟,并取得了平起平坐的地位。后一句话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我简单讲一下,人类历史上的各种联盟,都是实力强的一方占据更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中苏同盟一开始的时候斯大林非常强势,2年时间,毛主席就让斯大林承认了平等地位,从纸面上的平等变成了实际的平等。
向普通人讲解朝鲜战争时期的毛主席,这两件事还不够么?
这里再套用梅西球迷常说的一句话——对他的任何客观描述,看起来都像是吹捧。
上面这些就不展开了,本文在这里要讲的是美籍华人学者陈兼提出的“毛泽东干预朝鲜战争是想当世界革命运动的领袖”。
对于陈兼的观点,中国书给予极大的肯定, 称“陈兼进行了精彩的论述”。
韩国书用大篇幅进行了驳斥;而美国书在正文中用简短的话表达了鄙夷,就差没说出“幼稚”这两个字,却又在结论中引用陈兼的说法,表现出了一定的前后矛盾,考虑到是三个作者合著,也许是观点分歧。
陈兼的观点在西方很有点影响力,也影响到了很多中国的学者。
简单说一下起源。1949年刘少奇访苏时,斯大林表示中国以后应该多负担一点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革命运动的帮助,斯大林说:“(中国)应该履行东亚各国革命所承担的责任。”即充当东亚革命事业的负责人。
于是乎就成了毛主席想当世界革命运动的领袖。
韩国人一针见血的指出:刘少奇答应了吗?中国明确回应要扮演这样的角色了吗?
没有!
既然没有,那不就是陈兼在臆想么。
韩国人后面的论述还是很精辟的,我全文摘录: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中国考虑与苏联关系时不得不强调的理念,同时也是斯大林考虑与中国关系时首要强调的政治口号。但那是为了对抗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世界而相互团结的名分,而不是同盟的本质目的。在对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理念因素背后,存在着中苏两国不接受的含义。苏联的意图,是以反西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名义,将其他共产国家用作谋取本国利益的工具。
而美国书说的更加直白:
毛和斯大林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都不受那个时代公开宣言所特有的意识形态的驱使。
他们的私人通信大多传递着军事政治利益和国家安全优先事项的信息。
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的动机在实践中远远超过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些话提炼成两个字,就是——天真(陈兼的观点)。
我们只要换位思考一下,换一个语境,就能清楚理解斯大林这些话的意思。这个语境就是以前我们历史书中所说的“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斯大林的意思非常清楚——中国加入苏联对抗西方的体系,苏联愿意让渡一些利益,即承认东亚是中国的势力范围。
但这和新中国当时领导人的理念完全不合。帮助东亚其他被压迫民族独立解放,这个义务,中国愿意承担,这是因为中国就是从半殖民地中走出来的,帮助他们,是无产阶级的兄弟情谊。但毛主席并没有以前中央王朝帝王那种思维,并不想通过帮助这些国家独立解放来谋求中国利益,试图控制他们,试图恢复以前那种宗主国、附庸的关系,把他们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平等互利,是新中国外交的原则。
所以刘少奇的不回应就表达了中国拒绝的态度。
陈兼却臆想成毛主席想当世界革命运动的领袖,这就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却很符合西方人的思维,自然得到西方的认可。
本来呢,这篇文章还可以写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我感冒,已经非常疲惫了,就此打住。
最后要说的是,其实中国书的水平比两本外国书高,但是中国书有个附录,其中的余论3,无论在运用史料上还是见识上都出现了大问题,一下子把整本书的水平给拉下来了。不能不说,这是非常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