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文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中国特有鸟类,隶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长尾雉属(Syrmaticus),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中和西南地区。因受胁严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易危物种(Vulnerable),在2019年被CITES公约增列为附录II保护物种,2021年我国最新版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其从原来的二级提升到一级。当前,白冠长尾雉面临着栖息面积减少、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的过程, 尽管我国学者对其野生种群开展了多年的生态学研究,但迄今对这种濒危鸟类孵卵策略的了解依然存在欠缺。为揭示白冠长尾雉的窝卵数、孵卵行为及其对环境温度和降水的响应,进而了解白冠长尾雉的繁殖策略,北京林业大学徐基良教授团队在湖北中华山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平靖关村利用卫星追踪器并结合实地调查,研究了白冠长尾雉的窝卵数和孵卵行为。该研究成果以“The clutch size, incubation behavior of Reeves's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 and their responses to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为题于2024年2月发表在Avian Research上。研究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平均窝卵数为 7.75 ± 1.36(5~11)。孵卵期持续 26~27 天, 表观巢存活率为11.11%。在孵卵期,雌性每24小时离巢0.73 ± 0.46 次(0~2),日离巢时长100.80 ± 73.37 min (0~340), 日坐巢率 92.98 ± 5.27% (64.17%~100%)。对窝卵数的分析表明,白冠长尾雉的窝卵数和产卵期的平均温度显著负相关(图1A),而与产卵期平均降雨量显著正相关(图1B)。图1. 产卵期平均环境温度(A)和降雨量(B)同窝卵数的关系
对雌性白冠长尾雉孵卵期离巢行为的研究表明,约60%的离巢事件出现在13:00—16:00之间, 约 65% 的归巢事件出现在 15:00—18:00之间(图2)。这种集中在下午的单峰离巢模式似乎与每日环境温度升高的时段相一致。图2. 孵卵期每日环境温度的变化(A)和孵卵期每日离巢行为的时间分布(B)
最后,对三种孵卵参数的分析表明,天气条件显著影响了白冠长尾雉的孵卵行为。具体而言,日降雨量显著影响雌性白冠长尾雉的离巢决策,当日降雨量较高时,白冠长尾雉倾向于不离巢(图3)。单次离巢时长同环境温度和降雨的交互作用显著相关,并且单次离巢时长同窝卵数显著正相关,而与孵卵天数显著负相关(图4)。此外,坐巢率同环境温度和降水的交互作用显著相关,同孵卵天数显著正相关(图5)。图3. 每日降雨量同雌性离巢决策的影响(0: 雌性不离巢; 1: 雌性离巢)
图4. 日均温和日降雨量的交互作用同离巢时长的关系(A)窝卵数(B)和孵卵天数(C)同离巢时长的关系图5. 日均温和日降雨量的交互作用同坐巢率的关系(A),以及孵卵天数(B)同坐巢率的关系
本研究揭示了白冠长尾雉的繁殖行为及其对天气条件的响应:(1)低离巢频率和高坐巢率的孵卵模式;(2)窝卵数受产卵期环境温度和降雨的影响;(3)集中在下午的单峰离巢模式;(4)离巢决策、离巢时长和坐巢率受环境温度和降水的影响。基于以上结论,建议继续探究其它环境因子如捕食风险、食物供应对白冠长尾雉繁殖策略的影响,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以保护巢址、管理栖息地、缓解潜在威胁,促进该物种的成功繁殖和种群增长。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硕士研究生靳亭为该成果的第一作者,北京林业大学徐基良教授为通讯作者,北京林业大学李建强教授、博士研究生赵玉泽、陆帅、华俊钦、刘正霄、胡骞、刘亚婷和硕士研究生汪蕴琪参与了该研究。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31872240)的资助。Jin, T., Lu, S., Wang, Y., Hua, J., Liu, Z., Hu, Q., et al., 2023. The clutch size, incubation behavior of Reeves's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 and their responses to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vian Research, 15: 100168. https://doi.org/10.1016/j.avrs.2024.100168.
《鸟类学研究(英文)》(Avian Research)是由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和北京林业大学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采取开放获取(Open Access)模式出版,主要发表鸟类学领域各个方向的研究论文和综述。科睿唯安JCR2022影响因子:1.8,位于鸟类学领域Q1区。2023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中,在生物学大类和鸟类学小类均为2区。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
供稿:靳亭、徐基良
排版:栗丹阳
审核:程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