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太原集中营”是侵华日军于1938年6月在山西太原建立的,是日军在中国所建规模最大的几个战俘集中营之一,他们为了掩人耳目,逃避战争罪行,对外名称为“工程队”。日军内部的名称为“太原俘虏收容所”。成立初期的规模比较小,开始主要是收容在山西忻口会战中被俘的中国军队战俘。首任所长叫木村,中佐军衔。1940年以后的第二任所长是松本,大佐军衔。该集中营由驻守太原的日军驻华山西派遣军司令部直接管辖,主要收容山西境内的中国战俘和日军随意抓来的老百姓,其存在的7年间,总共收容、关押过10—12万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的战俘和中国普通百姓。由于抗战初期的山西是八路军活动的主要地区,所以“太原集中营”也是日军在华集中营中关押八路军战俘相对较多的集中营之一。战俘们的伙食糟糕到了极点,每天只有4两到5两麸皮、黑豆,或发了霉的小米、高粱、玉米(当时16两称的4两,相当于现在的2两半到3两粮食)。早上一顿稀饭,晚上每人一个用发霉的玉米面做的窝头和咸菜,也就是将就着饿不死人,只有出去做苦工的时候每人增加一个黑窝窝头。饥肠辘辘的战俘们每天饿得浑身无力,眼冒金星,时间久了,虚弱得连抓虱子的力气都没有了。战俘们每天饥饿不堪,有一次4个战俘给东院的日军去喂猪,因饥饿难耐,跳进猪圈里拣了几个白菜根吃,被日本人发现,当场打死1人。所有幸存者在集中营里最深刻的印象首先就是饥饿,战俘们就盼着能出去做苦工,能多吃一个黑窝窝头,并找机会逃出去。在集中营院子东北角的几间大房子是所谓“病号隔离室”,凡是卧床不起的病号,受伤后伤势恶化不能行动的以及被卫兵打得不能动的人,都被他们扔到这里。“病号隔离室”里经常有一二百人,只要进了这间没人管的“病号隔离室”,不是病死就是冻死、饿死。出于对这个地方的畏惧,战俘们称之为“停尸房”,这是一个活着进去死了出来的地方。每天唯一进出这“停尸房”的人就是一个日军雇来的拉死尸的马车夫。每天从这里有十几到二十几具尸体被拉出去,最多时一天能拉走50多具尸体,经常是一车都装不下。日军“太原集中营”是日军侵略中国期间,利用中国战俘充当无偿劳动力,疯狂掠夺中国资源的劳工转运站。他们把中国战俘和随意抓来的中国老百姓,通过“太原集中营”源源不断地押送到山西、河北、东北地区及日本国内。在日本人控制的煤矿、铁矿、工厂、车站、码头、日军的要塞工事,以及日本国内的矿山、工厂、车站、码头,充当无偿劳动力,干最危险、最苦、最累的活。日军把所能掠夺到的中国的煤炭、铁矿、钢铁、粮食、棉花、大豆、文物等资源和财富统统运到日本国内,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从1937年开始,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就急需大批劳工。1941年4月,日本关东军和日军华北方面军签订了“战时劳工入满协议”。由日军华北方面军输送大批战俘到东北充当劳工,称之为“特殊工人”,即无偿使用的“战争奴隶”。根据“战时劳工入满协议”,日军华北方面军每向东北输送1名劳工,可从伪满日本财阀处得到50元的报酬。在如此政策的刺激下,华北日军不择手段大做起这个“贩卖人口生意”,想尽办法向东北输送劳工。“太原工程队”就成了日军有组织向东北和日本国内输送战俘的重要集结地。战俘不够时,日军就肆意抓捕无辜老百姓,先关进集中营,再按“特殊工人”往外输送。煤炭是日军在中国掠夺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所以从“太原集中营”押往各地煤矿的战俘数量最大。而且日本人管理的煤矿生产条件非常恶劣,他们不顾工人死活,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用几乎原始手段进行掠夺性开采。中国战俘们在几乎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干着常人难以承受的重体力劳动。日军根本不拿中国人当人看,把中国人称为“支那猪”,被迫害致死的劳工相当多。日本人的策略是“要煤不要人”,因此,井下事故死亡率高达4人/千吨以上,这还不算病死、饿死、累死、被打死的。也就是说,仅山西几个煤矿就因井下事故死亡高达4.4万人以上。所以日本人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劳动力。日军是在用中国人的生命换取他们需要的资源!日军“太原集中营”利用中国战俘充当无偿劳动力,在山西等地修筑工事、碉堡以及押送到东北,修筑中苏边界的地下防御工事,以对抗中国抗日军队和苏军。在东北几千公里的国境线上,仅一线就有2000多公里要塞防线。日军修筑了14个要塞,8万多个地下永备工事,动用了120多万中国劳工,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国战俘。他们都在这些要塞、工事完工后被日军集体屠杀,几乎没有幸存者。(摘自《中国的奥斯维辛:日本“太原集中营”纪实》,刘林生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1.资治通鉴(张大可语译版,全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