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周期 1:实体经济有波动!但金融波动更大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大家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之前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周期的书,包括逃不开的经济周期,驾驭周期,积极型资产配置指南,还有霍华德马克斯的周期,以及各种周期上衍生出的策略理论,这些周期的理论,对于我们的投资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指导,特别是当市场表现不佳的时候,往往会给我们很强的信心。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周期的变化。找来一本书就叫做金融周期,作者是奥本海默,是高盛的全球股票首席策略分析师。他在这本书里为我们展示了过去几十年的周期变化,趋势与危机的形成,还有股市当中的四个阶段,
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前车之鉴,也就是回顾历史,看看周期长什么样子,驱动因素是什么,第二牛市和熊市的性质,以及成因。到底是什么引发了牛熊变化。第三对未来的启示,金融危机之后,周期上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其实人类社会一直在高速的发展当中,商业模式和科技都在进步,作者是1985年入行的,当年的超级计算机,其实就跟iPhone4手机的计算能力相当。如果以10年来计算的话,10年结束的时候,是开始时候数据量的25倍。所以其实科技的进步非常快速。而在经济上,却是危机不断,84年墨西哥危机,86年储贷协会危机,87年股灾,92年日本崩溃,97亚洲金融危机,98俄罗斯国债危机,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灭,2007年次贷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要是能有4-5年不发生大的危机,就真的要谢天谢地了。但世界经济就是在这些危机当中一路走来。在左右摇摆中持续创新高。呈现出很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我们之前讲过很多周期,比如基钦周期,就是40个月的库存变化,朱格拉周期,就是7-11年,是一种资本开支周期,而库兹涅茨周期,15-25年,往往是一轮房地产周期,最长的就是康波周期,50-60年一次,往往是重大科技创新带动。比如蒸汽机,电力,计算机,这些东西发明出来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力的级别。经济学也有句话,短期增长看需求,长期增长看供给,新的供给产生,会让需求大幅度的扩张。所谓通胀,和债务危机,说白了不就都是钱太多么,或者僧多粥少,资源不够分了,当生产大幅增加之后,其实通胀也就被化解掉了。往往一波新科技出现之后,经济都会出现一轮低通胀高增长,从而化解赤字和通胀的压力。
投资圈当中,最值钱的人是研究宏观和策略的分析师,说明大家认为,看懂了周期,是可以利用这些周期赚到超额收益的。但是也有反对观点,就是市场有效理论,认为价格才是最有效的,你们知道的已经都在市场中得到了充分反映。但做投资的人,对这个理论肯定是不同意的,否则就没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了,无论是价值投资理论,又或者趋势追踪理论,或者是周期理论,都尽量证明自己能够搞到超额收益。也确实有人成功了,但整体水平好像又不成功。市场有效理论则反过来嘲笑他们,只是侥幸而已。
作者认为,实体经济又波动,但金融市场波动更大,这其实就是周期理论的基础,我们找到过量反映的点,就能够在市场当中,赚到更多地超额收益。历史表明,股票投资,如果能持有投资至少5年,特别是能够识别泡沫和周期拐点迹象的,都能在长期投资中获取收益。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周期是什么样的,到底是什么在驱动周期。作者1985年入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实习,后来加入格林威尔斯研究部门的经济团队,负责收集数据,撰写报告。
那段时间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危机,股灾,还有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的解体,但美国股市始终在一轮不错的上涨当中,85年,道琼斯涨了27%,这是7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上涨。87年前10个月,更是涨了44%。但是10月份股灾,一天跌去了22%。称之为黑色星期一,当时很多人都慌了,认为这将是29年大萧条的重演。因为当时29年的时候,股市就一天跌去了13%。所以大家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联想。但这次美联储行动还是比较快的,马上开始了降息。
而到了90年代,日本崩盘,欧洲也没好到哪去,英国央行不断提高利率,要保证英镑的价值,利率已经上升到了15%,英国经济大幅降温。所以作者说, 80年来全球出现了多次的冲击和危机,屡次让经济偏离正轨,引发市场的大规模调整。但是经济和金融市场,依旧倾向于循环往复,周期运转。要想预测周期是很困难的,以至于很多人压根就不信,比如巴菲特和芒格,他们认为股评家都是算命先生。非常幼稚。作者也觉得,精准的拐点预测,几乎不可能,但是识别那些重要拐点的信号,还是相对较容易的。市场中也有很多传统的模型,在寻找周期拐点,但是这些模型,往往忽略了投资者行为,以及他们不断变化的预期,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大家没能很好的预测经济和金融周期的拐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想办法跳出周期看周期,观察周期变化当中,人的反映,可能比观察周期本身更加重要。
自然科学预测,和人文科学预测好像是两码事,自然科学预测这个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也取决于各种算法,还有科技水平的进步,比如天气预报,一开始就是凭借对于气象的经验认知,但现在已经能够精准的测量飓风了,误差只有161公里,而在25年前,还是563公里,所以精确程度来看,现在的预测准确度就在大大的提升了。
但人文科学这块就比较糟糕了,比如2008年,当时英女王就十分气愤的问,为什么那么多经济学家,没有预计到危机的到来,后来IMF的研究,2008年到2012年,88次全球衰退,经济学家只预测到了11次,后来英国皇家学会召集一批顶尖的学者讨论,最后也没说出个所以然,只是说,基本的原因是本国和国际上许多聪明人,集体想象的失败,他们未能理解整个体系所面临的风险。老齐简单解释下,就是说个体的风险汇聚成了整体风险,当大家都形成一致性预期的时候,往往预期就会失败。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人类社会有明显的反作用,预测自然界之所以相对容易,是因为自然界相对客观,你的预测,不会改变他的行为,但是预测人文世界就完全不同,你的预测,本身就会改变他的行为。比如大家都预测,涨到6000点就是顶部,那么到了5500点的时候,有人就开始提前跑了。那么很可能5600-5700就是市场见顶。6000点的一致性预期越强,那么他就越是不可能实现。
在经济存在广泛风险且金融市场估值过高的时候,周期拐点的预测失败往往看起来更加明显,也就是说,这时候乐观的情绪,往往会让大家过于乐观,从而忽略风险。即便在正常时期,大家其实也很难准确反映拐点。投资者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预测市场和影响市场的经济变量,并不是一门非常精确地科学,由于过度依赖模型,对更广泛的系统性风险,和人类心理对行为的影响缺乏足够多的认识。许多传统的方法和模型已经达不到要求。这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股市是投资者对经济预期的反映,并不是经济本身的反映。经济好不好,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投资者到底怎么感受,怎么预期。经济本身没啥问题,但是投资者却始终悲观,这种情况下,通常会让我们亏掉很多钱。往往也是黎明前最黑暗的一段时间。用一句成语解释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不能认为没有蛇就是安全的,事实上,往往是一条绳子就把大家吓尿了。这其实就是2023年下半年市场的最大问题所在。
罗伯特席勒也说,很多经济学解释不了的危机,基本都是源于动物精神,正是人的行为和人类处理信息的方式,让预测市场比预测天气复杂的多。索罗斯甚至研究了反身性理论,比如由于人们预期经济衰退,股市下跌,就会进一步导致信心崩溃,反而改变在投资上的决策,从而是的经济衰退的风险大大增加。在一个方向上,因果循环,形成不断地反馈加强。明天我们再来继续讲,周期预测如此之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