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实现高水平发展,需要装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崭新引擎,“老”产业就像老齿轮、老部件,如果不打磨、不润滑,就迈不上产业升级的快车道、跑不出提质创新的加速度。因此,各地要结合实际,多线发力,多措并举,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科技赋智,朝新聚能。只有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乘新而上,方能驱动“老”产业跑出时代新速度。要把握好科技推动“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为“老”产业插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接口。许多“老”产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如何把特色资源加工成好的产品,就要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比如,一方冶炼好的铝材,在新科技的加持下,可以压铸成轻质高强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也可以加工成耐腐耐热的航天铝合金。再如,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农作物,走出试验田,推上了展览会;越来越多的地方特色小吃,通过现代加工锁鲜技术,融进了远方人家的一日三餐。新科技的“尖兵队”正阔步走向产业升级的“第一方阵”,无人机喷洒农药提高效率,机械臂精密安装提升品质。因此,要想让“老”产业走向提质升级,科技赋能的传动带必不可少。机制赋能,向海图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我国如何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不仅要靠科技提升产品力,也要靠改革完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拓宽海外市场,就像拧弹簧一样,体制机制的“弹簧”每拧紧一圈,产业发展就会“蹦”得更高更远。因此,一方面要探索企业行政事项“一站通办”,提高效率,帮助产品更好卖出去;另一方面要完善涉外法治领域平台,提升保障,护航企业平稳“出海”。此外,也要通过创新机制,打通专项人才培养的“快车道”,组织好各项出海交流调研和跨海合作会谈,以此更加精准把握海外市场需求,做出更加贴合当地“风土人情”的产品。要以体制机制“新”的活力,强化老产业“进”的动能,奋力做好“强”的产业文章。只有如此,方能回应企业家心向远方的热切目光,为“老”产业描摹出一幅踔厉前行的航海图。文化赋韵,以文唱腔。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要发挥好文化的杠杆作用,撬动“老”产业向新向好发展。一些“老”产业,大多生产的是日用品,人们已经看惯了它们或圆或方的模样,如果用文化的刷子画出别出心裁的造型,往往会使人眼前一亮。比如,国博文创设计的冰箱贴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因设计精巧、还原度极高,一经推出即成为现象级产品。一份好的文创产品,除了具备基础功能和使用价值外,更能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气息与现代创意巧思。作为产品创作者,除了要让产品凭借文化赋韵来出彩,更要打心底里有文化传承发扬的初心使命。因此,只有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能为普通平凡的产品赋以神韵,为“老”产业增添精气神。作者:沈佳浩(桐庐县卫健局)
编辑:杨欣欣(桐庐县凤川街道)
校对:闵婕 刘伟 周正英琦
欢迎积极投稿“桐豌豆”
稿件要求:
以评论文章为主,积极向上,观点鲜明,严禁抄袭,1000字左右
投稿方式:
twdsp2020@163.com(来稿请备注单位+姓名+联系方式,以附件word形式上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