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她说:“感觉你现在社恐好了很多。”
我想了想,说:“有吗,我好像只是比以前会闲聊了而已。”
有一阵我还挺为自己不会社交而苦恼的,虽然没有很影响生活,但会让我失去很多机会。
后来我逐渐发现,其实「社恐」,恐的是不知道该如何与别人聊天。
怕尴尬,怕犯蠢,怕出丑,怕冒犯到别人,怕不知道说什么,怕空气突然安静。
我们和熟人之间可以轻松愉快地聊天,因为彼此很了解,不会没有分寸,也不会让对方难堪。
但往往是和不太熟又不得不面对的人聊天时,因为不知道对方的心理界限,对每句话的反馈都是未知的,所以就会感到不安。
当我学会了和不太熟的人「闲聊」后,这个问题就很少存在了。
因为闲聊,意思是为了打发时间,没有目的的聊天。
所以在这个过程里,你不需要对对方感兴趣,对方实际上也对你不感兴趣。
不用强迫自己讨好,担心负反馈。一切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已,根本不需要投入额外的情绪劳动。
想清楚了这点,再来说说怎么克服社交恐惧,开启闲聊模式。
1、不必恐惧,其实任何人都会说错话
我以前害怕社交,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我怕我说蠢话,或是词不达意,冒犯到别人,让谈话场景变得尴尬、丢脸。
其实,每个人都会说错话,再聪明的人也逃不过犯蠢的时候。
不信你看看各个真人秀就知道了。
能上电视节目的人,除了素人,几乎都是明星以及各个领域里的佼佼者。
但你想想,这些普罗大众眼里的“聪明人”,节目播出期间因言论不当挂在热搜上挨的骂还少吗?
这些“人精”都会说错话,做蠢事,那我们普通人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借用编剧赵冬苓老师的话:
“什么人会说蠢话?答案是所有人,尤其是聪明人。
当自我感觉良好时,当感觉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时,就容易说蠢话办蠢事。
而真正聪明的人仅仅表现在,他会反省,自己说了蠢话事后会自知,而不会拿着愚蠢当个性,仅此而已。”
既然说蠢话是一种常态,又何必恐惧呢?
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吸取教训,在不断犯错中迭代更好的自己而已。
允许自己犯错,才会让自己有进步的空间。人不是生而聪明,而是学而聪明。
2、不付出情绪,也就很难犯错
文章开头提到过,闲聊,是不需要投入情绪劳动的,因为你们的目的是为了打发时间。
过年期间亲戚们的催婚,他们是真的在意你结不结婚,啥时候结婚吗?
并没有,只是因为过年会放假,大家很闲,要找话聊来消耗时间。
类似的场景还有:不太熟的同事问你的隐私,同宿舍的舍友打探你的家境……
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之所以难受,就是因为太把这场对话当回事了。
既不想被侵犯,又不想冒犯到对方,于是付出了过多情绪劳动,久而久之对社交唯恐避之而不及。
只要想清楚,对方根本不在意你,你也不必在意他,整个流程就会非常高效节能。
对方不在意你,所以你可以不如实回答自己的隐私;
你不在意对方,所以也不必打探对方的隐私;
对话的目的是打发时间,而不是找认同、找盟友,所以不必抒发过多价值观,更不必说其他人坏话。
只要做到这三点,就很难犯错。
如果对方非常没有边界感,非要问让你不舒服的问题,记住,他并不在意你的答案。
可以反问他,可以糊弄他,甚至还可以转移话题。
只要你别太认真,社交真的很难出错,也真的没那么难。
3、多感知周围,而不是只关注自己
其实,我们怕社交,是怕它会带给我们不好的感受。
你担心说错话,伤害到别人,是害怕会被对方讨厌;
你担心自己犯蠢,让场面尴尬,是不想被别人看低;
你担心词不达意,引发冲突,是因为无力处理这种场面。
发现没有,你表面上是关心别人的感受,担心场面是否好看,其实真正关注的一直是自己。
关注自己没什么不好。
但如果放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个需要你来我往,你问我答的情境,你的心思全部花在关注自己的感受上了,你是很难给到别人反馈的,这样的交流必定是受阻的。
不妨把注意力打开来,辐射给周围的世界,而不仅仅是在自己身上。
然后你就会发现,可聊的东西太多了:新开的菜馆,最近刚上的电影,又淘到的好店……
真实世界那么多精彩,只要多感知,你会有数不完的闲聊素材。
打开注意力,聊天就不会只在靠出卖双方隐私提供的情绪价值上打转,社交就会很轻松。
--
或许很多人会说,社交不是非学会不可,不会社交的人照样可以活得很好。
但我之所以一直在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是因为我相信技多不压身。
人生有那么多可能性,多掌握一点东西,或许人生就会多一点惊喜,何乐而不为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