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厨师开平价餐馆,收获一个百亿IPO

文摘   2024-12-20 11:06   宁夏  

用时不到一年,小菜园就成功跑步上市,羡煞一众餐饮企业。不同于其他老板,小菜园创始人汪书高是带着兄弟们一起上市的,一把催生上百名新富豪,让他们实现了财富自由。按照92.99%的总持股比例和开盘市值计算,他们的集体身家接近100亿港元。并且,在上市之前,小菜园还突击分红,把4.4亿元揣进了老板和持股员工的兜里。

作者 | 林木
编辑 | 吴跃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被对赌协议催着跑步上市

IPO折戟的餐饮企业有很多,打工人再熟悉不过的老乡鸡、绿茶、杨国福皆榜上有名。但来自安徽铜陵,做徽菜起家的小菜园,上市之路却走得异常顺利。

12月20日,小菜园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菜园”)正式在港交所敲钟,每股定价8.5港元,开盘就涨了7%,总市值达107亿港元。
随着小菜园顺利上市,现年52岁的安徽铜陵人汪书高,终于圆了上市梦,或许还能在今年的胡润百富榜上占据一席之地。
不同于其他老板,汪书高这次是带着兄弟们一起上市的。据了解,小菜园的门店大多由总部和员工一起开,公司有上百个股东,每个变成股东的员工都拿股份,一起享受公司成长的红利。在小菜园的股权结构中,汪书高将自己的股权分成了七份,一份自己全资持有,一份与高管共分,剩下的五份则留给了集团的100多位核心员工,与他们共享超过40%的股权。
对于这么做的原因,汪书高曾透露:“如果只有我自己赚钱其他人不赚的话,我心里会感到不安,觉得对不起他。”
回溯汪书高的来时路,是一段典型的出身寒门、白手起家的故事。早年因家境贫寒,汪书高早早辍学做起了厨师,结婚后开了家主打安徽菜的“夫妻店”,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再之后,汪书高用赚来的钱投资开商务酒店,以亏损、失败告终,兜兜转转,又重新回到老本行,决定做“好吃不贵”的平价中式餐饮,小菜园应运而生。
小菜园走到台前,走进舆论场,不过最近两三年的事儿。2022年,一些餐厅未经许可使用“小菜园”的名字,被小菜园起诉,最终后者胜出。也是从那时候起,不少人才后知后觉,原来有个来自安徽的餐饮集团,名字就叫“小菜园”,还已经开出了上百家门店。
再之后,加华资本的几笔投资,又添了把火,让小菜园在餐饮界的热度更高。
2022年11月和2023年6月,小菜园发行过两轮可换股债券,认购方均为加华系,两轮认购金额共计4亿元,之后转换成优先股。2023年12月,小菜园又发行过一轮优先股,加华系出资1亿元认购。算下来,加华资本前前后后花了5亿元,认购了小菜园7.01%的优先股份额。
在消费领域,加华资本算是响当当的存在。无论是做餐饮的老乡鸡,还是卖食品饮料的今麦郎、东鹏特饮,背后站着的都是加华资本。再加上2023年前后时值“消费投资寒冬”,一时间,小菜园被冠以了诸如“中餐尖子生”“隐形巨头”“中式正餐扫地僧”等名号。
也是来自加华资本的投资,以及某些“对赌”般的条款,让小菜园不得不加快上市进程,甚至在第一份招股书失效当天,就立马提交了最新版本,生怕耽误上市进程。
根据相关约定,如果小菜园撤回上市申请,或者未能在递交招股书后的18个月内顺利上市,加华资本享有赎回权。此外,如果加华资本的优先股投资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换成股票,也将触发相应的赎回条款。招股书还披露,倘若公司上市后市值低于加华资本投资后估值的130%,将用四种形式补偿,如无偿转让股份、提供现金补偿等。
幸运的是,小菜园的上市进程很顺利。从今年1月16日首次递交招股书算起,到12月20日最终敲钟,前前后后用了不到一年。对比看同行,老乡鸡、老娘舅都在2023年宣布终止IPO,之后再无动作,捞王、杨国福、绿茶也都一直走在“求上市而不得”的路上。
同样幸运的还有汪书高本人和小菜园的股东们。上市前,小菜园至少有三次大额派息,共派出4.728亿元。其中,汪书高和其他股东合计持有92.99%的股份,把将近4.4亿元收入囊中。加上小菜园顺利上市,汪书高和上百位员工的财富更是水涨船高。

店多了,翻台率却在下滑

小菜园能顺利上市,主要是因为有业绩支撑。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2021年至2023年,其营收分别为26.46亿元、32.13亿元和45.49亿元,三年累计104.08亿元。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7亿元、2.38亿元和5.32亿元,三年赚了近10亿元。
对比看行业大盘,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及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6.3%和20.4%。同期,小菜园的营收增幅分别为12.20%和41.58%,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再进一步拆解,小菜园业绩亮眼,短期靠的是快速开店。从2013年开出第一家店算起,小菜园花5年时间,到2018年开出100家店,之后仿佛按下加速键,到截至2023年底的5年内,又新开出400多家店。截至2024年7月8日,小菜园的门店总数为623家,远高于麻六记、费大厨、绿茶、外婆家等网红餐饮品牌,并且这些门店全部是直营店。汪书高曾告诉《财经天下》,“小菜园永远不会搞加盟”。
从长期来看,主要是卡准了“平价”定位。近些年,从萨莉亚到塔斯汀,从蜜雪冰城到甜啦啦,一众餐饮企业逆势跑出规模,无一不是靠的“平价”。
大众点评上,小菜园最贵的一道臭鳜鱼,售价138元,其他诸如炒青菜、土豆丝、辣椒炒肉等家常菜,售价在十几元到三十多元不等。即便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人均也只要七八十元,很有性价比。
有铜陵本地人在小红书上回忆,小菜园当年在铜陵开第一家店,很多人是奔着“量大不贵”去的。其他网友提起小菜园,不少用的也都是“便宜”“价格实惠”等词汇。
安徽菜,作为八大菜系的末尾,不像川菜、湘菜,有吸引眼球的大单品,也不如鲁菜、粤菜有普适性。或许因为如此,小菜园讲的,一直是“好吃不贵”的故事。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小菜园堂食客单价稳定在65元上下,和同样讲“性价比”故事的绿茶餐厅不相上下。2024年,为了顺应消费趋势,小菜园还下调过一轮客单价。
靠着资本加持以及顺应消费者喜好的“平价”定位,小菜园快速跑出规模,并顺利登陆资本市场。但接下来,摆在其面前的问题也不少。
首先是如何平衡开店速度和单店营收之间的关系。
小菜园在招股书中表示,计划在2024年、2025年、2026年分别新开160家、190家、230家店,相当于用3年时间再造1个自己。其募资意图,写的也是要“持续扩大门店网络”,并且为其匹配供应链和数字化能力。
加速开店,小菜园为的是跑马圈地,趁着同类竞品还没跑出来之前,抓紧时间占领市场份额,抢占消费者心智。但无疑也会导致消费者被分流。
招股书显示,2023年,小菜园的同店翻台率为3.2次/天,低于2021年的3.4次/天。2024年前4个月,该数据进一步下降至3.1次/天。与此同时,2024年前4个月,小菜园的同店单位面积日均销售额较之2023年,同样有所下降,从77.4元降至73.3元。
小菜园需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则是,随着品牌加速进入高线城市,该如何控制成本,保证盈利能力。
早年间,小菜园走的是“下沉”之路。2021年以前,小菜园的所有门店里,分布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占比超过50%。也因为如此,小菜园过去充分享受到了低线城市租金、人工的红利。但要想提升品牌影响力,进而孵化更多子品牌,小菜园必须往大城市走。
事实也的确如此。截至2024年4月底,小菜园在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的门店占比达到55.1%。但与此同时,费用开支也随之增加。
2024年前4个月,小菜园花在广告促销上的费用达到2062万元,同比增加42.73%。同期,小菜园用于原材料及消耗品、员工、使用权资产折旧、其它租金及相关开支的费用同比增加14.73%,高于营收增速的12.0%。
考虑到小菜园主打的是“平价”标签,随着大城市门店占比不断提升,相关费用支出增加,小菜园的盈利能力将会持续受到考验。
此外,本着“多条腿”走路的原则,餐饮集团大多会孵化子品牌、做副牌,为的是分散风险、打开增长空间。在这一点上,除了“小菜园”这个品牌,小菜园还拥有“观邸”“复兴楼”“菜手”等多个品牌,其中“菜手”瞄准的是社区餐饮市场。但从目前来看,“小菜园”仍然是营收大本营,99%的营收均来自于此。

安徽老板喂饱了很多人的胃

随着小菜园顺利上市,“安徽帮”的战绩簿又成功被添上一笔,他们开餐饮店,喂饱了无数人的胃。

虽说徽菜本身存在感不算高,不如川湘菜有话题度,但放眼中国餐饮界,“安徽帮”可谓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北京,流传着“安徽人撑起北京餐饮半边天”的说法。无论是常年门前排大队的,卖烤鸭的四季民福,簋街的小龙虾店胡大饭店,还是给打工人供给一日三餐的巴比馒头、南城香、老乡鸡、管氏翅吧,卖茶饮的甜啦啦,背后站着的,清一色都是安徽老板。
假如扩大视野,把目光放在连锁店之外的流动小摊、早餐铺上,问老板来自哪里,得到“安徽”这个答案的可能性也高于其他。
江浙沪一带,一到晚上就推车卖炒饭、炒面的街边流动小摊,也大多是安徽人经营的。文化学者马未都曾经观察,北京做早点的,十有八九是安徽人。甚至不止北京,全国早餐圈还有着“10个早餐店,9个安徽人”一说。
干餐饮是门苦差事。如今在餐饮界叫得上名号的安徽老板,大多有一段家境贫寒、辍学打工做餐饮养家的故事。巴比食品创始人刘会平,初三辍学打工,为了学面点手艺,“几百公斤的面粉,天天用手揉”,每天凌晨两点起床,一睁眼就是干活。胡大饭店创始人孙玉珍,家里有8个兄弟姐妹,因为上不起学,只能借钱到北京打工。
小菜园老板汪书高同样如此,父母都是农民,一家人以种地为生,因为家境贫寒,他18岁就步入社会,干了近十年脏活、累活之后,才走上做餐饮的道路,是个完全靠双手打天下的“创一代”。他曾向《财经天下》强调,“我不是民营企业家,我只是个‘店小二’。”也正是由于过过苦日子,他才将小菜园定位于“平价”。
除了能吃苦,安徽餐饮人的共性还在于,愿意“传帮带”,甚至用切实的利益进行捆绑,小菜园就有上百个员工股东。
受限于地理位置,安徽省内人均资源并不丰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镇化浪潮拉开大幕,无数安徽人走出家门,到全国各地,靠餐饮这门门槛不高、启动资金不多的营生扎下根。再之后,做小餐饮挣到小钱的安徽人,捎带手给同乡传授些经验,生意规模更大的安徽人,则是通过聘请同乡、师徒制等方式快速扩张裂变。
比如管氏翅吧,曾经一度有70%的员工和老板是同乡。四季民福成立三年后,也让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
凡此种种,让安徽餐饮迅速积蓄起力量,继而在“平价餐饮”爆发的当下走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面前。
不同于新消费品牌,大都有着外企背景、高管履历的创始人,擅长营销玩法,“安徽帮”普遍更朴素低调,“好吃不贵”是关键词。南城香在打工人群体里走红,靠的是低价早餐和“穷鬼套餐”。只花3元,就能在南城香畅饮牛奶、豆浆、粥等7种类型的饮品。和朋友在小菜园吃顿饭,人均50元到70元,有肉有素。
而当“安徽帮”集体走到台前,又循着不同的方向,走出了分岔路。
因为“传帮带”和家文化,安徽餐饮天然与资本、加盟模式不太对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以直营为主,南城香甚至将拒绝资本、拒绝加盟这件事,写进了公司“宪法”。
但发展至今,胡大饭店早已成了新品牌,通过新品牌开放连锁运营。老乡鸡、小菜园则是坚定牵手资本,走上了上市扩张的道路。如今随着小菜园顺利上市,业绩增速、盈利空间、子品牌探索,都悉数摆在了这位“徽菜新王”面前。
END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财经天下杂志公众号

财经天下WEEKLY
《财经天下》周刊官方账号,提供有品质的深度报道,讲述中国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的精彩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