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ob Bender副教授
做客“走近哲学·走进社会”系列讲座
11月29日下午,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邀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哲学华山菁英副教授Jacob Bender讲座在榆中校区作题为“On being ‘without-desire’ in Lao-Zhuang Daoism (论老庄道家思想中的‘无欲’)”主题讲座。讲座由学院Mark Kevin S. Cabural 青年研究员主持,金涛教授作为与谈人参与讲座,外国语学院Jake Buck老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哲学华山菁英项舒晨教授等师生现场聆听。
讲座内容
讲座的核心内容围绕道家哲学中的“无欲”思想展开。Jacob Bender首先解释了《道德经》内容中一些理解难点,包括相对主义、非道德主义、利他主义和节俭等概念。他认为,这些观念在道家哲学中并非绝对,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对《道德经》的深入解读。
/
接下来他引出了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这一重要概念,“无为”并不仅仅是“自然行为”。这个词包含道德层面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道德话语的角色。成为无为的人也必须做到“无知”和“无欲”,因为欲望(desire)和知识(knowledge)都阻碍了我们对事物以及世界的正确认识。
随后,Jacob Bender引用了《道德经》中的多处论述,深入剖析了《道德经》中关于“无知”和“无欲”的概念。他认为,“无知”并非真正的无知,而是指超越具体知识、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认识;“无欲”也并非完全消除欲望,而是指不被欲望所束缚,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此外,Jacob Bender还探讨了道家哲学中关于“物”的理解。他认为,万物皆处于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之中,没有绝对的界限和分离。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实体主义观念形成对比,展现了道家哲学对世间万物独具一格的理解。
西方哲学家有时可能将《道德经》解读为一种彻底的禁欲主义,认为它完全反对所有形式的欲望。然而《道德经》并非简单地反对所有欲望,而是反对那些阻碍人们理解自然和谐与整体联系的文化习得欲望。
最后,Jacob Bender对道家“无欲”思想的社会伦理意义进行总结。他认为,“无欲”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一种超越个人私利的心态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在当今社会,无欲思想依旧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结评述
金涛对Jacob Bender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评述,他认为Jacob Bender提供了西方语境下有关道家理论新的视角、理论和术语,可以启发学生从伦理学、逻辑推演等角度理解道家思想。在场同学也积极踊跃举手提问,问题涉及道家哲学中“无”与“有”的关系、庄子齐物论中“吾丧我”以及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理解等问题,Jacob Bender一一进行解答,并分享了老子和庄子对“道”不同理解之间的关系,讲座在哲思与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片 | 敬怡菲
文字 | 孙依梵
排版 | 马欣怡
编辑 | 满吉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