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21

文摘   财经   2022-04-24 18:09  



前言

朴树写猎户星座的一个旁白


有些东西,如果那个感觉你当时没有记录下来,可能就再也找不到了


丑陋的写作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秩序与治理


之前跟朋友举过一个例子,举的例子是麦加。


麦加是伊斯兰圣地,当越靠近麦加,整个空气中都充满了虔诚。但是问题来了,站在麦加最中心的人是怎么去看这个宗教呢。


我没有依据,只是猜,规则的制定者,和我们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所以回到现在的社会里,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识。


也就是大众所认识到的,是大众应该认识到的,而真相与真实,在所有的主流传播媒介之外。


人与人之间是社会之间的共生关系。但是国与国之间,商业与商业,宗教与宗教之间是不死不休的竞争关系。并且这种竞争与博弈是完全没有道德可言的。


君主对于残酷这个恶名不必介意,所应重视的倒是不要滥用仁慈,因为仁慈会带来灭顶之灾, “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 马基雅维利


道德是最被人们所接受的,所谓公序良俗。反过头来,有两个问题,道德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国与国之间充满了无底线的竞争。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道德是一种秩序。


参与者在秩序中,自然以随波逐流为最好的选择,这是熵值最低的选择。但是,如果角色变为秩序治理者,或者秩序的制定者。他们要面临的是另外一层更严格的反抗。

秩序奖励秩序的维护者,惩罚秩序的博弈者。这是秩序的本意,所有的秩序都是如此,所以在秩序下,参与pos是最好的选择。当秩序变更的时候,最好的操作就是上海荣家的两边下注,无可挑剔。这是大家族真正的智慧。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一个伦理问题是,为什么富人的道德和底层的道德有如此大的偏离。本质是他们面对的秩序不同。大宅门里郭宝昌纪实到,培养下一代家主,是从14岁开始教他们抽烟,喝酒,不保持正常的作息,等等等等。本质是在不同的秩序下运行。


回到道德经: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层没有秩序的观念,所以有秩序,下层让自己不丧失秩序的制约,所以没有秩序。

所以都是错的




在a股应该做什么投资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从体量上来说,美股的科技公司的利润,是在日本的科技公司的十倍。所以美股的科技公司的估值也是日本科技公司的很多倍。


股票对应的是公司估值,而公司的分布对于国家实际上是差别很大的。


当然这里有个概率很赔率的问题,成长股有赔率,这个是不适用的。但是对于资产配置来说,或者说严肃的来说,做投资这个词,应该还是适用的。


所以很简单,去找市场的共识最大的标的,然后再去找对应的细分行业,这是在整个市场里边际效应最强的标的。


美股来说,整个市场最好的标的,就是科技股,所以在美股做行业投资最好的就是科技行业。


a股就是茅台,所以a股的白酒常年是最好的行业指数。白酒(消费品)+券商这两个行业应该是a股的根。可以去做投机,但是最后的行业配置,大概率还是要回到这样一个情况下的。这是在茅台始终是a股第一市值的前提下,基于投资这个逻辑。


至于a股的科技股,抱歉,在没有真正引领市值的科技公司在a股的前提下,这个逻辑不是那么成立的。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本质上还是每个国家最好的公司不一样,股票是公司的特征的抽象体现,这是本质,所以这是逃不掉的。


巴菲特和芒格曾经对于在日本股市找不到合适标的表示叹息和疑惑,他们认为日本很多企业会放弃很多利润,然后在多个地方建厂,并且内部是日本特色的制度,每个地区的公司差异非常大。


某个阶段性的共识,代表的是最好的流动性。流动性是二级市场中最难伪造的东西。我们只能赌历史的重复,同时也只能赌现状的重复。


财富来自于信仰


我们再读一些小说的时候。很多小说都会引入一个系统/金手指来解释逻辑的不合理性。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类似修改器的东西。 


它在小说的结构中,代表最不合理的能量来源。所有的不合理因为有了系统所以合理。 


无家之犬讲连接,中国古代文化讲禁欲,宗教很多讲共同体,使命,罪。本质上是让个人从个体的能量内耗中走出来,连接到更高的能量处。 


如果以正常论,市场充满了波动,对人性的反制,或者这么说,市场中充满了人性的痛苦。那么谁有可能从市场中获得财富呢。我原来的思考是靠逻辑,或者信息。但是我现在觉得,逻辑根本没用,信息都是错的。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信仰。


信仰是更高的能量来源。当你和信仰连接的时候。人性中的贪婪,恐惧都会自然消失。这是外来的,内在的是,与更高级别的能量来源。这是跳出当前困境的唯一途径。


如果我们检查一下身边的人群,财富是如何归集的。财富是归集到那些稀缺的人的身上,而信仰本身,是最为稀缺的品质。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学习的,经历可以说是际遇,只有信仰,需要主动的选择才能获得。信仰,而非单纯的趋利避害,在中文的语境下,是一个无比稀缺的品质。


人是趋同的。被环境所感化的,在随波逐流的。人在偶然的生命中,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偶然。无处可去之外,一点一滴漂浮在偶然的海里。但是人的一生真的是偶然么?可能是,但是单从感受而言,则感受必然和“你”这个体相关联。


高贵的灵魂意味着更高的能量耗散速度,而作为代偿,需要结构来进行支付。信仰是一种解决能量耗散的结构。“信神和不信神的人,品格有天壤之别”。这个神是代指,不仅限于神。而天壤之别的根源,在于信仰这个结构代替个体支付了耗散的能量。


财富也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代表着相对的优异与能量的捕捉。它令人迷惑在这里,当你保留了对财富欲望的时候,你的思维就和最多人趋同,你会体验更深的人性波动与痛苦,而这些铮铮好离财富越来越远。没有人能够在想要财富的时候,承担财富带来的巨额波动。我们想要的是欲望驱使,或者这么说人的名字就叫做欲望。但是这种驱使,会让人更恐慌,更贪婪,更罪孽,更福址。这是一个互斥的结构,你总得找些什么,覆盖在赤裸裸的欲望之上。


如果说这是一场演出,演员的快乐是知道自己在演戏还是知道自己不在演戏,或者观众的快乐是建立在清晰的知道自己在演出的边界之外。信仰是最好的隔离。


只有信仰才能带来财富。或者说财富在信仰的基础上。


内卷的本质是什么


ai+法家+集体主义 = 现实世界战无不胜


这是属于调度的力量


资本/人工收入,从1960年后逐步下滑,问题是个人无法参与到利益分配当中。


财富都是由20-30的年轻人创造的,只是他们参与不到分配流程里去。


ai加重了这样的现象,生产力的提升,消灭了生产者本身。而技术/作为生产资料消灭了人的重要性。



项飙对内卷的定义是非常好的。


“竞争不完全是一个水平的,双边关系的。竞争从来都是一个三角关系,因为竞争它需要一个一个的第三方来确定。在最普遍的模型里面,比方说像体育竞争,当然你需要一个第三方,一个裁判,或者说一个经济的集团社团,确定竞争规则。这个是第三方。今天我们同学和同学之间的竞争,其实完全是由第三方来控制的。我们原来认为竞争是因为资源有限,是因为大家所谓供给需求关系不均衡。但是如果我是一个村长的话,如果我今天发明出一种方法,让所有的人互相竞争,最高的奖赏是我对他的认可,这样我作为一个村长是不是非常舒服?所谓的短缺,都是人为的。什么样是好的生活,什么样的东西是有体面的,这不都是人造的?”



价值来自于生产,分配来自于消费。


为什么增量很重要


我们都知道茅台是中国最好的企业。

但是到茅台工作本质上和在外面工作没有任何的不同。工作能力门槛极低,但是利润分配效果极高。


这就是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年轻人是最需要增量的。年轻人的躺平是代表着最敏感群体的反应。他们是社会的最脆弱群体。


首先,财富如果是从服务他人而来的,那么你参与了什么服务是最重要的。而位置又比本身的工作量重要。所以增量长期来看都是社会的最必要缓和剂。


一眼看到底的能力


这两天在研究顺驰的一些资料。


因为时过境迁,所以资料都很真,甚至内训的资料也能找到。一眼看上去,就是孙宏斌写的。


媒体对顺驰的评价都是错误的,你得认真去看,才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理解一点点内容


顺驰的张狂是建立在看明白了房地产行业的逻辑。一个初生几年的企业,屡屡拍下地王,实际上是照搬了戴尔电脑的高周转逻辑。用高现金流高周转去应对高地价,这是当时天下无敌的法宝。


而后这套高周转的体系,被碧桂园,被万科拿过去模仿借鉴,但是最早看明白这个玩法的还是顺驰。


多么厉害啊,31岁做了四年牢出来,出来之后就把这个行业看的底透。


认知是个假概念,什么是认知,说不清楚的。有什么事可以一眼看到底么,这很重要。


预测发生在细小的变动发生之后,而不是之前或者更后。


一叶知秋。


选择就是命运本身


有句话叫起手定终局。这句话没有错,但是让人感觉很悲凉。


很多时候,一个选择错了,其它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给这个选择填坑。这并不是玩笑。


沈南鹏最早做红杉的时候,就定下来 LONG china这个底层选择。如果没有这个底层选择,你做多少,都是到不了现在的红杉的。


"道、法、术、器"


术容易传播,道容易被忽略。


我观察那些真正大成的个体或者组织。描述更多的在自己所选择的道上。并且坚定不移。avc,matt huang, Baillie Gifford 所有资料描述最多的是他们的投资哲学。


没有哲学,没有企业文化支撑的组织,注定是一团混沌。


因为选择就是命运,并且最开始你并不了解这个选择的时候,就决定了这一切。


有很多手法,技巧,能让你拥有一个虚伪的进步的感觉。而,道理和道路,会最终决定你的终局。


bill hwang的悲剧命运(如果是悲剧),可能在他进入老虎基金的第一天就被决定了。


每个选择都是命运的体现,慎重的对待选择。



选择和常识是两方面的事情。

能依赖常识最好,单有时候是看不到常识的


前路漫漫,不见归路


前面两天和一个前辈在聊读书。向我推荐都是古希腊的书。

从色诺芬到希罗多德。我凭借自己的积累巧妙的应答,避开困难的部分,但是实际上聊天的感受是我的无能为力。他懂希腊,他读了十几年希腊,我不懂。他跟我说,我渴望有价值的回应,我做不到回应。

那天我后面和另外一个朋友讨论,结论其实是,人是孤独的。你越精深,越厉害。就必然越孤独,这是必然的。



我们所凭借的东西,很多都是站立在巨人的肩膀上的。xx教授这么说,xx老师这么说,xxx这么看。这种看法很安全,给人以安全感。就像陆羿的一次表达。你觉得厉害的人,要么不说,要么说的就是对的。


但是当你走到前面的时候,当你有些研究,积累和品味的时候。比如审美之于千利休。


千利休从什么地方可以去借鉴美,千利休从什么地方可以去学习美。千利休是日本美的定义者,但是谁有资格或者如何去定义千利休的美。好坏优劣由谁有权定义呢,独自愚钝浪费时间也比定义这些好。前路漫漫,不见归路。


所以对于表达我现在有另外的看法,当你需要表达的时候,很多时候不一定对。但是大部分的表达一定是不用看的。世间有千般,我只取我这一瓢。不是对错缤纷与否,而是我时间有限,我只取于此。


愚钝比聪明好。


想起孙老板的一篇微博,以此结。


当你年龄越来越大,当你经历了很多事,你就会知道,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是:常识。当一件事用常识判断是对的时候,它肯定是对的;当一件事用常识判断错的时候,它肯定是错的;当一件事用常识判断不出对错的时候,你最好别干。制定政策的人,缺常识。


机制的微妙之处



看到段永平的评论。


“老干妈更换原材料和工艺导致口碑下降”。

而在国企体制下,发生的概率低很多。因为国营企业守旧不犯错,所以这一点上在产品工艺保持上,反而成为了一个优势。


陈启宗的致股东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人观察亚洲股票市场数十年,并一直参与其中,本人大概知道家族控股公司的隐患。香港交易所有很多这类公司。尽管有相当严格的规管,包括联交所规则,仍然有少数公司可能在合法地剥削小股东。这类活动应该尽量减少,但也不要不分精华糟粕,完全抹杀这类公司的特点。这类上市公司还是有其明确、独特的优势。


不论是直接由家族成员管理,还是由专业管理人员在控股股东监督下管理,管理层基本上不会被取代。这样,高层行政人员便能放眼远望,为社会创造一些有意义的事,恒隆就是此类别的其中之一。


如果恒隆不是由家族控股,又如果本人只是位外聘高层,会怎样呢?本人于1991年接任主席,当时公司在过去20年表现平平。直到2001、2002年,公司才开始跑赢同侪,并且保持优势至2012年。如果本人不是代表控股股东,公众投资者会给本人十年时间让公司重回正轨吗?本人对此表示怀疑。“


所以必胜的观念性,一个优于另一个,大概率是幻觉。真实世界大于抽象思维。


福山于1992年写下《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真的是终结么?不一定的。需要放下观念,往前看。从不同的,甚至认知中略微不公平,独特的各种机制中,去更多的了解这个机制。然后加以利用。


可以观测的数字


人类擅长抽象。


抽象意味着把问题削峰填谷,放置到一个一个固定的盒子里。

好处是可以简单轻便的去理解。坏处是,容易被抽象涵盖独立性。


在公司里,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怎么把公司的业务抽象到可以观测的数字。财务报表就是最经典的抽象。好处是有了一个一览无余的标准,坏处是,可能看不到更重要的商业模式以及企业文化。


这一点在很多企业被称之为数据驱动,我理解的是,这实际上是关于,怎么理解当前的处境


但是这一点是可以借鉴到生活当中的,如果给自己的生活设定几个数字作为观测指标,你会怎么设置?


比如企业可以抽象成,财务,企业文化,生意模式等等

个体可以抽象成什么呢?竞争方式,现金流量,时间分配,影响力和朋友数量,等等等等


这是我最近在琢磨的问题,怎么能够确定一些可以观测的指标,这种简单并且跳动的数字,对复杂的生活有简化的作用


分类是个基本问题。


这是我很久之前的观点,偶尔想起来还是很有裨益。


钱有“辛苦钱”,“血汗钱”,“躺赚”,"睡后收入"之分,不是说多寡问题,而是辛苦程度完全不一样。


企业有“人力密集型”,“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甚至“信息密集型”,“经验/人性密集型”。一个企业到底靠什么赚钱,决定在这个企业内部参与工作的辛苦程度。资本密集型的企业,虽然卷,但是一定比人力密集型的企业更幸福。


伯克希尔哈撒韦再怎么辛苦,也比立讯精密幸福一万倍。


而资本密集型的企业,一定程度上是比“人力/科技”密集型的企业更长久,更稳健。而科技密集型的企业,往往增量更大。如果有这个分类的意识,可以在没有开始事情之前,就有一个明显的判断。这个判断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企业本身机制也有分别。控股企业,家族企业,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各有优势和长处短处。这些里面,家族企业会更有耐心,更适合做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因为不会有外部股东的变动。国企更适合做固定工艺的消费品,段永平说,没有人愿意去修改飞天茅台的工艺,这是体制的优势。每个分类有合适的长处,这是在此之前就可以有所体会的。



另,很多分类的迷人或者失败之处,要体验过之后才知道为什么。分类是基本的建模。尤其是基本的,已经成型的分类,要认真学习。选择决定命运的前提是知道你的分类在哪个分类里。


理性的人是很少的。


losing is fun。


失败也是一种趣味。

这是我最近体会到的。当你太执着于胜负的时候,会失去这个游戏的乐趣。

而国内的很多游戏,都是在滋生和利用人性这样的一点不好的因素,简单来说,他们在加深这个负面情绪循环。


它们很强调赢,各种设计的角度去强调赢的奖励,鼓励你对胜负的偏执感。而这种偏执感会挤压你在这个游戏中的空间。这种挤压感让人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希望通过对自己的单调和重复,以赢为唯一和最终的乐趣。


如果我们跳出来,理性的思考一下,结果其实没有乐趣,或者结果是一种虚假的乐趣,真正的乐趣在过程中。所以我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对我喜欢的游戏进行有意识的识别。我对鼓励赢的游戏开始充满警惕。


鼓励输的游戏难能可贵。不是鼓励你去输,而是意识到在输的时候也有乐趣和意义。如果只有赢有意义,那我起码有一半时间是白费功夫,如果输也有获得乐趣,那么这个过程就变得缤纷了起来,你会发现在中间的每一分钟,都与结果无关,只和当下的时间投入相关,时间是公平的,你获取了乐趣。


中文的环境里,鼓励赢,每个人都是输不起的,就像游戏里,长时间的精神紧绷和无聊练习,获得是一个赢字。这个可能是从最早开始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勤劳和胜利的自我实现是一种文化。中国文化环境里,缺少一些在桶里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一样的悠闲。每个人的一生,要么在活着,要么在勤学苦练,要么在被生活挤压,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真正快乐的时候。


你说咱长这么大容易吗?打在胎里,就随时有可能流产,当妈的一口烟就可能畸形。长慢了心脏缺损,长快了就六指儿。好容易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一不留神,还得让产钳把脑子压扁。都躲过去了,小儿麻痹、百日咳、猩红热、脑膜炎还在前面等着。哭起来呛奶,走起来摔跤;摸水水烫,碰火火燎;是个东西撞上,咱就是个半死。钙多了不长个,钙少了罗圈腿。总算混到会吃饭能出门了,天上下雹子,地下跑汽车;大街小巷是个暗处就多个坏人。你说赶谁都是个九死一生。这都是明枪,还有暗箭呢。势利眼、冷脸子、闲言碎语、指桑骂槐;好了遭人嫉妒,差了让人瞧不起;忠厚的人家说你傻,精明的人家说你奸;冷淡了大伙儿说你傲,热情了群众说你浪;走在前头挨闷棍,走在后头全没份;

这也叫活着,纯粹是练他妈一辈子轻功…


内卷很大程度上,都是把输赢放的很重很重。不可以输,只可以赢,只有这一次机会,每次都必须要赢。快乐来自于升官发财,来自于最终的胜利,来自于最终的金牌和第一名。


如果把过程放的更开一点,可能会有更舒服的过程和想法,重要的是放低一点输赢,尝试在输的时候找到乐趣。


忽然想起来最近看的一段很妙的文字,记得虎头蛇尾,原来以为在浮生六记里,翻了也没有,就这么着么。大意是,好像人生也是一场游戏。




日日读经


我们都读过一些令人感动的东西。无论是做事方法还是想法思维上的。但是我们有幸见过的那些,并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哪怕能读懂,还在世俗和做事中被不停消磨,因为你有底色,世事也有底色。


修行就是一种浸染。你知道了的东西,并不是你的。你喜欢的那些也不是,你能背诵的也不是你的。


宗教里面一个人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或者精力在读经。并且是没有休止,我的理解是,人像一张纸,需要慢慢的被环境所浸染。


所幸的是,我们有所选择。某些环境中情绪的浸染特别厉害,这不是我们问题。我们实际上是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环境,经典去慢慢浸染我们的灵魂,从而和世俗事物的侵袭做一个持久的对抗,这是非常重要的。


读一次不会有改变。功课是长期的,需要日复一日的浸染。


不懂才是收获


我这些年有一个惊奇的发现,那些我当时读不懂的东西,往往给我最大的收获。


我最近刚刚清晰的明白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在‘主升浪’里,任何操作都跑不赢buy and hold”,是的,任何。


如果能够清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你天然会对各种带单也好,各种提供五花八门策略的同志,有了天然的抵抗力。


另外一点是。


单一的标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整的参与策略。如何参与这个游戏,在一开始的一开始,就决定了这个游戏的结局。


即,单一标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参与策略。


我如何选择标的,我什么时间买入标的,什么时间卖出标的,用不用杠杆,用什么形式的杠杆,喜欢做空还是做多,喜欢市价还是限价

这个标的的来源是我道听途说,还是自己有所感知

我会被什么样的逻辑/说法打动,我为什么会被这样的说法打动


最后,结局会落在最简单的观念上,也就是落在一些基本的东西上。

每一条简单的,以为常的认识,都需要仔细审视,这决定了模式,也就决定了结局。


人一定需要有偏见,完全从众的认识对应完全从众的人生/结局。


选择题和定义题


二级市场/交易/投资,我现在理解是一系列选择题和定义问题.


非常诡异,第一是我们生活中是不太可能碰见这样的事情的,导致我们完全没有经验,第二件事是,这个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定义如何参与是无比主观的,所以并无通用信息和经验查阅。


我在这个位置往回看总结,最重要的是一系列选择题和定义问题。


比如在交易中你只能看一个要素,你会选择哪个

你认为自己是聪明还是稍微愚笨

你觉得自己重要还是他人重要,换言之,你是不是真的相信自己

大盘和标的本身对行情的权重,哪个更重要

你见过哪几种赚钱的办法,你相信哪些,你选择了哪些

强者恒强和均值回归,哪一个对你更重要

你怎么选择标的和时机

你对本能警惕与否

你对做多和做空怎么看,你会选择做空么

你对杠杆/期权怎么看,你会使用杠杆/期权么,或者更底层的,你相信更多的工具/选择会有更大的盈利空间么

你对策略怎么看,你羡慕天天赚钱的策略么

你对信息怎么看,你对大v的信息怎么看,你对权威媒体的信息怎么看

你对情绪,心态,纪律和体力怎么看,你羡慕或者飘飘然么

你知道哪些常识,并真的明白这些常识,你真的相信这些常识么

你相信指标么,你相信秘诀么



行到此处,其实我的观点如下

少有能在繁复中取得成功的人,看上去的繁复背后也是最简单的逻辑驱动的。

这些选择题可以多做一做,这些选择可能真的界定了行为和结果。

其他的都是常识,只是可能还没有到认识到这些常识重要性的阶段,也就是你也许隐约知道有常识,你不能清晰的表达出来常识,或者还没有跟常识产生过碰撞。


当然我写这些受众会非常窄,它不仅要求你能读,并且要求你有相应的经验甚至是教训。可能觉得看不懂,但是我觉得看不懂的东西,说不定是当下不懂。表达的复杂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因为这真的是事情本身复杂。


553前两天在微博上写了他关于交易的十个点。我也看不懂,但是不妨看看。553的背景我放在最后一行,先看他写了什么。


1,最开始对交易的幻想,大概是找到一个方法,能够预测几十点几百点,就是交易的全部。完全是错的,首先我觉得预测不了,其次,即使猜到,怎么做到才是最重要,可能是交易的全部吧。

2,自信,自负

3,专注

4,有精力,体力,能力面对各种压力。破产压力,交易压力,生活压力,社会压力……

5,有精力,体力能够保持身体健康,作息规律。用体力保持体力,是不是很拗口。有时候累得睡不着,饿的吃不下,大概就这个意思

6,最好的脱困方案就是砍仓。当你无助的时候害怕的时候,砍仓,重来。

7,最好的进攻手段就是浮盈加仓。死扛死拿绝对是很牛逼的交易方式。

8,交易是浓缩的人生。其实个体户或者创业者需要的素质和痛苦,基本都一样。只是交易者轮回次数太多了。可能数不清次。

9,交易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都是赚赚亏亏,后面大概都是交易经验了。

10,用1手去找交易方式是不对的。能够先猛搞到几十几百万最重要。看到太多的人,几首去寻找一个方式,认为2手20手200手20000手无缝连接,消耗在这个上面。除非,没资金没办法





强者恒强与均值回归


我不知道是不是到一个阶段,人就开始信命,或者有更多敬畏感。我现在更相信周期。

周期很简单,叫万物皆周期。无论此时此刻多么的宏大与永垂不朽。


过去的一两年,我们在疫情中生活,身边的大宗商品走出了宏伟的行情。


我们以为永远涨的白酒,或者所谓的漂亮50行情,在今年进入了一个玄幻的风格切换,简而言之,ic起来了。过去三到四年觉得永远不会涨的小市值股票和中字头股票起来了。


更体感的感受在社会周期上,我记得小十年前的时候,所有人蓬勃的在折腾着创业,毕业生的第一选择是民企或者互联网企业。现在风向完全变了,师范和编制成了毕业生的最优选择。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周期的左侧,我们在强者恒强的正反馈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第一次听到不以为意的事物,慢慢成长成了庞然大物。先涨十倍的股票,必然先涨一倍。这就是动量的真实含义。在一个周期内部,这种正反馈循环不停的加强自己。恒大就是二十年中国房地产周期催生起来的庞然大物,他只能是周期的产物。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这个循环到了极致,我们就会面临均值回归的过程。所谓物极必反,这个反。指的就是回归,正反馈的循环,和负反馈的循环,都是有一定的限度。当打到这个极点,不能持续这个动量之后,就面临着这个反馈的消亡。这是物极必反的真实含义。


大白话就是这么说,涨是有尽头的,跌也是有尽头的,但是这个尽头往往会击穿人们的想象力。另外一点是,在上涨或者下跌的这个周期里,价格只是注定被击穿的一个符号。也就是在涨价的周期中,价格会一直涨,下跌的周期中,价格会一直跌。当然这是理想化的抽象描述。过程一定是让大家心理不适的。


所有的参与策略,抽象的来说,都可以归为这两类。在强者恒强中追随,也就是信仰动量,拿时间赌均值的必然回归。这个不仅是交易策略,在工作,选择行业,甚至判断时代上都是这么两个简单的道理。命运里的畅快与曲折有偶然,也有必然。


累计动量过大,就是必然会被释放,无论向上还是向下,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动量是一定自我增强的。






讨厌抽象


我其实有想法,就是说我们大部分人的这个精力或者是很多事情,会感到迷惑本质,并不是因为这个东西本身有多复杂,而是说我们的努力和折腾都在错误的抽象层之上,就是说我们的认识,实际上是被屏蔽了的。


就是在现在这个视频网络公开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原来看不到的资料。我们很多时候假想的假象会成为最大的负担,而且这个负担是无穷无尽的,因为它本身就会错的,所以无论怎么努力,它都无法就能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


我举个例子,就比如说鲁菜的一些经典菜,油焖大虾,葱烧海参。你去看大师真正的手法,都是非常简单的配料和非常干净利落的步骤。如果我们按照我们原来我想象的一样就是说啊,要经历过多少工具,要用多么珍贵的调料,然后这个事情其实是完全南辕北辙。然后就是你往错误的方向就出发了,你基本上是不可能找到一个正确的结果的。


另外我在其他领域也有一些体会吧,其实也是一样的,很多东西并不复杂。但是呢,就是在这个流传的过程中,他被人为的复杂化了。我们都可以有判断力,就是说一个好的东西一定是简单有效直接的,但是这个方法额,我不清楚是不是中文环境的原因,但是我去仔细去看的话,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在做无用功,甚至负作用的。它没有真正的把这个很简单的东西给呈现出来。


这个在软件开发和二级市场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其实,你去说软件开发其实有很多很基本的东西是很简单的,但是很多流行的工具是对外暴露出来是一个抽象层,就是说你需要通过很复杂的方式很复杂的步骤才能到达一个很简单的结果,但是这个抽象层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其实本质上来说就是你,你怎么去去指挥机器去做完成工作,然后只要你能够完成这个最基本的目的就ok了。很多很复杂的东西整个都是没有必要的,

有些抽象可能是说出于好的出发点我去做抽象,但是这个。但是这个抽象层并不正确,反而他成为了的拦路虎,但是还有一部分情况,就是说很多人很多东西都做出来了。它本质上就是为了恶营造一些神秘感,营造一些就是可以去变现的东西,所以他把这个抽象设计得很神秘,神秘是可以换钱的对吧。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就失去了,很简单去理解这个市场理解这个东西的能力。


然后这个东西其实我觉得可能和物理学上的熵有关,就是如果一个东西足够的精简,但是他他他其实要面临的就是说不停地有人在往上去增加的复杂性,一个组织结构或者去做事,最难的,其实就是第一很简单,第二,你能做对。如果你做错了一定是又苦又累的。我们很多苦难的原因是因为们工作在了一种抽象上,这个抽象,有可能是正确的有可能错误的,导致我们触摸不到这个事物的真实的本质,然后只有在认识到事物真实的本质之后你才能够更清晰地去看到这个这个东西,然后你才会有更清晰地掌握的感觉。


这是我现在很讨厌抽象的原因,就是不管是你这个抽象的目的是好是坏,他都会让你远离更原始的一些基本的东西,但是其实最原始的基本的东西其实是不复杂的,当你去面对这种东西的时候你会很简单的有直观的印象,但是在抽象层上你会消耗无数的精力,但是你还是没有感觉,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


比如你在各个市场上都会有一个东西就是经常很流行的战法,它会给你一个模糊的抽象。这个是更可怕的,他会给你营造一个胜率略高于50%或者略低于50%的一个概率这样一个东西。当你被这个抽象充斥的时候,你就更加看不懂这个市场了。市场的本质是供需,或者说你能否预见短时间内的供需变化。当然有很多因素,比如周期,情绪,利率,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各种各样的分析和数学模型以上,这个东西就彻底看不懂了。


这个东西就变得很很让人崩溃了,就是人能够处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你知道的越多,其实在抽象层上你知道的越多。你关注的真正的本质的东西就越少,但是真正重要的是本质的认识,最粗糙原始的本质的认识。所以我现在很讨厌那种,上来就是跟你讲,只有这样才能理解xxx的东西,或者抛出来一个抽象框架的东西出来。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这些东西可能对传播有用,但是对理解没用。



我最近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就是说权利是关于想象和定义的。它会把最直接的东西告诉你,然后其实你就明白了,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比如为什么权利要严控宣传渠道,绝地天通收回致幻权。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的收获,我确实现在特别喜欢这个词,我现在不仅是讨厌抽象,我现在甚至很厌恶,或者是憎恶抽象。思想在抽象里是找不到真实的东西的,需要跳开抽象和因果来看。


或者这么说,你可以知道很多东西,但是你没有必要知道这些东西。人想变复杂是容易的,难得是保持单纯




我们只能赌历史的重复


前两天吧,偶尔写了这句话出来,这两天还是在回想这句话,正好今天有点空闲,我想干脆写下来。


背景是这样的,偶尔和一个朋友聊到美股,币,a股的收益问题。其实表达上来看,a股就是不如美股好赚钱。正好聊到为什么,我当时没有成熟的话,但是一句话蹦到了我的嘴边,我们只能赌历史的重复。


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过去十年或者二十年三十年的认识里,我们知道了太多复杂的东西,比如行情走到极致的反身性,大空头做空三年最终胜利的故事。


我们还聊到微博上value at risk公开去赌ah溢价的回归,就是这种溢价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可以去赌,直观上来看,整个人是不聪明的。有很多更简单的事情不去做,去做一个看上去简单复合逻辑,但是实际上更为复杂的事情。这是傻。


另外在聊的一个问题是,国内没有科技创业的气氛,他作为投资人很受伤。其实结论还是如上的,很简单很简单,我们只能赌历史的重复。国内没有科技创业的气氛这是历史,在真正思维惯性改变之前,就不能做国内的科技创业。


但是其实最简单的,还是去赌历史的重复,选择无脑复制过去的策略,赌过去的事情再一次出现。


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经之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的事情是,当下美股作为资本市场的收益也好,市场的安全性也好,赚钱的难易程度也好,如果高于大a,我们是没必要去赌这个事情回归的。


任何赌第一次的赔率大,但是胜率小。相对而言,带来的是复杂性。或者这么说,在第一次胜利之后押注乔布斯,比在无名小卒的时候押注乔布斯要简单很多。


我觉得高手的生活应该是更简单的,把以正合做到了极致。什么是简单的,就是赌历史的重复。当然这在某些领域是悲观的,但提前预计到这种悲观性,对于长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避免了长期的失利



熟能生巧,策略,和策略分级


我们都读过卖油翁的故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经验,手熟是可以创造自己都惊讶的机巧的。比如b站上有个账号,小乐思鱼,你去看他杀鱼,杀出了一种美感出来,这种美感我们可能就叫它“巧”。


一件事,如果重复的足够多,那么很多时候下意识的反应,事后在自己看来,或者在别人眼里,都是非常充满技巧的。甚至是那种我们觉得常人做不到的事情。


这种事,自己的经验更重要。可以想一下,有没有开始生涩无比,然后自己熟练之后有时候能做到自己都想不到的事情的操作。这个经验是需要记下来的,没事可以多想想。


我对熟能生巧的理解是,我开始不相信那种一夜之间能让你脱胎换骨的课程和秘籍。我的秘籍就是最笨的办法,把事情交给自己和时间,不停的重复,重复的去做,重复的去想,当重复的足够多的时候,有时候那种机巧就自然而然的生出。所以我觉得说一件事情难是不对的,我们能接触到的事情,开始难,重复投入难,但是真正从头难到尾的没有,熟真的可以生巧,并且是生巧的最可靠路径。


第二是策略。


这句话是这样的,就是单次操作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的策略是什么。策略决定结果,而不是单次的反馈。


起手定终局,我理解的起手其实是你坚持的策略,或者你的系统是怎么样的。


就以挖矿为例,坚持冲二池的同志已经没了,不筛选项目的同志大概率在维权。


也不一定是那个策略好,不同时刻不一样的,但是要知道自己的策略是什么样的,这样行动起来自然而然就有了规矩。


自由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因为限制使人自由,而限制是自己找的。策略就是限制的一种,只能做什么,只应该做什么。随机性会把人彻底毁掉,远离随机要从策略开始。


第三是策略的abc分级。


这个非常重要,就是我们有很多的经验和经历,也会懂很多策略。因为总有那么几次是赚过钱的。


当赚钱的时候,很多时候会去想其他人做到的而自己没有经历到的一些思路,所以会在新思路上大仓位尝试。


但是是这样的,就是要对策略分级。


比如成熟的策略定为c级,没有做过但知道的策略定为b级,刚刚知道策略定为a级。



abc三个都是自己知道的策略,但是其实是完全不相等的,理论上来说,只有c级的策略才大概率能让你赚钱。


b和a都是要有很长的投入期,不仅是策略的问题,还有自己和策略的契合度的问题,有些办法确实很好,但是你心里没谱,就事倍功半。


人可能只有在走过的成功的路径上才会感觉舒适。这并不可耻。


重要的是要意识到策略的分级,并用不同的权重区分。


很多失败其实是,对于不熟悉的策略,上了过重的仓位。也就是没有意识到策略分级的问题,熟悉的策略比完美的策略更重要。


保持简单

当我们说人聪明的时候,其实在说些什么。

其实说的是当下环境中,当下信息条件下的最优解。


我们看庄子写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砉然响然,奏刀骋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赞叹其技艺之妙。


但是问题是,庖丁在解牛,牛这个物体很单纯。单纯到可以作为复杂技艺的承载物。


我们不再因为信息匮乏而烦恼,我们烦恼的是信息过载。并且我们更不适应信息过载。

信息匮乏的本质是你可以相信信息,信息过载的本质是你不能相信信息。


我在学习机器学习的时候有个体会。

假设我们有三个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权重,我们去计算最终结果的时候都是很困难的。

人只能处理最简单的事情,人的计算量非常有限。

比如,这个东西好吃不好吃,谁在一面之缘下是否善意。等等,一目了然。


复杂信息推论下,人非常被动。任何事物加上三个前提,都会让人头晕眼花,因为算不过来。


所以解决信息过载,或者信息的副作用的最好方案是,只看那些你自己能算过来的信息。也就是相信常识。


很多时候常识也是需要选择的。


比如在二级市场里,a股做妖股的,他们只考虑动量,不去考虑其他的东西,不去考虑,价值,周期等等。


人一单纯,反而容易出神操作。我觉得相比于没有章法,更大的问题是个人本身的混乱,冲突,不和解。


所以聪明人容易得抑郁症就是因为这点,摄入了太多信息,不知道相信什么。


相信我,你只要做出几个重要的信息支点的选择,你眼前的世界就会无比明亮和清晰。这和知识无关,这和和解有关。


相信价值就去做价值,相信周期就去做周期,相信动量就去做动量。


相信别人是个好人,就和他多打交道。选了什么就信什么,而后再改。不能算太多,人算不如天算。


找到最简单的东西,可以算清就算,算不清就选。远离信息的相互博弈的混乱状态。

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的特征,不去做特别复杂的计算。

让自己保持简单,单纯。

生活也会快乐一些


不用害怕错过,有用的东西没那么多,有害的东西反而很多


回归基本


很多问题要追求到事情的最基本的东西去。


复杂有些是天然复杂,有些是人为复杂。


人为复杂比如表演学术上,体验派和表现派争执了二十年。但是这是个伪命题。这种复杂是看不清楚问题的本质的。

表演就是表演,体验和表现都是表演。

我们见证了很多伟大的头脑被臆造的概念或者命题给困住。

困住最多人的是这种复杂的假问题。

实事求是,指的是脱开抽象去看本质。


回归到事物本源之后,会特别简单。

当你本身特别大的时候,你只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去驱动。这是天然的,如果你的资本特别大,回归到股票对应股权这个根本点上。

越大的东西,只有用简单的东西驱动才是对的。巴菲特如果看盘,他会睡不好觉的。

体量小的情况下,对应的简单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不确定这是不是没有死尽的偷心,只是隐约觉得是这样的。

但是如果你特别复杂,我敢打赌,你一定会出问题。


所以其实回归到创业上,可能是用最小的成本构建长期的核心价值。

这是我理解的创业的核心。这种最小成本,有可能是内部的或者外部的,内部来自于文化,外部来自于竞争,但是终究是这个目标。


企业的本质是服务他人。个人的本质可能也是。

投资是通过资本的方式去服务社会,这点是长期价值所在,只是构建长期价值的熵,可以尽可能的小。

对于交易来说,可能是价格寻找。寻找到了合适的价格。

把价格演绎到合理的地步,这个价格可能是技术面的,也可能是基本面的。

其实就是为什么价格不合理,以及为什么现在是个良好的时机。


本末之别这个是这样的。

总是要有一些东西来充当价值的容器。这是本的部分。

末的部分是指,总是要有特别沸腾的混乱,来当作稳定的阶梯。


换言之,本的稳定性是由末的不稳定性决定的。


以各种链上高赔率低胜率为例。正是这种非常高赔率但是低胜率的混乱存在。

才构建了公链上层的稳定价值。



王石说过超过25%利润,万科不做。这是很有道理的。

利润如果太高,那么是不可持续的。

其实写了这么多,不如八个字。


“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所以末要参与,但是要清楚这是末。长期在末中博弈,必然会出问题。这是规律。


最后一点是,

个人的效率是有限制的。无论怎么提升。

假设交易盈利来自于定价纠正,那么最大的收益,来自于整个社会或者环境明显犯错的的情况下。你无论怎么提高个人效率,都比不上周围环境在特定时间点赋予你的效率。所以无为和等待都是很有效率的,等待那一个时间点的发生,从容上场。

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


把见识作为方法


巴菲特有一篇经典文章,为何股票胜过黄金和债券。

我们可能知道这个标题,应该没有太多人看过这篇文章。


文章中间有一点。


投资,常常被形容为一种现在把钱投出去,并期待将来收获更多钱的过程。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我们的标准更严苛,将投资定义为将现有购买力转移给他人,以期在未来合理地获取更强的购买力,当然是在名义收益的税款被扣除之后。简而言之,投资是放弃现阶段的消费以便在将来有能力消费更多。


高手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对于定义的清晰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假设从这种投资的定义点去出发,就可以清楚的构架起一个以未来现金流最大化为行为的投资体系。即未来现金流最抗通胀,用未来现金流作为来衡量当下的投资选择。非常的清晰。


而不仅仅是价值投资。这四个抽象而不具体的字。


我们知道很多名词,但是我们并不认识他们,我们也不理解他们。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有90%的人都是得过且过的从众人士,他们不理解什么东西,也不创造什么东西。他们处于一个被得过且过正反馈后继续正反馈的过程。简而言之,他们没有真正活过。


清晰的认识是非常宝贵的。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是因为没有特别好的认识所导致的。


最朴素的来说,好东西是比较出来的。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打眼一看就明白。


项飙有本书,把自己作为方法。当你有见识之后,把自己作为方法,就会清晰的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之前时代的问题是信息匮乏,现在时代的问题是信息过载。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让人失去自我的判断力的方法。我相信比较,真正的好东西见过就明白。看评论在这个时间点,这个世界上仿佛已经失去了作用。引导舆论等等,但是当你本身有见识的时候,把自己作为方法,自己去看,去体会,去判断,这是一条路径。


真正的好东西,你一看就明白,不明白是因为你没看过好东西,或者还没到那个年龄。


很多商业模式是建立在人们见识不足的基础上的,这个是我们现在的常态。


简单来说就是坑蒙拐骗,目前利益最大化。存在即合理,只是见识太重要了。


这个好东西,不仅限于东西,也在于选择和生活的填充物。你觉得厉害或者伟大,在真正的伟大面前,不值一提。

最伟大的,眼见心服,不立文字。


见识是一个坐标系,帮助你找到好东西。时间要花在好的东西上,要不然真的太浪费了。


现金流,折现,赔率,概率,秩序


这篇可能会比较乱,可能我想写这个话题,但是没有考虑好是不是要写的太明白。

先开始的吧。


首先第一点,现金不抗通胀,现金流抗通胀。

这是股权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值钱的资产,最高市值的公司,本质上都是现金机器。


在此之外,债权等于模拟现金流,比特币,黄金等,的本质是也是模拟现金流。甚至zjp/微商,本质是通过拉人来模拟现金流。但是没有股权现金流的长期性的。

税也是国家财政现金流的一部分。


有点像大富翁游戏的那个抽象,如果用终局的角度看,拿到现金流的人是最后的赢家。

其次是什么,所有的投资/投机行为,可以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来思考,成长股是最大化未来现金流,价值股是稳固有护城河的现金流

再次,所有选择和行为也可以用现金流来思考,本质是,你的未来就是你现在行为,习惯的折现


人生的本质是你找一个点折现回来。你可以理解成理想或者其他的东西。


赔率和概率如果排列组合有四种情况。做一个四象限出来。


高赔率高概率,高概率低赔率,低赔率高概率,低赔率低概率。


高概率高赔率是偶然事件。这就是牛市,很多人发财是因为时空处于一个高概率和高赔率同时出现的世界。



至于为什么是偶然事件 这个其实高赔率必然是负预期的,长期负预期。简单来说,买彩票是必然赔钱的,这是社会规律,或者说是社会秩序。


相同概率下,选择高赔率,比如做多和做空,假如概率50%,那么长期做多的人注定折现会比做空的人好。


择时的本质是个人行为和时空,市场契合。


比如追高是个目的为高概率的操作 抄底是个目的为高赔率的操作,如果在一个动量充分的市场,追高就是正收益,如果在大a这样缺少动量的市场,追高就是负收益的。


单次择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行为的折现。


很多交易上的反人性 是为了概率赔率设计的。顺人性很多是低概率低赔率。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人为让亏损低赔率,盈利高赔率。

浮盈加仓:赔率的极致。


高概率最终归结为现金流,高赔率最极端的情况是买彩票。积攒现金流,来回买彩票。


当然大卫史文森说,大资金的收益来源,不来自于择时和选择标的。这是最有意思的一个观点,也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可以不关注不了解不解释,然后在跳开这个纠结的棋局外再下一手,也就是忽略那些看起来重要的问题也是一种观点,从其它的点开始优化。


最后是秩序的问题,这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点。

比如高赔率必然是长期负预期,这就是秩序的一部分。分配决定了秩序,秩序决定了其余的一切。


另外一点,简单重复是获得的唯一途径,即一个套路打到底,思考有助于你选择套路,但是行动要回归到单纯重复。


单纯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人类对于一个问题的最优解可能诞生于这个领域的早期而不是晚期。

我们回到人类刚刚开始写诗的时候,最好的诗都是那时写的,此后人们对诗更了解,确是写不出更好的诗来。最好的哲学可能也是,但是我不太了解。

人对于一个东西最好的判断可能来自早期而不是晚期。

我们更了解一个问题的时候,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我的理解就是单纯,因为必然失去。

此外如果任何问题,能够出口得到一个自己满意的解释,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标志,标志着你被经验包裹,失去了无知的快乐和单纯的助力。


empty your minds,

be formless,shapeless,like water.

Be water ,my friends.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凡事都有终结


首先第一件事是⻢太效应,第二件事是均值回归。


简单来说,所有的财富都是在⻢太效应中产生的,强者恒强,不停的自我增强,这就是牛市。


能造就财富的两点,第一是⻢太效应,第二是混乱。


混乱很重要。冰与火之歌里面说,混乱是阶梯,一点不错。只有混乱的地方,才更容易掠夺更大的能量,这是为什么以末致财的原因,只有混乱,才能获得异想之外的财富。


所以判断机会,第一有没有⻢太效应,第二市场是否混乱。这是致财的以末。

所有⻢太效应都会面临一个反身性的毁灭,按照我的理解里,⻢太效应在对抗⻓期均值回归。所以任何一个⻢太效应的结束,都是通过反身性的自我加强后的陨落。这也是为什么末不⻓久的原因,或者用后文的一个观点提前解释。物禁大盛。


高赔率必然低概率,而高赔率和高概率同时出现的时刻是罕⻅的,我们一般叫这个牛市。高概率和高赔率在时空上是不均匀分布的,只有在混乱的⻢太效应中才会出现。


然后最重要的是均值回归,均值回归是宏观和微观上的必然。所以财富的敌人就是均值回归,你获得财富之后,你发现你的均值回归也会变大,这是最自然的道理。


如何对抗均值回归,这是一个⻓期的命题,我个人的理解里,可以把一部分超额的收益转化成线性的反馈,以此来对抗均值回归。资产配置,等等等等,本质都是这个问题。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你读懂了么。


简单来说,没有富裕之前需要依靠⻢太效应富裕,富裕之后的首要命题是对抗均值回归。


这是广义尺度的问题。其他的分析都是扯淡的,重要的是你对一个东⻄的广义的认识对不对,这 就是世界观。比如同样nft这个词,你看到的和其他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违反公序良俗 等等等等,那都是没有意义的判断。 

微观尺度也就术,这个其实就是对概率,赔率的认识,以及对心理和市场本身的认识。

如果你喜欢打德扑会更有体会,当然我不打,我只是知道。


我们可以把赔率和概率做一个四象限,高概率高赔率,高概率低赔率,低概率高赔率,低概率低赔率。


有几个结论。


第一,高概率高赔率在时空上必然是稀疏分布的,也就是所谓的机会窗口,牛市等等。一方面要抓住机会窗口,第二方面最黑暗的时刻要坚持。


第二,低概率高赔率对应的⻓期期望是负值,高概率低赔率对应的⻓期期望是正值。


如果你理解两个结论,其实所有的东⻄都是一样的。所有的交易系统,本质上都是这样的一个东⻄。另外为什么有些交易系统会失效,也取决于上面的阶段。想明白这些就能想明白折现的问题。

然后是对市场和对人性的认识。


这里有两个前提,第一市场永远存在,第二人性永远重复。


这个只能自己去摸索,每个市场不一样的,当然这个市场指交易也指商业。


最后一点是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比如。迂回的路径往往是最快的路径。


时间的景深对于个别事情来说特别重要,理解了景深也就拥有了耐心。景深指每件事情的折现率不同,有些折现率大,有些折现率小。


正反馈,正现金流比想象的重要,它能对抗均值回归。


最后要保持简单,最好的工具都是最简单的。如果一个东⻄复杂,你绝对错了。


因为简单的东⻄才能去适应所有的环境,并且因为这个工具足够简单,所以这个东⻄无比坚固,复杂,适应某个场景不是最好的工具,非常简单,通用,坚固的才是最后的东⻄。


很多时候欲说已忘言,谢谢大家。


木鸡和芦笛
言者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