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切随缘,生死由他

文化   2024-10-16 12:13   贵州  




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来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


——《传习录》




只因世人都把生命看得太重,也不问当死不当死,只管委曲求全,因而把天理丢到一边。


《易经》是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社会之道大一统的学问。被贬于贵州龙场的王阳明,生活充满危机,在面临着随时可能性命不保的情况下,他一边研究儒家学问,一边还研究起了《易经》。

王阳明在最初研究《易经》的时候,并无收获。但随着他的深入解读,慢慢地,他有一种破冰的感觉。这个时期,他内心平静但又满怀喜悦,既看透生死又充满希望。同时,他也领悟到对于一些人一些事不必过分执着,面对挫折与失败,要保持内心的平静笃定。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遗憾的人生才是圆满的。苦乐参半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成功、失败相辅相成,得失永远守恒,这才是人生,生生死死都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白居易的《适意》写道:“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作者借诗词抒发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之情。自古文人多风流,不得志时,他们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希望纯净的大自然能净化他们的内心,忘掉烦劳。王阳明也曾如此,寄情于山水之间,表达内心的抑郁。

缺陷是构成幸福人生的一部分,在追求幸福的时候,不能被花花世界迷乱了眼,要认清生活的本质。人的一生好像一只漂泊在浩瀚海洋上的小舟,没有牵系,但又承载着万事万物。

山山水水系不住生命之舟,个人的意志也是无法被系住的,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独有轨迹,无法彻底改变,只能尽力圆满。如果想要得到幸福,请不要拒绝承认生命中那些必然存在的缺陷。

王阳明还小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当时在京城的他,听到噩耗时痛不欲生。生与死,成了他思考的问题。王阳明觉得,生死之间的距离跟纸一样薄,但是生与死到底是什么,他还不清楚。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逐渐长大,慢慢地经历着生命的种种,后来,他明白人的思想意识才是支撑生命的体系。而这种意识是对养生的重视。人的生死都是顺应自然的,唯有注重养生之道才能将生命持久,让死来得晚一些。

生生死死都不在人类所能控制的范围内,生死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两种状态,它不会以的意志为转移,生命到了终结,人生就该闭幕了。但闭幕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还是会留在人们心中。人生的意义正在于制造那些欢声笑语的过程。

死亡其实可以理解为是生命的升华,含笑而逝,是一种超然旷达的生命观。人生犹如不系之舟,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既来之则安之。生也好死也罢,一切随缘、淡然处之,珍惜眼前的一切,过好每一分每一秒。



文字 | 葛浩文 著《清明:听王阳明讲心学智慧》

图片 | 秀米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文章部分作品来自网络,作者不详。有明确出处的会署作者名称,如未标注,敬请原作者后台联系我们,议定合作或删除,我们将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非常感谢!


往期精彩回顾

王阳明:人要知,亦应行,知行合一
王阳明:你吃了多少苦,就为自己铺了多少路
王阳明:圣人之心如明镜
王阳明: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
荐书:王阳明图传

跟王阳明学修心

ID:ymwxyjzx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阅读原文,直达数字王阳明资源库全球共享平台

若是喜欢,点个“分享”或

让更多人一起“跟王阳明学修心”!


跟王阳明学修心
传承国学经典,彰显文化自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