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经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清晰地阐述了怎样从参比制剂的说明书中,获取到与之相关的辅料的具体信息。这一过程被拆解成多个详细的步骤,并加以细致的说明和解释,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和操作。我们坚信,大家都拥有着优秀的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大家在面对新知识和新技能时,迅速地掌握和应用。在后续的篇章中,将会逐步为大家揭晓如何开展精准的研究,从而能够精确地解析出辅料的用量。解析过程就是一次探秘之旅,每一步都充满着未知与期待,也充满着荆棘和鲜花。所以,在此温馨地提醒各位,请务必系好安全带,调整好最佳的状态,准备好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盛宴。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出发,向着未知的领域勇敢前行,去探索其中隐藏的无限奥秘! -----我是友爱的分割线-----根据前面的文章,虽说不一定能确认参比制剂中各辅料的精确用量,但至少能弄清楚参比制剂里到底用了哪些辅料。这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虽然没抓到最想要的宝贝,但好歹也摸到了个边边不是?要是悲催到连参比制剂中所使用的辅料都没法确认,那可就成了彻头彻尾的盲样测试啦!这种情况呢,完全属于另一个需要深挖细究的领域,不在咱们本系列文章的研究范围之内!根据目前常见的不同类型注射剂的常用辅料,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具体如下:序号 | 类型
| 举例
|
1 | 溶剂 | 水、醇类(乙醇、丙二醇)、油类(大豆油、玉米油)
|
2 | 增溶剂和助溶剂 | 聚山梨酯类(吐温类)、泊洛沙姆、环糊精类(β-环糊精)等 |
3
| 抗氧剂 | 亚硫酸盐类(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维生素 C、硫脲等 |
4
| pH 调节剂 | 酸类:如盐酸、枸橼酸等 碱类:如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等 |
5 | 等渗调节剂 | 氯化钠、葡萄糖 |
6
| 抑菌剂 | 苯甲醇、苯酚等 |
7 | 局部止痛剂 | 苯甲醇、三氯叔丁醇等 |
8 | 助悬剂
| 羧甲纤维素钠等 |
接下来我就贸然充当一回引路人,对各个类型的辅料来个粗略的剖析,介绍如何确定具体的含量,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的启发和指引。不过局限于现有的个人认知和仪器能达到的分析水平,可能无法完全确认辅料的型号和具体的含量。真正进入到实际的解析环节,绝不会一帆风顺,总是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挑战,无法找到破解的头绪。但是,请不要灰心,咱们别光盯着那些困难和挫折不放。换个角度看,至少已经解析成功了十之八九处方,也是成功。必要时,承认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果断放弃也是一种能力!四、逆向解析
水在注射剂中是作为溶剂使用的,对于普通水针来说,水的含量不需要检测,只要保证定容后,主成分和辅料的浓度完全与参比一致即可;对于冻干粉针,其水分含量通常要控制在合适的水平,以保证药物的长期稳定性,其水分含量实际上是可以通过水分测定仪来进行检测;如果发现由于API或辅料的干扰,导致无法通过卡尔费休法测定水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卡尔费休仪与卡式炉联用法测定,也可以通过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卡尔费休法:卡氏库仑法测定水分是一种电化学方法,其原理是仪器的电解池中的卡氏试剂达到平衡时注入含水的样品,水参与碘、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吡啶和甲醇存在的情况下,生成氢碘酸吡啶和甲基硫酸吡啶,消耗了的碘在阳极电解产生,从而使氧化还原反应不断进行,直至水分全部耗尽为止,依据法拉第电解定律,电解产生碘是同电解时耗用的电量成正比例关系的。其反应如下:H2O+I2+SO2+3C5H5N→2C5H5N·HI+C5H5N·SO3
C5H5N·SO3+CH3OH→C5H5N·HSO4CH3
在电解过程中,电极反应如下:
阳极:2I--2e→I2
阴极:I2+2e→2I-
2H++2e→H2↑
基本反应如上,随着科学的进步,其中的吡啶由于气味和毒性,已经有替代性的产品出现,但是机理是不变的。请牢记这个公式,我们下面会用到它。实例解析:以测定冻干粉针中的水含量为例:若产品为冻干粉针剂,其水分含量一般控制在1%~5%,按水分的比例计算,假定其一般装量是0.1g~1g,其中水的质量约1mg~50mg。根据2020版中国药典四部的0832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在线版本的网址为https://ydz.chp.org.cn/#/main),其推荐的测定方法一般有五种:对于常规制剂产品的水分研究,第一法(卡尔费休法)优先推荐,当制剂中水分含量较高或参比制剂不是太贵的情况下,推荐使用常规的容量法即可;若参比制剂太过昂贵的(单只2000RMB+的),推荐使用第一法下的库伦法进行检测,供试品中的含水量应在0.5~5mg或仪器推荐的使用量,以在确保获取准确结果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成本;若发现第一法不适用的情况下,有两种选择:①将卡尔费休仪与卡式炉联用,即将一定量的供试品在干燥炉或样品瓶中加热,并用干燥气体将蒸发出的水分导入水分测定仪中测定;②若有带热导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推荐使用第五法(气相色谱法),配置样品后,采用带热导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其他法由于样品消耗量比较大,一般不太建议使用。注:第一法不太适用,是指由于制剂产品中的API或辅料中含有可以与卡尔费休反应体系下的碘、二氧化硫、氢碘酸吡啶、甲醇等反应的,可能促使反应无法正常进行的物质,比如产品中含有硫代硫酸钠、亚硫酸钠、与甲醇反应的酮类物质、与氢碘酸反应的碱性物质,均会致使反应结果异常,应注意仔细评估,尤其是发现测定结果无法达到终点时,尤其应提高警惕,仔细分析查找原因,避免测定结果有误,导致错误的结论。醇类的检测方法比较简单,一般是采用外标法定量检测各类醇的具体含量;检测方法建议直接参考药典四部通则0861的残留溶剂测定法,可以解决95%以上的检测问题。
油脂类化合物的检测,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其复杂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油脂的检测方法相对比较繁琐,存在皂化反应和酯化反应,其反应程度对结果影响较大,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波动范围,若辅料或API存在干扰,很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不正常;②油脂本来就是混合物,即使准确检测,两次重复测定,其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差异。以检测油脂中的脂肪酸组成为例:取供试品0.1g,置50ml回流瓶中,加0.5mol/L氢氧化钠甲醇溶液4ml,在水浴中加热回流直至油滴消失(通常约10分钟),放冷,加14%三氟化硼甲醇溶液5ml,再在水浴中加热回流2分钟,放冷,加正庚烷4ml,继续在水浴中加热回流1分钟后,放冷,加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摇匀,静置使分层,取上层液,经无水硫酸钠干燥,作为供试品溶液;分别取硬脂酸甲酯、棕榈酸甲酯和油酸甲酯适量,用正庚烷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各约含0.1mg的溶液,作为系统适用性溶液。照气相色谱法(通则0521)试验,采用以聚乙二醇(或极性相近)为固定液的毛细管色谱柱(30m×0.53mm,1.0μm),起始温度为70℃,维持2分钟,以每分钟5℃的速率升温至240℃,维持24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20℃;检测器温度为260℃。取系统适用性溶液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棕榈酸甲酯峰和硬脂酸甲酯峰相对于油酸甲酯峰的保留时间分别约为0.87和0.99,理论板数按油酸甲酯峰计算不低于10000,各色谱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取供试品溶液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脂肪酸甲酯的含量。本方法来源于药典通则0713,适用于单纯的油脂检测,其机理为:通过在碱性条件下先皂化反应生产羧酸,再通过酯化反应生成甲酯的方法,然后采用气相色谱通过面积归一化法来来进行检测。若用于制剂产品的逆向解析,需要考虑到:若制剂产品中的存在羧酸类杂质、羧酸类辅料、可能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产生羧酸类的辅料,均会参与反应,并干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其他的比较简单。对于不同成分的油脂来看,其中存在的油脂的种类和比例均有较大的差异,且范围非常宽泛,对药典上常见的三种油脂的成分进行汇总,详见下表:组分 | 玉米油 | 花生油 | 大豆油 |
<14碳的饱和脂肪酸 | ≤0.1% | ≤0.1% | ≤0.1% |
肉豆蔻酸
| ≤0.1% | ≤0.2% | ≤0.2% |
棕榈酸 | 8.6%~16.5%
| 7.0%~16.0% | 9.0%~13.0% |
棕榈油酸 | ≤0.5% | ≤1.0% | ≤0.3% |
硬脂酸 | 1.0%~3.3% | 1.3%~6.5% | 2.5%~5.0% |
油酸
| 20.0%~42.0% | 35.0%~72.0% | 17.0%~30.0% |
亚油酸
| 39.4%~62.0% | 13.0%~43.0% | 48.0%~58.0% |
亚麻酸 | 0.5%~1.5% | ≤0.6% | 5.0%~11.0% |
花生酸 | ≤0.8% | 0.5%~3.0% | ≤1.0% |
二十碳烯酸 | ≤0.5% | 0.5%~2.1% | ≤1.0% |
山嵛酸
| ≤0.3% | 1.0%~5.0% | ≤1.0% |
二十二碳烯酸 | ≤0.1% | ≤0.5% | / |
二十四烷酸
| ≤0.4% | 0.5%~3.0% | / |
以其中的油酸和亚油酸成分为例,其含量跨度在10%~37%之间,分布非常广泛,若选用不同厂家的油时,应分别进行检测,尽量确保其成分的比例与参比制剂最为接近,减少潜在的影响。
-----我是友爱的分割线-----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