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将“AC建筑与文化”设为星标公众号
不错过任何精彩资讯*
引言
第十一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竞赛主题为“特色公共空间 多彩品质生活”。为帮助参赛者更好地理解大赛主题,启发设计思路,大赛组委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省设计大师围绕赛题进行系列解读,为参赛者提供解题方向和参赛建议。
本辑赛题解读嘉宾由江苏省设计大师、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应鹏担任。
张应鹏,江苏省设计大师,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东南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大师班导师。
张应鹏大师作品包含对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追随功能”设计方法的反思,提出“非功能空间”的概念,强调非功能空间在建筑创作中的意义与方法。作品多次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威海国际建筑大奖赛银奖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9本。
新的一届紫金奖建筑赛又正式拉开了序幕。今年竞赛主题是“特色公共空间 多彩品质生活”,对专业设计师来说,这是一个可以从多维度展现创意的主题;对社会大众来说,这也是一个倍感熟悉且易有情感共鸣的题材。
01
公共空间是城乡人居环境里最活跃、最富有特点的构成,往往是场所活力和空间品质的重要呈现
街道、广场与公园等或传统、或日常的公共空间,有的因沉淀了悠久历史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如上海南京路、苏州观前街;有的因特殊的区位条件而拥有独特价值,如纽约中央公园、南京玄武湖公园;还有的是因其承载的特殊功能而成为地标场所,如悉尼歌剧院、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中心等等。因此,从传统路径而言,创作者可以延续传统的空间路径进行思考,文化建筑、商业建筑、滨水空间等都是最容易设计出特色的公共空间。
我曾在苏州相城区设计过一座“桥屋”,它兼具交通和休憩两大功能,能在空间与行为上将两岸连接在一起,使其在形式上重新回到现代水乡景观之中。同时,又植入了鲜花店、咖啡店,进一步提升了公共空间的公共性。
穿越“桥屋”的坡道及其西立面
02
在既有规则中寻求突破
在非传统路径中发现不同
参赛者不仅可以从形式上或者空间类型上寻找空间的特色,更要进入到选题里去重新思考、重新定义公共空间的形式和体验。
参赛者在审题时,还需要特别注意主题中“特色”二字。因此,我们也许可以关注一些不那么传统的题材和路径。如深受“邻避情绪”影响的基础设施、相对封闭围合的产业园、情感略显疏离的纪念性场所,以及老旧厂房、办公楼、医院等。
对于上述这些设计对象,希望各位选手能首先从理念和认知上进行转换与突破,再通过设计创新将其转化为开放、积极的公共空间,最后还能给项目以及所在地区带来更多发展可能。结合近年我自己实践的一些思考,分享三个例子。
从“邻避”到“邻利”
第一个分享的是苏州狮山水质净化厂(原名苏州新区污水处理厂)。这个项目的设计有两个前提:一是该项目原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但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变成了苏州高新区的中心地带,且紧邻运河景观文化带,污水厂的改造势在必行;二是当前污水处理技术与工艺实现了大幅提升,处理设施由地上可转移到地下空间。基于这两方面,为改变传统基础设施的功能单一、封闭的印象,该项目采用了将污水处理设施置于地下的方式,释放出了地面空间。于是,我们在地面做了坡地城市公园,部分出水可再生利用于上部绿地公园的浇灌;利用坡地的立体建构,公园下方设置了停车场,能提供400个机动车车位和2000多个非机动车车位。东侧保留部分污水深度处理设施;南侧是厂区办公建筑和商务酒店。
这种空间复合、功能复合的多重叠加设计,不仅解决了周边居民长期受老污水厂困扰的问题,还增加了公共活动空间,改善了城市核心区域停车位短缺的境况,使其融入城市公共生活,实现了从单纯的物质工程设施向高品质公共空间的转变。
狮山水质净化厂、公园景观与设施用房的整体设计
从“单一”到“多元”
第二个分享的是南京门西数字生活社区(研发产业园)。与大多数远离城市核心区、封闭围合的产业园不同,门西产业园北侧紧邻愚园,南侧与南京城墙一路之隔,东侧是荷花塘风貌保护区,西侧是万科利用部分遗留的厂房改建而成的文化与体育设施“悦动门西”。考虑到项目的特殊区域和周边人群的多样性,我们采用了突破产业与文化、办公与游憩、生活与生产之间的边界,设置了各种不同规模、功能的“泛空间”,促进产业园就业群体、周边社区居民、游客等不同人群在空间的交往和体验,使得园区在满足科研活动的同时,也成为城市的生活空间、交往空间、风貌空间。
南京门西数字生活社区设计效果图
从“疏离”到“融入”
第三个案例是苏州孙武、文徵明纪念公园。在传统美学观念中,纪念性建筑是严肃的,具有封闭的界面、高大的尺度、明确的中心等空间特征。孙武、文徵明纪念公园位于苏州相城区文灵路,周边为城市居住社区以及邻里商业中心。在保护和改造现存孙武、文征明墓地的基础上,项目通过完全开放的空间设计,整合了展览、休闲等功能,将纪念公园转化为一个共享的城市公园。
因此,我们没有设计宏大的建筑,也没有垂直向上的构筑物和绝对的几何中心,所有空间尽可能地接近日常生活的尺度。孙武墓区南端的大型祭祀广场在大多数时间里,是市民和小朋友的日常游乐、休憩场所,实现了纪念性和日常性的相互渗透与有机统一。纪念只有以日常生活为背景,才指向真正的永恒。
与公园融合的两大纪念空间
孙武、文徵明纪念公园正在举办“小小兵法家”沉浸式真人沙盘模拟推演活动
03
创意设计造就的
代表性公共空间
我还想再分享一些经典的、代表性的公共空间设计。
柏林索尼中心广场。
这是一个在21世纪初极具颠覆性、创造性但同时又具有包容性、延展性的空间。
该广场曾是欧洲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但二战期间被夷为平地,随后又变成没有人烟的军事禁区。1989年柏林墙倒塌还给了这片土地自由。然而,原本三角形的场地并不具备强烈的场域感,因此建筑师赫尔穆特·扬选择用巧妙的抛物面穹顶将周围相对独立的7栋建筑,通过覆盖与连接、柔化原有僵硬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一个相对围合而又彼此开放的椭圆形广场。
柏林索尼广场:巨型抛物面锥形穹顶是索尼中心建筑群中最为亮眼的存在。在原本轻盈的办公建筑楼房上增添的帽型结构,着意激活新旧建筑空间的强烈对比。
纽约高线公园。
这是一座由废弃高架货运铁路改造形成的空中公园。
它曾因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面临拆除的境地。但幸运的是,这一遗址被保留了下来,经过持续多年的更新设计,转变成为一个充满创意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公共空间,同时设计者将公园区域与周边的社区、街道以及城市融为一体。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纽约市的独特风景,同时体验艺术、表演和社交的乐趣。
高线公园:废弃高架运输系统变身城市舞台
比较欣慰的是在前几届的参赛作品中,我也看到一些参赛选手将高架桥桥下空间,设计成外卖员、快递员、建筑工人等的休憩空间和市民们休闲娱乐的空间。我也曾看到过一位法国建筑师的获奖作品,就是将高架桥桥下空间设计为城市关爱之家。这都是通过思维上的突破和观念上的转变,用设计赋予空间特色,让空间不仅只有功能,还有人文关怀!
04
寄语
— END —
作品火热报名中
创意无限,时间有限
心动的你赶紧行动起来吧!
延伸阅读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