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ies 中深层地热专题研讨会 | MDPI Seminar

文摘   2025-01-09 11:43   山东  

点击左上角“MDPI工程科学”关注我们,为您推送更多最新资讯。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中深层地热作为一种高效、稳定且环保的能源形式,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了深入挖掘这一资源潜力,Energies 期刊特此筹备了一场线上研讨会,并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中深层地热的核心议题展开,探讨从地热计算器的最新升级、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热能利用,到超长重力热管式热泵系统的技术突破,再到地热能取储结合建筑供能系统的全场景仿真平台开发……一系列精彩内容,为您呈现中深层地热领域的最新动态与技术前沿。


此次研讨会,Energies 期刊非常荣幸地邀请到西安交通大学王沣浩教授担任会议主席,携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孔彦龙研究员、清华大学魏庆芃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蒋方明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倪龙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骥博士和西安交通大学蔡皖龙助理教授作为主讲人。欢迎您关注2025年1月11日上午8:50的直播,让我们为构建更加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会议信息


1

观看方式


识别二维码或复制下方链接至网页,进入小鹅通会议直播。

https://dbofi.xetlk.com/sl/1HwHSW


2

视频号



会议召集人/会议主席



王沣浩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现任陕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专家组组长、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地热资源勘察与低碳利用校企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目前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主参编工程技术标准和专著10余部。近年来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科技奖项9项。




特邀主讲人



孔彦龙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同位素水文地质与地热储工程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科研项目。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目前担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地热能专委会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同位素分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地热计算器》软件开发团队负责人、国际SCI期刊 Geothermal Energy 副主编及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和《地球科学》等期刊编委。


报告题目:地热计算器V4.0:让计算更简单

报告简介:地热计算器是一款专注于进行地热数值模拟的免费软件,由Python语言编写,它的主要功能是针对地热场景开展数值模拟计算并展示结果。其最大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易于上手,旨在简化数值模拟在地热领域工程应用中的难度。“地热计算器”V4.0包括井间距优化、资源评价、浅层地热、深井换热 (同轴套管/U型井)、二氧化碳减排量计算、静态地层温度预测和ORC发电等模块。本次报告将介绍地热计算器的架构,原理、应用及未来开发计划。



魏庆芃 教授

清华大学


上下滑动可阅读更多内容

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公共建筑节能研究组负责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清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建筑节能、空调系统节能运行调节等,长期从事公共建筑及机电能源系统节能运行调节研究。作为团队负责人,研究建立大型公建能耗分项计量与实时分析系统,完成包括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20家中央国家机关办公建筑,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美国、日本等地共300余座、1500万平米大型公建节能诊断,在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太古地产、华润置地、万科、中粮等合作完成的示范工程中,实现改造和优化运行节能30%,节能量超过3000万度电每年。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参与完成IEA ANNEX 53、ISO 12655标准等多项国际合作,完成多项政策研究和标准规范制订。


报告题目:不同地质地温条件下地下自然温差工程热利用的几个关键问题

报告简介:近年来通过间壁式换热提取浅层-中深层地热能的方式在中国和国际上得到一定推广和应用,如何提升系统换热能力,实现更加经济、高效、低碳的热利用,是该技术需要持续研究与提升的关键环节。本报告结合大量实际工程实测研究与多时间尺度仿真模拟,围绕不同地下传热流动条件、地温条件和不同深度下的自然温差工程热利用的几个关键问题,开展了中深层地埋管瞬态传热-间歇蓄热-长期衰减特性研究,刻画了建筑-热泵-蓄热系统-中深层地埋管-电网全过程耦合的调节特性与协同配置方法,以期提升该技术的综合效益,助力全球建筑供热大幅度降低运行碳排放。



蒋方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上下滑动可阅读更多内容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先进能源系统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类“BR计划”、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高被引中国学者。长期从事绿色能源动力相关热物理工程的前沿科学技术问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热能高效开发和利用、电化学能源动力等。已发表期刊论文约210篇,其中SCI收录145篇、EI收录35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件 (已授权30余件,包括4件PCT)、登记软件著作权30余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先导专项课题等数十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2017、2018年),202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2、2023年分别获南方电网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23年获得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报告题目:中-深层地热超长重力热管式热泵系统

上下滑动可阅读更多内容

报告简介:中-深层地热源热泵系统旨在利用埋藏更深、温度更高、供热更稳定的中-深层地热资源,占地面积小、热泵性能高,热泵系统供热性能系数 (COP) 远高于浅层地源热泵。早期的中-深层地热源热泵系统利用闭式同轴套管、通过泵驱流体提取中深层地热能,我国于2012年开始发展该技术为建筑供暖。超长重力热管式中-深层地源热泵系统是近几年我们自己提出并研发的一种新型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超长重力热管取热系统在地热井内安装全封闭的管体,通过管内工质的沸腾吸热和凝结释热实现地热能由地下到地面的长距离输运。相比于同轴套管,热管式地热系统同样可以做到“取热不取水”、对干/水热等不同类型地热资源开采普遍适用,而且,热管内工质的相变过程使得地热储层与热管间传热温差能够更好地维持,从而有效提升采热量。此外,热管内流体工质自发流动、“无需泵驱”,热管产出的蒸汽还可以直接通入热泵系统的压缩机进行供暖热力循环,避免热交换过程中的火用损失,显著提升系统供暖COP (可达5.5以上)。本报告将讲述中-深层地热超长重力热管式热泵系统的技术原理、研究进展 (包括工程和应用示范) 及下一步重点发展方向等。



倪龙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下滑动可阅读更多内容

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暖通、动力)、热能应用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寒地建筑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住建部建环标委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城镇供热协会理事、中国制冷学会热泵空调专业委员会委员、《暖通空调》《建筑科学》《制冷与空调》等期刊编委等。从事低碳供热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包括热泵技术、物理分离技术、暖通空调设备研发、建筑能源系统优化等。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7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5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参编国家、团体和地方标准10部。主持华晨宝马生产基地、米其林工厂等大型绿色供热全过程技术咨询。


报告题目:中深层地埋管地源热泵供热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报告简介:针对中深层套管式地埋管地源热泵,建立复合式中深层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经济-能源-环境优化算法”,给出最优换热孔深度和热泵负荷占比,提出投资可行性的地质判据;构建考虑岩性和地温梯度的复杂地层热导率估算模型,形成了完整的地层热物性计算方法体系;建立基于实际传热-水力条件的内管耐压测试平台,开发热力-水力-强度耦合的内管优化设计方法,得到不同设计和地质下的流量、压力、深度限值,为中深层地埋管地源热泵供热系统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李骥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上下滑动可阅读更多内容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热泵与蓄能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智慧低碳城市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局地热标委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智慧用能与节能专委会委员、全国能量系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行业专家、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高级专家、ISO TC205 WG9中国代表、IEA HPT ANNEX55中国代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综合能源与需求侧响应、公共建筑能效提升以及低能耗建筑优化分析和设计等。曾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电力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和行业奖14项,被评为“中国建筑学会优秀青年工程师 (首届)”、“中国能源研究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报告题目:深部地热清洁供能系统与电网交互柔性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报告简介:中深层地热蕴藏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与热泵结合应用后可大幅提高系统供热能效,作为可再生能源与电能高效利用的供暖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与发展潜力。本报告首先介绍本团队针对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开展的计算模型、设计方法、测试平台等研究工作,进一步以承担的“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未来空间产业—深地领域”中的“深部地热清洁供能系统与电网交互柔性利用关键技术”为对象,介绍团队已形成的关键技术成果,并对未来深部地热能开发与利用持续创新工作能做出展望。



会议秘书



蔡皖龙 助理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地热能建筑供能技术研究。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SCI期刊 Geothermal Energy 副主编。目前发表国内外论文40余篇。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获科技奖励6项,参编行业标准及技术专著8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陕西省博士后基金等项目8项,参研地热能利用相关纵向、横向研究课题20余项。担任 Applied Energy、Energy、Geothermal Energy 等多个国际SCI期刊审稿人,开源数值模拟软件OpenGeoSys及地热模拟软件“地热计算器”核心开发团队成员。


报告题目:地热能取储结合建筑供能系统全场景仿真平台开发及运行特性研究

报告简介:地热能是推动我国城镇建筑供能系统清洁转型的重要解决方案。将地热建筑供能系统拓展为取储两用形式,正可适应我国日益增长的风/光电装机容量带来的巨大清洁电能消纳需求。本报告将首先介绍团队在浅层地源热泵系统、中深层地热能利用系统运行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其次介绍团队面向地热能取储结合建筑供能系统开发的全场景仿真计算平台及开展的试点实验研究,最后将对未来地热能建筑供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关特刊


1. Review of Geothermal Energy Production

Edited by Dr. Hadi Jabbari

Submission deadline: 22 February 2025

识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至浏览器,了解特刊详情。

https://www.mdpi.com/si/191101


2.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Edited by Dr. Yilong Yuan, Dr. Guanhong Feng and Dr. Yibin Huang

Submission deadline: 25 April 2025

识别二维码或复制链接至浏览器,了解特刊详情。

https://www.mdpi.com/si/169817



Energies 期刊介绍


主编:Enrico Sciubba, University of Roma Sapienza, Italy

期刊发表涵盖能源动力工程、技术开发以及能源政策经济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已被Scopus、SCIE (Web of Science)、Ei Compendex等多个权威数据库收录。

2023 Impact Factor

3.0

2023 CiteScore

6.2

Time to First Decision

16.8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2.9 Days


识别二维码,

订阅 Energies 期刊最新资讯。


精选视频

往期回顾

Energies:康奈尔大学热点文章精选 | MDPI 编辑荐读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MDPI中国办公室编辑负责撰写,详细内容请以英文原版为准。如需转载,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咨询。


由于微信订阅号推送规则更新,建议您将“MDPI工程科学”设为星标,便可在消息栏中便捷地找到我们,及时了解最新开放出版动态资讯!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小鹅通会议直播。

喜欢今天的内容?不如来个“三连击”☞【分享,点赞,转发】

热辐射与微纳光子学
热辐射与微纳光子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