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故里游记
朱迎兵
脑海里西塘的烟火气息还未散去,我们已经抵达绍兴。绍兴,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我们此行意不在此,而只为拜谒一人。车上,导游介绍绍兴滔滔不绝,我心不在焉,目光虚无、缥缈,越过了车窗外的风景,尽头端坐着一位名叫鲁迅的先生。
4月,春天浓稠如一杯甘冽的绍兴黄酒,先生故里游人摩肩接踵。在“鲁迅故里”标志的白墙上,先生面色沉静,手持香烟,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那持烟的姿势很有力道,两根手指笔直似剑,香烟乖乖被其擒获。同行的摄影家李远波的镜头下,几位青春少女也学着手持香烟,在与先生合影。那姿势有模有样,葱白的指间烟雾也袅袅升起。先生燃烧了烟草,收获了文字和思想,她们收获了快乐以及与先生的形似。
我们首先游览了先生的祖居,这在当地被称为“老台门”。前后四进,建筑面积多达2400平方,这里是周氏族人祭拜先人及集会的场所,居室面积相对较大。各房间都按照原先的陈设,摆放着古朴而素雅的中式家具,一路随处可见精雕的门窗、华丽的绣屏、沉著遒丽的字画……这些年也曾看过很多的名人故居,大多情状相似,看了就看了,内心掀不起一丝波澜,但先生祖居尽显书香门第的典雅和江南大户人家的富足。百年老居,在缤纷的春花和繁茂的草木背景下,神秘而绮丽,我们步履徐徐,流连其间。
一条小河流过鲁迅故居门前,有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先生故居被称为“新台门”,与祖居相距仅仅百余米,前后六进,有房子80余间。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这里,祖父周福清于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当时正在京城候补。台门上挂着的“翰林匾”收获了族人无数羡慕嫉妒恨的目光,鲁迅的出生更是让远在京城时年44岁的祖父惊喜不已。
先生无忧无虑的童年在13岁那年戛然而止。1894年7月,发生了哄动一时的“周福清科场贿赂案”。这起案件在当时影响极大,以至于《清史稿·德宗本纪》里还带了一笔:
“十九年十二月癸酉,刑部奏革员周福清于考官途次函通关节,拟杖流,改斩监候。”
因科场贿赂案发,祖父周福清被关入狱,家族中落,鲁迅的父亲因此病倒,这件事情对于鲁迅一生的影响,早已众所周知。从此少年鲁迅的生活便卷入了旋涡,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承担起长子的责任,在“去当铺,去药铺”的困顿中挣扎,受尽冷眼。
先生故居第二进设有“周建人历史资料陈列馆”,其结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纵观会稽覆盆桥周氏家族的兴衰遽变,既映射出中国封建制度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又构成了鲁迅三兄弟的成长底色。”
在先生卧室的前院里,有两株桂花树。鲁迅小时候,在闷热的夏季夜晚,经常躺在桂花树下的桌子上乘凉,听继祖母给他讲故事。可这两株桂花树,非先生少时的那树了,是依据先生的文章于1983年补栽的。绍兴自古以来寸土寸金,周家虽是大户人家,但先生故居每一进的院子却略显狭小。那树在逼仄的空间里,为了生长,树形与我们日常所见的截然不同,没有形同华盖,而是如杉树般努力向高处长,树高达十几米。为了追寻四季不同方向的阳光,树干便成了扭曲状。这像极了先生的一生——追求光明,嫉恶如仇,与黑暗的现实世界抗争。
先生童年是美好的,他有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雅致,但其实只是一个普通菜园,被当时新台门内多户人家共有,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春风和煦,百草园内花木繁盛,油菜花金黄,新栽种下的菜苗枝叶张开着像在舞蹈。这是先生的乐园,幼年时他曾在这里捉蟋蟀、挖何首乌、尝桑葚,简单美好的时光是先生一生最美的回忆,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导游小蔡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一个笑话:百草园里本身有一棵皂荚树,其实就是先生笔下的那棵高大的皂荚树,树龄至今已有百年,可干巴细小。故居修建时,负责人便斥巨资,在外购得一棵皂荚树栽在园子里了,这树栽在百草园的出口处,树干挺拔,树冠宽广。看来文学家的故居需要文学家来修建,想象的力量可以节省巨额资金。
从故居出来,在孔乙己商店购得一把茴香豆,剥开一颗入口,味蕾被打开,先生笔下的众多人物也在心中打开。与大多数的人一样,读鲁迅始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止于《为了忘却的纪念》。对先生作品的理解,是根据教参一字一句背诵得来的,不敢有过多的个人见解,否则就不是高材生了。
师范毕业的第二年,我仍旧在乡下的一所小学教书。小学建于荒郊,不远处是一片阴森的墓地,晚上我就不出门,藏于宿舍读书。一个雨夜,我读《江南》杂志,其中有小说《在酒楼上》的原文及解析,当读到“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便沉浸到文字里了,不知不觉我泪流满面,主人公吕纬甫的颓废的人生我感同身受,这打破了我对先生作品的固有印象。
先生的创作如果从1909年创作了第一篇个人文言小说《怀旧》算起,至其1936年离世,在37年间,创作了62本书,写作700余万字。无数个暗夜里,他一手执笔,一手执烟,在一声声的咳嗽里,将自己的思想倾注到纸上。我们如果只是局限在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来领会先生思想,错过了太多太多。现在,包括以后,先生的作品一定仍将引发关注、讨论和深思,先生曾经的呐喊依然令人震耳发聩。
愿稽山常青,镜水长绿!
是为记。
(左二为作者)
朱迎兵,1974年3月生,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巢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读者》、《格言》、《特别关注》、《博爱》等杂志签约作家。
《巢时代》总第2402期
本期编辑:马骏斐 审核: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