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诊疗术中电击除颤护理专家共识

科技   2024-11-19 00:02   云南  

▲ 为防失联点击上方离床医学,再点击右上角的“···”,选择设为星标文章每天自动推送



心脏介入诊疗术中电击除颤护理专家共识

1.心脏电击除颤定义

心脏电击除颤是指在严重快速型心律失常时,用外加的高能量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造成心脏短暂的电活动停止,然后由最高自律性的起搏点(通常为窦房结)重新主导心脏节律的治疗过程。


1.1  心脏电击除颤原理


除颤仪的电压变换器将直流低压变换成脉冲高压,经高压整流后向储能电容C充电,在电容中储存一定的能量。除颤治疗时,控制高压继电器动作,将储能电容C、电感L及人体(负荷)串联接通,使之构成RLCR为人体电阻、导线本身电阻、人体与电极的接触电阻三者之和)串联谐振衰减振荡电路,在几秒钟内通过电极板向胸壁或直接向心脏放电,使颤动的心脏全部除极。由于窦房结产生的信号最强,因此将重新支配心脏的收缩,从而将各种室上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VT/VF)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


1.2  心脏电击除颤适应证


1)心室颤动是电复律的绝对指征;

2)心室扑动;

3)心房颤动;

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规治疗无效而伴有明显血液动力学障碍者或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而用药困难者。


1.3  心脏电击除颤禁忌症


1)慢性心房颤动,病程>1年;

2)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左心房内径>45 mm,或者严重心功能不足;

3)合并洋地黄中毒或电解质素乱,特别是低钾血症;

4)风湿活动期或者心肌炎急性期;

5)未能有效控制或纠正心房颤动的病因或诱因(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梗死、肺炎等);

6)检查发现心房内血栓或血栓栓塞史;

7)电复律后,患者不能耐受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8)既往二次电复律成功,并且服用维持窦性心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短期内心房颤动复发;

9)合并高度或完全性房室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已安装起搏器者除外);

10)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不能接受抗凝治疗者。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 2023

除颤仪的15条硬货知识

电除颤又遇到了新问题?

心脏停搏,先除颤还是先心肺复苏?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何操作?非常简单,3分钟视频学会!

除颤仪的使用(PPT课件)

三大急救培训: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

除颤实施时机及除颤能量选择的几个问题

国家卫健委:心脏除颤器安全管理


2.心脏介入诊疗术中除颤规范

心脏介入诊疗术中,标准化、规范化的电击除颤操作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同时能有效减少除颤并发症的发生。以下内容为本专家共识形成的心脏介入诊疗术中除颤技术操作规范意见。


2.1  除颤仪的准备


2.1.1  推荐意见1  除颤仪应放于易取用的位置,定点放置,标识明显,电量充足,处于备用状态。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导管室的布局和手术团队的需求确定(强推荐)。


推荐依据:根据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中国介入导管室建设与管理规范》,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介入手术室必须配备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除颤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心脏除颤器安全管理规范》及心内科急救设备与仪器的管理指出,除颤仪应“易找、易看、易取、易整理”,定位放置、专人管理、标识明显,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识别和定位,确保医生和护士可以迅速到达并操作除颤仪进行抢救。


2.1.2  推荐意见2  心脏除颤仪的质量检测:除颤仪的检测环境温度为20℃±10℃,相对湿度为 30%~60%,供电电源电压为(220±22)V,频率为(50±10)Hz,周围无影响校准系统正常工作的机械振动和电磁干扰(强推荐)


推荐依据:国家颁布的JJF1860-2020《除颤器分析仪校准规范》提出了除颤仪质量检测环境,根据JJG760-2003《心电监护仪检定规程》和GB9706.8-2009《医用电气设备第2~4部分:心脏除颤器安全专用要求》,均需对除颤仪定期校准,进行质量检测。


2.1.3  推荐意见3  除颤仪每日开机完成自检,应保证除颤仪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由具备能力的医疗器械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计量技术机构进行周期检测包括:电源、外观、性能参数如释放能量、能量损失率、内部放电、同步性能、充电时间和充放电次数等进行检测(强推荐)。


推荐依据:除颤仪设备运行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抢救效果。除颤仪在使用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电子元件老化,以及受环境温度、日常维护、电磁干扰等原因导致参数失准,应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每天开机完成自检,保证除颤仪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2.2  除颤方式的选择 


2.2.1  推荐意见4  根据脉冲发放是否与R波同步来选择除颤方式。与R波同步选择同步除颤,适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快速心律失常(强推荐)。


推荐依据:发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仍存在自身节律,自身心电图中的R波触发同步信号进行除颤放电,使电流刺激落在心室肌的绝对不应期(R波起始后30ms处),可以有效避免因R-on -T发生而诱发心室颤动。


2.2.2  推荐意见5  脉冲发放与R波不同步选用非同步除颤,如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强推荐)。


推荐依据:发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均匀的低小波,无振幅足够高、斜率足够大的R波,除颤仪无法识别心室波形,电刺激时无须考虑患者的自主节律,可在心动周期任何时间放电,放电脉冲的时间由操作者决定。


2.3  除颤波形的选择


2.3.1  推荐意见6  单相波除颤仪已被双相波取代,心脏除颤时推荐双相波除颤,双相波是临床上主要推荐的除颤波形(强推荐)。


推荐依据:大量临床证据表明单相波较双相波有两个明显缺点,一是单相波电除颤放电能量大,容易造成心肌损伤;二是除颤效果较差。现在双相波除颤仪已成为主流。指南、共识和临床实验均证明,低能量的双相波比高能量的单相波更具优势,相关证据对双相波除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论证,最终认为低能量双相波是“安全的、可接受的和临床上有效的”,并且双相波已进入美国心脏协会(AHA)和欧洲研究委员会(ERC)的临床指南推荐


2.4  除颤放电的形式


2.4.1  推荐意见7  放电形式推荐使用直流电(强推荐)。


推荐依据:直流电转复先向除颤器内的高压电容器充血,储存安全剂量的最大电能(一般为400J),然后在数秒钟内突然向心脏释放,使之复律。由于其电压、电能、电脉冲宽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故比较安全;交流电转复因难以控制发放电量易损伤心脏,并且使用范围受限,目前已不采用。


2.5  电除颤能量的确定


2.5.1  推荐意见8  优先推荐双向波除颤能量(强推荐);部分临床实际工作中仍使用单向波除颤仪,心室颤动与扑动单向波除颤能量为360 J(弱推荐)。


推荐依据:根据《内科护理学》、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等推荐,电除颤能量选择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病情,心房扑动所需能量一般较小;电复律和电除颤的能量通常采用焦耳(J)为单位;经胸壁体外电复律常用能量归纳于表1。



2.6  心脏介入诊疗术前对患者进行入室评估的内容


2.6.1  推荐意见9  建议快速了解患者各项评估,主要包括除颤部位皮肤情况、有无植入性起搏器、既往心脏病病史及异常实验室检查等(强推荐)。


推荐依据:术前应快速评估患者,评估内容包括患者除颤部位皮肤有无破溃、生命征指标,既往心脏病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特别是患者血钾浓度,以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此外,患者植入起搏器时,建议使用记号笔在体表标记起搏器位置。


2.7  电极板除颤的规范使用


2.7.1  推荐意见10  手动除颤器电极板的位置选择前-侧位:心底部电极板(Sternum)放在胸骨右缘第2、3肋间,心尖部电极板(Apex)放在左腋前线第5肋间。两块电极板之间的距离不应<10cm,除颤前再次评估心电情况。妥善安置输氧管,电极板远离输氧管。除颤成功后若继续手术,应重新铺巾重构无菌范围(强推荐)。


推荐依据:手动除颤器电极板的位置选择前-侧位:心底部电极板(Sternum)放在胸骨右缘第2、3肋间,心尖部电极板(Apex)放在左腋前线第5肋间,确保电极板接触皮肤完好。除颤前再次确定心电示波是否为心室颤动、心室扑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对戴输氧管的患者进行除颤治疗时,应妥善安置输氧管,不可将之放置于电极板附近,以防发生火灾或爆炸。除颤成功后若继续手术,应重新铺巾重构无菌范围。


2.8  一次性除颤电极片的规范使用


2.8.1  推荐意见11  位置:指南均推荐前-外侧(胸骨-心尖)作为默认的贴置位置,即右(胸骨)电极片位于锁骨下方、胸骨的右侧,心尖部位电极片置于左腋中线,大约与V6心电图电极齐平(心电图V6导联为左侧腋中线和第5肋间交叉点)。左腋中线的电极片要充分纵向放置在侧面。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贴置方法,如TAVR术采取右侧电极片位于右肩,左侧位于左侧锁骨中线,第9肋间以下,使用不透光型一次性除颤电极片时注意避免遮挡术中显影和拟实施手术操作的部位。推荐电极片应该取代电极板进行治疗(强推荐)。


推荐依据:权威的2021年ERC指南和AHA指南均推荐前-外侧(胸骨-心尖)作为默认的贴置位置,即右(胸骨)电极片位于锁骨下方、胸骨的右侧,心尖部位电极片是置于左腋中线,大约与V6心电图电极齐平。(心电图V6导联为左侧腋中线和第5肋间交叉点)该位置没有任何乳腺组织。2021年ERC指南还特别指出左腋中线的电极片要充分纵向放置在侧面,而非横着放置。此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贴置方法,如TAVR术为了不影响术野,指南中推荐的贴置方式并非适用此类手术。其他3种贴置方法分别是前-后、前-左肩胛下、前-右肩胛下。2020AHA、2005AHA指南均推荐一次性除颤电极片应该取代电极板进行治疗。


2.8.2  推荐意见12  放置永久性有导线起搏器患者,除颤时应避开起搏器部位至少10cm。


推荐依据:起搏器的工作原理是脉冲发生器定时发放一定频率的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传输到电极所接触的心肌(心房或心室),使局部心肌细胞受到外来电刺激而产生兴奋,并通过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或闰盘连接向周围心肌传导,导致整个心房或心室兴奋并进而产生收缩活动。而电除颤会影响脉冲发生器的正常工作,因此,除颤前应确定起搏器位置,除颤部位应选择在以起搏器为中心形成10cm的圆形范围之外,并且除颤能量应小,尽量减少除颤次数,应减少通过发生器和导联的电流,在除颤之后应尽快行程控检查。


2.8.3  推荐意见13  成人一次性除颤电极片最佳直径为8~12cm(强推荐)。


对于成人而言,一次性除颤电极片的直径为8~12cm是合适的。小的除颤电极片(4.3cm)对心肌可能造成损害甚至坏死


2.8.4  推荐意见14  用后处置:收集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HJ421)的医疗废物垃圾桶中(强推荐)。


推荐依据:关于印发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21年版)的通知指出,使用后的除颤电极片应放于医疗废物垃圾桶中


2.9  导电介质的选择


2.9.1  推荐意见15  使用除颤器专用导电膏进行除颤,0.9%氯化钠溶液纱布可代替导电膏使用,但不作为首选;不推荐使用耦合剂进行除颤(强推荐)。


推荐依据:导电介质是临床电除颤时介于患者胸前皮肤与电极板间不可缺少的物质。除颤器专用导电膏(主要成分由大量电解质凝胶物质和水组成)可以在患者皮肤与电极之间涂抹一层低电阻的介质,使皮肤与电极紧密接触,有助于降低皮肤电阻易于导电,患者对导电膏过敏或恶病质体型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可使用0.9%氯化钠溶液纱布代替导电膏进行除颤,建议0.9%氯化钠溶液纱布完全浸湿,提起不滴水为适宜,且至少叠加6层进行使用,防止患者皮肤灼伤,产生不必要的危险和伤害。目前临床使用超声耦合剂的原料主要为甘油及润滑脂,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皮肤及超声探头间的空气,便于成像,但不具有导电作用,因此,不推荐除颤时使用超声耦合剂。

2.10  介入诊疗术中除颤后需重点关注患者的情况


2.10.1  推荐意见16  应重点关注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若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暂停手术并协助医生采取必要措施(强推荐)。


推荐依据: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易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心源性休克。当患者在术中发生心室颤动的应激下会产生大量儿茶酚胺,导致血流缓慢不能运输到机体各部位,脑部血流中断导致脑部缺血缺氧,严重者导致脑部水肿、乳酸堆积,从而影响神经功能。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儿茶酚胺发挥作用,使血压和心率发生变化。


2.10.2  推荐意见17  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中推荐)。


推荐依据:介入诊疗术中患者发生心室颤动或心房颤动可能会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造成冲击,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包括恐惧、焦虑、抑郁等,通过使用必要时给予患者及家属情感支持,通过积极的认知行为调整生活方式、正确应对死亡及生命问题,心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功能,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焦虑抑郁的情绪。


2.10.3  推荐意见18  若患者除颤部位皮肤灼伤,应根据灼伤深度选择抗菌药物,避免感染(高推荐)。


推荐依据:皮肤灼伤常发生于电极片(板)没有贴紧皮肤或导电膏失效。皮肤灼伤程度可以根据灼伤的深度及面积进行分类,且不同分类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有关研究表明,复苏后的灼伤患者75%死于感染,国际烧伤协会《国际烧伤协会(ISBI)烧伤处理实践指南》建议应充分考虑创面感染的风险、后果及延缓伤口愈合的风险便于选择局部抗菌药物;含银化合物敷料、醋酸马芬奈德、局部消毒液(如Dakin溶液和乙酸)及外用抗生素均可以治疗患者灼伤创面。烧伤分期、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见表2。



2.10.4  推荐意见19  患者除颤部位皮肤出现发红、斑疹、水泡等表现,提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建议术中使用冰袋冷敷,严重者使用抗过敏药(高推荐)。


推荐依据:皮肤过敏反应常发生于患者可能对电极片的材料或除颤膏存在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出现斑疹等症状,重者出现水泡、渗液、破溃等损害。术中应立刻停止使用电极片或除颤膏,建议术中采用冰袋冷敷受影响区域,情况严重时可考虑局部薄涂抗过敏药物或口服抗过敏药物

3.总结

本共识基于最新国内外指南及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及国内护理专家函询结果,制定本共识,希望本共识可以为心脏介入护理人员提供规范、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以不断提高心脏介入诊疗术中电击除颤的操作规范。

引用:苏州工业园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广东省护理学会心血管介入护理专业委员会,詹惠敏,李高叶,林丽霞,覃春雨,张明波,潘媚媚,陈务贤,申铁梅,朱丽.心脏介入诊疗术中电击除颤护理专家共识[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24,30(1):114-120.

离床医学
临床实战,常用实用,持续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