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桥良师录 | 吕智:点燃,课堂上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神

文摘   2025-01-14 16:49   江苏  


金桥良师


人物访谈录


编者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让我们一同走进“金桥良师”,去探寻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工作者背后的动人故事,感受他们的智慧光芒与人格魅力。

【本期人物】

吕智,2005年6月毕业于江南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5年9月加入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工作至今,长期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同时承担了学校一部分的行政管理工作。工作期间,获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先后被评为滨湖区德育先进工作者、经开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省、市一二等奖。工作之余,致力于古代文学、地方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并在各类刊物发表多篇文章。


【访谈人】

蒋笠,金桥教育集团宣传部副主任




蒋:吕老师,您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共同探讨有关人文教育和教师自我研修与成长的话题。您能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教育教学的工作经历吗?


吕:很荣幸接受您的访谈!大学毕业后,我就来到金桥工作,转眼已经第二十个年头了,也已从当年的年轻小伙变成现在的中年大叔。我工作的前九年在小学部,后面在初中部。我一直从事一线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管理工作,同时承担了一部分学校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这些年,伴随着金桥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升与成长。

蒋:您是金桥的“老兵”了,金桥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像您这样的一批老员工的倾情付出。作为语文教师以及曾经担任的班主任工作,都很受学生的欢迎。您觉得什么样的老师能成为受学生喜欢、受家长欢迎的老师?


吕:做老师,受学生欢迎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一个教者,当回想自己的教学教育经历,过往若干年所有的营营求求,到一定阶段都会烟消云散。惟有不能忘的是,这些年和学生们之间的点点滴滴:课堂上,一个人闪亮的眼神和一群人闪亮的眼神的交集, 或者说,是教者用自己闪亮的眼神“激活”了学生们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神。教者对学者的教之诲之,学者对教者的启之惠之……在学生成长中,我们陪伴他们走过的是他们生命中的一程,但这或长或短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


于我而言,学做教师这件事,一直都在路上。曾读过一些名人的自传或回忆录,像钱穆先生写的《师友杂忆》、刘梦溪先生的《七十述学》、还有《朱东润自传》《汪曾祺回忆录》等,发现他们几十年后对小学、中学的一些老师,还留有着深刻的印象,其原因是这些为人师者,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专业素养、高超的教学艺术等等,形成一种特有的风神,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甚至对其产生终身影响。


△吕智文章刊于《江南晚报》


蒋:是的,这种“特有的风神”应该是作为教师所一直追求的。我知道,您这些年在地方文化、人文教育领域做着一些探究,想必也是为了进一步加深自身的文化底蕴,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您能给我们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吗?


吕:我自知离这种“风神”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但它是我努力的方向。《礼记》中有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教师,要求我们始终有终身学习与自我研修的意识。


关于学习,年轻时候认为,大学毕业,我的“学习生涯”就宣告结束了。后来才发现,学习不仅仅局限在某个特定的年龄阶段,而应该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于我而言,如果说这些年在教学工作中,专业能力、文化素养方面有一些进步的话,那都是源于这种持续不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研修。

△吕智文章刊于《江南晚报》


对于现在的年轻教师,其实也是如此。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教学岗位,如果从此不再继续自我学习和自我研修了,其专业成就的最高点,可能就是那篇毕业论文,此后可能就止步不前,甚至不进则退。相反,如果你一直不停止自我学习、自我研修,那么就会不断地有所进步。


我们教师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之一。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学习能力却无法言传,需要人与人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需要教师的“示范”与“引领”。


这些年我利用工作之余,持续研习和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无锡地方文史以及人文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这里要特别要提及我的大学恩师刘桂秋先生,他对我大学读书期间和工作后的学习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刘老师多年来孜孜矻矻从事无锡国专和唐文治研究,形成了系列性的成果,既开无锡国专研究风气之先,后续之作又源源不断。


最近两年,我跟着刘老师做有关“无锡国专”方面的研究。我们用了一年多时间共同撰写了《无锡国专迁桂诗史》,全书初稿完成后,又反复地进行增删改订、打磨修润,前后共七易其稿。目前24万余字的书稿已经修订完成,我们都很喜欢这本书,希望能早日出版。

△《无锡国专迁桂诗史》书稿


为了能写好这套书,我购置了不少文献资料和文史工具书,并进行深入研读,如《无锡国专编年事辑》《风神——无锡国专人物丛谈》《无锡国专在广西》《饶宗颐在广西》《冯振纪念文集》《选堂诗词集评注》《鳌仙集》《清晖集》《敌忾集》《薲香榭诗词稿》《梦苕庵诗文集》《自然室诗稿》《石渠诗存·劫中草》《封鹤君诗集》《汉语大词典》《辞源》《汉语典故大辞典》等。


写作的过程中,一句之释,旬月踟蹰,常常会遇到疑难问题,但是对疑难问题的考辨研求、切磋琢磨,却是快乐的。在反复地阅读和翻检中,自己的学力和笔力获得提升,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视野也变得更开阔,思考问题更有深度,课堂文本的解读能力也获得了进一步提高。

△吕智与大学恩师刘桂秋先生讨论书稿


蒋:关于对教学的影响这方面,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


吕:好的,当然可以。记得在教授高攀龙《水居记》一文时,我抓住“乐”这个字,引导学生体会“山水雅境之乐”“返璞归真之乐”“天人合一之乐”“安贫乐道之乐”四大“乐”,通过一点突破,实现情理双收。


同时,从高攀龙超尘出世的闲情小品生发,探求其深受道家影响的儒者形象。最后,由此延展开去,引导学生走进“东林学派”从赓续文脉到论议朝政,从寒窗弦歌到卷入庙堂之争,因在朝野影响太大而终酿成“东林党祸”这一历史宏大背景。教师在此过程中,当具备较高的视野和较深的认知能力时,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有更多的影响。


蒋:刚才您提到的“无锡国专”,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吕:无锡国专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三十年中始终执掌该校校政的唐文治先生,在顺从世界潮流、努力与现代教育体制接轨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书院的精神。


无锡国专所培养学生的绝对数量不多,却保持了极高的成材率,三十年余年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学研究、文史教育和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在当时既名闻海内;时至今日,仍为士林学界所交口称誉。


这所学校办学历程,会给像我们这样的教育工作者诸多启发:要敦品励学、严谨治学、检束身心;要引导学生亲近中华文化、读原著、读元典;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要守正也要创新;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


正如钱基博先生在《唐文治先生创设国学专门学校之宗旨》一文中所说:“戎马转徙,未尝一日废弦诵;艰苦同尝,而无一人出怨言。”那个时期,师生的这种治学、求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亦是需要传承和延续的。


蒋:我们感佩先辈们这种坚韧卓绝、弦诵不废的精神,同时,我们也要思考、践行优秀的人文历史文化对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您目前在学校开设了一门语文阅读校本课程,是不是也跟传统文化相关,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吕:“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开设了各种类型的校本课程。我结合语文新教材、新课改的有关要求,同时结合无锡地方文化特色,开发了“编教一体”的语文阅读课程——《无锡乡土文化语文阅读课程》。


这门课程最大的特色是融合性,兼具历史和文学的融合、课堂之内和课堂之外的融合、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它是以无锡文化古迹作为载体,课题采用地名加诗句的形式,如:“泰伯庙:故国城荒德未荒”、“惠山泉:来试人间第二泉”等。每一课分又为四个板块:“历史回眸”“作品选读”“思考研讨”“延伸阅读”,重点选取与之相关的诗文作品进行解读,带领学生们追根溯源,寻古拾趣,研讨琢磨,实践写作……

这门课程另一特点是教学材料的编写和教学设计均无迹可寻,需要在寻查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抽丝剥茧,去粗取精,设定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符合学生现阶段能力的教学和课堂内容。

△吕智编写《无锡乡土文化语文阅读读本》


比如在备李绅的《忆题惠山寺书堂》一诗时,提及《李绅系年生平笺证》中:“唐贞元二年(786) 十五岁  始于惠山寺、龙宫寺读书……”,为了让史实更具说服力,引导学生作了简单的考辨。

从李濬《慧山寺家山记》载,李绅在惠山寺读书的史实没有争议,但为什么会有在龙宫寺读书的经历呢?

通过《无锡县志·摭遗》、《宝庆会稽续志》卷三《寺院· 嵊县》、《全唐诗》卷四八二《重到惠山序》等相关文献的进一步检索,推测出:惠山寺书堂为李绅固定的读书场所,而龙宫寺侧书堂是偶至,类似于现在的短期游学。同时可知,李绅与鉴玄的交游始于惠山读书时。


这个过程,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同时,也为后期检索文献、分析资料,进而完成“访游”作业提供了路径。

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接触到平时课本中难以见到的本土文化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蒋:通过跟您的交流访谈,我们对您在文化领域的研习有着更全面的了解,对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自我研修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楚的认知。感谢您的精彩分享!


吕:您客气。编教校本课程的过程不仅是我个人自我研修的过程,也是更好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共同探索文化的奥秘,感受文化的力量。让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供稿:吕智

编辑:傅忆

审核:马翀  蒋笠

发布:傅忆

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
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官方公众平台。涵盖教育资讯、学校新闻及招生宣传等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