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字,关注汽车观察旗下唯一商用车媒体
出品|商用汽车观察
作者| 马春生
设计剪辑| 韦克效 霍金硕
无人驾驶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14年,当时还只是提出研发无人驾驶飞机的想法,直到1921年,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试验成功。
100多年的探索,今天的无人驾驶技术终于让人类梦想照进现实。2015年10月,特斯拉推出了辅助自动驾驶系统,是第一个投入民用的高等级辅助自动驾驶技术。2015年也被称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元年,这一时期无人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飞速前进,大批新兴无人驾驶企业涌现。
2016年,以干线无人驾驶为主业的苏州智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智加科技”)成立,并在发展过程中对外呈现了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低调平稳,没有创业企业的大起大落;二是坚持干线无人驾驶不动摇,不受舆论影响。
卡位第六次科技革命,智加科技对趋势的把握非常精准,因此坚持近10年干线物流战略不变,背后一定有其合理逻辑,特别是在当前波谲云诡的科技牌场,智加科技如何做到近10年,出牌依然游刃有余?
日前,汽车观察与智加科技CEO容力进行一场深度互动,以探寻这位技术型企业领导人对行业现状、趋势的分析和思考,分享其带领智加科技在实践中摸索的经验和智慧。
交通运输行业一定会迎来类似于马车被蒸汽机取代式的革命;
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的最大障碍还是技术,何时真正来临无法判断;
企业不要考虑技术路线难易,只有让自己留在牌桌上,才有机会赢;
无人驾驶是一场马拉松,现在是1/4旅程,谁跑到前面,不代表是最后赢家;
当前实现运营盈利其实不是什么难事,2030干线物流无人驾驶规模将超万亿。
(以下为主要采访内容)
01
聚焦干线不是难易考量,目标是全无人化
汽车观察:无人驾驶中干线物流规模最大,但落地难、时间长,智加坚持干线物流路线是看重市场规模还是其它考虑?
容力:这个问题听起来比较简单,实际上有很深的逻辑,我们的思考是这样的:
大家期待人工智能带来革命,但目前落到实处的还是几个小地方,比如自动生成文本,自动做PPT,智能问答等等,这些体现了大模型带来的一些变化,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接触到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那种革命,或者说还没有到达我们期望的马车到蒸汽机式的变革。
但是大家认同未来某个点,人工智能给交通运输行业,不管是出租车、城配还是干线物流,带来的一定是类似于马车被蒸汽机替代式的一个变革,可以说是一个生产力的革命。我们有一个判断,这种生产力的革命,类似于马车到蒸汽机式的革命,最终到来的一定是无人驾驶。
当然,在一定区域会存在人的作用,最典型的是航空业,起飞后是无人驾驶,但人一定要处理复杂的起飞降落问题,其他交通运输领域一样,前期可能在一定路段上实现自动化,然后才会逐渐延伸、分步实施,最终扩大到全领域。
无人化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实现,有几个场景需要解决。如果交通运输行业全无人驾驶,首先解决出租车无人驾驶问题,先不说个人驾驶,因为完全自动化了,人有时也会自己开,这是人的选择问题,但是出租车不需要选择,这是城市场景;货运场景,从物品生产制造到物品消费的过程,从生产地到仓,仓到高速公路或国道,然后国道到另一国道再进仓,中间过程分为末端配送或末端取货;城市配送场景,京东或很多物流公司都有小型物流车,实现仓和仓之间的转驳,再做城市配送、末端配送;干线物流场景,从生产场地,比如广东、长三角、华东、武汉、京津冀这些地区之间的物流配送等。
回到你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做干线物流?因为无人化价值最大的是干线物流,运输过程中最大的成本耗费是干线物流,所以如果在干线物流实现无人驾驶,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
此外,从难易角度考虑,如果是纯无人化,所有环节各有各的难点,都要去解决,这就涉及到分工问题,有企业解决城配,有企业解决末端配送,每个点都有企业去完成,我们聚焦干线物流。
另外一个关键点是股东支持,一家科技公司如果想把技术落地,要取得资源,尤其是运输行业,比如谁造车,自己造车投几百个亿,还要有资质,还有物流行业,配件比如地图,激光雷达等,产业链非常复杂。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股东是满帮集团,对我们一直大力支持,满帮集团主要业务点在干线上,这是原因之二。
我们的选择与干线物流的深度聚焦密不可分,一方面得益于与一汽解放的合作,共同推动重卡领域的创新。另外方面来自于满帮集团的高度认可,双方将在车货高效匹配和安全、节能运输方面形成高度协同。这种合作将进一步深化无人驾驶技术在交通物流领域的应用场景,巩固智加科技在行业的竞争力。
综合这几个因素考虑,我们聚焦干线物流,不是简单的难易,而是一个战略考量。
汽车观察:提到资源问题,智加目前商业化落地情况怎么样?
容力:投入资源或者说商业化落地,无论是我们做的有人自动驾驶,还是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或者国外waymo的方式,实际上目前落地都是为了获取有用的数据,让算法不断演进。
这个时代是人工智能加大数据的时代,算力发展非常快,对数据的处理技术也非常高,存储非常便宜,所以谁最先拥有好用、先进、大量的数据,让算法不断地演进,谁就会走的最快。
特斯拉的方案是有人驾驶,车在路上收集大量数据,几百万的车在路上,所以特斯拉FSD迭代演进的曲线非常快,但waymo坚持无人,大概几千台车,收集数据会慢一些。
我们走的路线与特斯拉类似,把技术变成一个合规的产品,前装量产到合规的重卡上,这就要与车厂合作,从车厂生产线下来,装上我们合规的产品,再上路跑,这是我们的发展路线。
目前,我们有几百台车在路上,规模不够,未来两三年内会达到几千台的规模。我们目前在跟一汽解放基于一款爆款车型解放JH6合作。它是目前来讲,我们觉得如果要上量,是非常满意的车型。高速干线场景比城市场景简单,并不需要几十万或者几百万台车的规模。中国的高速公路大约18万公里,几千台规模,主要路线可以全覆盖。
这是我们的商业化落地方向,实际是为了车能够像特斯拉那样收集更多数据,然后让算法得到提升,逐步向无人化迈进。
02
无人驾驶是场马拉松,核心是技术
汽车观察:您提到一个前装问题,是说我们商业化落地的主要思路或者核心思想是在前装。我们的合作模式主要是与主机厂吗?
容力:带自动驾驶功能的重卡,大部分应用的都是大车队,比如最典型的中通,有数千台自有车辆。这个市场是to B市场,大B端有很强的议价能力,他们不会与车厂探索整车卖多少钱,一定探究自动驾驶多少钱,自动驾驶能带来什么价值。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三方的合作关系,我们会与车厂一起合作,共同拓展市场。
汽车观察:干线物流应该是坚持6年还是8年了,底气从哪来?特别是在成本方面。
容力:没坚持下来的都是受短期目标或者是资本需求的影响,比如有些公司坚持走无人化,中途发现无人化能行驶的地方太少,但资本要求上量,就不得不改做tier1,我认为这没有错,因为没有短期的生存,怎么能讲长期的梦想?但我们没有这种短期的需求,比如对赌,我们没有这个负担。
其次,我认为各领域有各领域不同的逻辑,无人驾驶是一场马拉松,现在是马拉松前1/4或者前一半旅程,谁跑在前面,谁跑在后面,不代表谁能跑赢全程。当然,我觉得赛道也够大,不是只有一家能赢,跑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都是成功。
汽车观察:什么样的定海神针,让我们无后顾之忧?
容力:我其实没觉得坚定这个战略不变有多难,现在行业有很多困难,但这些困难跟赛道没有关系。
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行业遇到的困难之一是资本不像以前那么热了,很多资本撤离,没撤离的资本可能去更流通的行业,比如人形机器人等。
还有一个困难,对纯技术公司非常重要。自动驾驶技术需要放在车上,目前整体经济形势导致内卷,主机厂商杀价,传导至供应商,但这跟赛道没有关系,我不认为我们坚持赛道会有什么特殊的困难,而且我认为这种内卷是畸形,一定会被解决。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当前困难不应该影响长期方向,除非短期困难无法逾越,但智加没有这个问题。
汽车观察:您认为现在自动驾驶行业最核心的难题是什么?是刚才您提到资本问题,还是技术?
容力:最大障碍还是技术,技术没有完全成熟,技术的完全成熟需要一个革命,目前生成式ai还没有达到满足需要的程度。
目前必须收集海量的数据,只要有足量的数据,很多东西可以成为现实。
汽车观察:核心问题还是技术?
容力:核心是技术,有些人说是政府不放开等因素,其实技术成熟,政府会放开,政府永远是被技术推着走,我们很多新事物都是政府原来管理,逐渐发现技术成熟了,管理就放开。
汽车观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想解决无人驾驶,不管是商业化落地,还是普及,最核心的还是技术的进步和研发。
容力:对,技术要成熟,政府就会放开,技术要成熟,老百姓就会接受,尤其在物流行业,当然这个技术要合规、成熟。
03
汽车观察:这种技术成熟,以目前的迭代速度看,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容力:这是渐进式的过程,我举个例子,如果在某一段3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设一个专用车道,然后无人驾驶、政府允许,这个会很快,但实际上有很多难处理的情况,比如社会车辆的进入。
汽车观察:技术什么时间能实现成熟或者说完全落地?
容力:这太难了,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这里补充一下为什么我们有底气坚持干线物流战略不变,因为时间不定。目前我们是把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到有人驾驶的车上,有人驾驶的车前装量产,它的价值目前被认可,我至少可以正毛利的情况把它推向市场。
有毛利,能持续收集数据,挣的不多没关系。我认为未来几年,时间不会很长,辅助驾驶的价值会被卡车司机们接受。
汽车观察:核心的问题是技术,行业或者智加有没有什么样的解决思路?
容力:简单讲就是说我们要坚持还在牌桌上,做技术、做顶尖的技术,这非常重要。
chatgpt这种技术的出现,只靠某几个公司不行,这是行业问题,靠全世界去解决。我们一定要在牌桌上,一定投入有限的力量,跟踪最先进的技术,有自己的原型车,保证对先进的技术有了解。
这些新技术一出来我们马上就能用,比如端到端自动驾驶框架,这种技术不一定能立刻应用到我们的产品上,但我们一定要追踪,我们有一个团队在算法上一直打榜单,在自动驾驶nuScenes纯视觉3D目标跟踪榜单打了第一。
要完全领先,这个相当难,全世界的牛人都在做,我们只要跟他们一起做,别被甩得太远,我觉得这是我们的责任。
汽车观察:智加的竞争优势有哪些?才能让我们不至于从牌桌被挤下去。
容力:我觉得一个前面您说的定力这个很重要,一定要有很强的战略定力,容易被挤下去的一般都是到处跑的企业,当然并不一定说这个一定是坏事,如果跑到另外一个桌子上可能自己过得挺好,这就是好事。
对于我们来讲,有满帮集团的支持,红杉也是我们重要的伙伴。如果一个公司扎扎实实做事,不要吹的太多,基本不会被挤下去。
我觉得我们在行业内是一个比较扎实的公司,主要是不想变成胖子,变成虚的胖子容易被挤下桌。这个行业有很多公司做得很好,我们去学习,我们不主动去挤别人。这个行业足够大,有很多技术问题还没解决,现在就开始卷,没太大意义,解决这些技术问题之后,赛道也足够宽广,不会说只有一两家公司。
04
盈利不是难事,2030干线物流无人驾驶规模将超万亿
汽车观察:你有没有给智加定一个目标,最终带向一个什么样的类型企业?
容力:说一些短期目标,一个是前装量产一定要上量,几百台不够;一个是产品做到大家喜欢还需要很多精力,这是一个坚持的事情。
比如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很粗糙,现在变成一个打磨得非常好的产品,这要花时间,出现像苹果这样的公司。我们没有那么宏大的目标,一定要成为苹果,但是我们做的事情应该是像苹果公司一样,短期内把产品做好,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目标。
另外一个为了把产品做好,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运营实践,我们的产品是给司机用,我们有我们的司机团队,过去的司机团队基本是服务于技术团队,要测试的时候才让司机去测试,但实际上司机是最终用户,只有让他们深入到运营中去,才能知道在长途运营中司机最需要什么。
汽车观察:解决这些短期目标,还有哪些工作要做,或者说还有哪些困难?
容力:我前面讲了,短期一个是整体的经济,行业内卷;一个是资本目前热衷度降低。还有一个问题,现在想找到比较好的人才挺难,人才极其缺乏。
汽车观察:一部分企业靠短途运输或者封闭场景实现盈利,有没有考虑短期之内也会介入这种短途运输?
容力:实现盈利对我们来说,只要车投入数量达到数千台,我们会盈利,实现盈利并不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或者说不是一个什么很大的终极目标。
短期内我们计划几千台车上路,没有必要去换赛道。我的判断,你所说的那些公司盈利指的是运营盈利,是车的成本在实际运营中能够cover,而不是说能cover研发成本,我们现在只要上量就能做到,而且不需要几千台,1000台就差不多。
封闭场景技术是成熟,但车会卖得非常贵,与普通人开的车辆比可能翻倍,因为它配备了很多先进的设备,但是使用方认为它带来安全,所以愿意花钱。它带来的是社会效益和安全效益,这是一个很好的赛道,但并不是我们的赛道。
汽车观察:您对外提到干线物流无人驾驶的规模可以达万亿,这个万亿规模具体如何构成?
容力:物流市场的万亿规模,指的是物流的花费。我们国家物流整体效率有待提高,常常说占GDP15%,当然我们是一个制造业国家,与第三产业为主的国家不一样。
我们国家的GDP是120万亿,乘以15%是物流花费,其中大概有约一半属于公路运输,所以实际上万亿级是指干线物流。中物联数据,2023年公路运输费用达到8万亿,其中4万亿是城际,就是城市之间的物流,是干线物流概念。
还有一个数据,一辆车如果正常运营,一年耗费64万,如果变成无人驾驶,同样的车加上自动驾驶配件,一年能节约成本大约24%,也就是一年节约成本大约16—17万,一台车16万,我们国家重卡保有量是650万台,也有说是800万台,不管数量是多少,一年节约的费用肯定超万亿。
另外一个数据,2030年我国干线物流配备智能驾驶技术的车辆销售额达2194亿,这些车辆运营收入达到7103亿,二者相加接近1万亿。
END